当前位置:中国对联网首页对联知识对联赏析常江‖谐趣名联赏释(十四)

常江‖谐趣名联赏释(十四)

2020-05-03 22:04:36常江联斋 0条评论

二柳当门,家计逊陶潜之半;

双桃钥户,人谋虑方朔之三。

见《楹联丛话》卷十二。明末清初李渔,号笠翁,浙江兰溪人。后卜居杭州,从事戏剧研究与组织活动。他在南京有别墅“芥子园”,门前有两棵柳树,门内有两棵桃树,桃熟时,一些孩子甚至大人都来偷摘,他便戏书此联贴在门口。上联说栽柳。晋代陶潜晚年宅边有五株柳树,曾作《五柳先生传》以自述。“二柳”是自我调侃:我的家计不如陶潜,不足“五柳”的一半。下联说有人偷桃。班固讲过东方朔曾三次偷西王母仙桃的故事,借用这个典故,指外人用心思屡次窃桃。李渔心胸很是豁达,对于偷桃,没有轰赶,更没有谩骂,而是以古说今,甚至带有“鼓励”:西王母的桃都被偷了三次,我这里少几个桃子,还有什么可计较的呢?

 

三尊大佛,坐狮坐象坐莲花;

一介书生,攀凤攀龙攀桂子。

见《古今谭概》第二十九。明代蒋焘少年时,和一位武官到一寺院闲游。武官以殿中文殊、普贤、观音“三尊大佛”佛像出句,具体说的这三佛的坐具。按对联一般不能重字的要求,对句不可再以“三”字冠顶,却又必须说出三件事来。蒋焘取“一介书生”,举出书生奋斗目标三件事,十分自然。这对句,今人看来,不免有点俗气,但就当时的社会风气而言,符合勤学求仕的读书目标。

 

山童采栗用箱装,劈栗扑簏;

野老卖菱将担倒,倾菱空笼。

见《巧联妙对》续辑。此为农村风貌联。山童,山村少年。簏,竹编容器。野老,乡间农夫。

联语“栗”“菱”二字各重出,为复辞格。出对句后四字分别为象声词。“劈栗”“扑簏”叠韵,“倾菱”“空笼”也是叠韵,而且两个象声词组,所选用的字,既象声又写实,绘声绘影,极为精到。

 

开关迟,关关早,阻过客过关;

出对易,对对难,请先生先对。

见《冷庐杂识》卷四。清代浙江桐乡县有一塾师陪学生到省城去参加乡试,走到武林关,天色已晚,关门早闭。老师叹息一番而出了个上句,说的就是眼前的事。出句“关”字四出,第二个为动词,其余三个为名词;“过客过关”中,过客是偏正结构名词,过关是动宾词组。学生巧用汉字同音异义特点对句,听起来,像是学生没有办法对对子,请老师先对对看,其实,正是绝妙好对。这令人想起解缙以“容易”对“色难”那段趣事来,看似不经意说出,反而是正招。

 

天近山头,行到山腰天更远;

月浮水面,捞将水底月还沉。

  见《巧对录》卷六。这是民间传统巧对。清代著名学者贺长龄,评论景致对联时常以此联为例。这是因为,这副联属对工整,很有理致:登山之前,见山头便是天,越往上走,便觉天越高越远;水中捞月,先觉月在浅处,越捞月便越在深处。天空和月影所给人的启迪,是奇妙而深刻的。下联的意境,大概是从“猴子捞月”的寓言中得到的,因为聪明人不可能有“捞月”的实践活动;倒是上联所说的现象,每个登过山的人,都有这样的经历和记忆。

 

今古三更生:中垒、北江、南海;

宇宙一长物:孔兄、佛郎、墨哥。

见雷瑨《楹联新话》,作者为清末人。这类联的绝妙之处,在于同类归并,同时,各词之间有密不可分的联系。上联所言指人物:汉代刘向,字中垒;清初洪亮吉,字北江;清末康有为,字南海。这三人都是学者,其别号都叫“更生”。很巧的是,中、北、南,为三个方位词;垒、江、海,为三个地理名词。下联所言指钱币:中国人称钱为“孔(方)兄”;佛郎,为法国币名;墨哥,是指清末银元(是墨西哥所制)。而孔(儒教)、佛(佛教)、墨(谐“默”,指伊斯兰教),又代表世界三大教派,更奇的是,兄、郎、哥,都是对同辈成年男子的称谓。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为江苏无锡东林书院联。北宋杨时(号龟山)讲学于江苏无锡东林,建龟山书院。明代万历三十年(1603)顾宪成、高攀龙重建时更名“东林书院”并讲学其中。当时书院中讽议朝廷失政,朝野多响应,于是,这里的人被称为“东林党”。有人说此联作者为顾宪成,有人考之认为非顾氏所作。联语复辞、顶针、叠字等格兼用,音调铿锵,掷地有声,属求知致用思想,甚有感染力。它写出“读书人想天下事”这个道理,常被后人赞赏,以致有些改联、仿联出现,可见此联影响之深远。

 

风坠雀巢,二三子连窠及地;

月穿鸡屋,四五声金膀啼鸣。

 相传作者为明代户部尚书年富。他幼学时,家门前树上有鸟巢,一夜刮狂风,枝断巢倾掉落于地,雏鸟乱叫,他的老师即景出上联,利用谐音“连窠及地”,勉励他“连科及第”,取得功名。年富见落枝砸塌鸡窝一角,鸡见月光以为天将晓而啼鸣,也即景对出下联,也是利用谐音“金膀啼鸣”,表达自己决心“金榜题名”不负老师教诲。联语巧用谐音,又嵌入数字,甚觉自然、舒缓。

猜您喜欢

评论区

猜您喜欢的对联及诗文:

常江谐趣联名联

对联分类

对联知识

热门对联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