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天天对联网首页对联知识古今联话初学对联的“两仪”思维

初学对联的“两仪”思维

2022-04-30 23:35:12上海 徐玉基对联天地 0条评论

先解释何为两仪?“两仪”出自《易经》:“易有太极,始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太极即为天地未开、混沌未分阴阳之前的状态,也就是一个混沌体,随着阴阳分明,始生万物。“两仪”即指事物分为阴阳两个方面。四象即少阳、太阳、少阴、太阴,进一步将事物和现象分成四个阶段、四种相联系的情况如春夏秋冬、东南西北、平上去入等。四象又生成八卦,八卦又可演绎为六十四卦以及更多。这就是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阐明了事物起源、发展的过程。现代哲学中的一分为二、合二为一其实也包含了这样的思想。

有初学者问,这与写对联有什么关系?当然有关系,对联的基本原理就是从中国哲学思想中来的。写一副联,其实也在演绎八卦。

首先,我们从探讨对联文体产生的必然性来认识“两仪”思维。

对联这种文体,在汉民族产生,是有其必然性的。它有三个必不可少的条件。

一是事物的本质属性。(这是材料)即所有事物都可以分成两个方面,叫阴阳也好,叫两仪也好,例如有天就有地,有山就有河,有善就有恶,有苦就有乐……(可参看《红楼梦》第三十一回,史湘云和翠缕的对话。)所以说“对地对天,天地有情皆可对;联古联今,古今无事不成联。”写对联时所用对仗词语,其实在现实中都有物质基础、根据和来源,即使神和鬼也是现实生活中精神的反映。属于精神、思想、意境、观念等虚的内容,也是现实生活的反映,源于物质,这就为对联的创作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和雄厚的资源。万事万物都可入联,而且又能分成两仪,从而为对仗提供丰富的材料。

二是汉语的独特性。(这是工具)汉语最大特点是方块字,一字一音或多音,一字一义或多义。单字组词,字词组句。同时字有四声,二元化分为平仄。汉字不仅可按声调、词性、结构形成对仗,而且能够使词语在形式和内容上相对,从而为对联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的工具。这样就理解了为什么对联(包括以汉字为工具的格律文学)只产生于华夏的汉民族,而不是全世界共有。

三是文化人的主观能动性。(这是操作)万事万物都可以分为“两仪”,同时汉语又能确切地反映事物的对仗属性,但是并不能自发地形成对联文体。就好比做馒头,有面粉、酵母,还要有技术,进行一番操作。对联文体的形成,是历史上文化人群体自觉地运用汉语的对仗特点,探索出了对联这一表达思想感情的独特载体。有一点要讲明,即文化人只是发现了汉语中的规律,自觉地运用对仗,而不是他们凭空创造出了对偶对仗。

由此我们可知,对联文体的产生,首先是万事万物的相对性,其次是汉语汉字的独立性,第三是文化传承的融合性,这三个条件缺一不可。当这三个条件能够紧密结合时,对联文体的产生就是必然的了。所以,对联具有旺盛的生命力,是自然和人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当我们认真品味汉语中的字词成语,发现具有自然对偶的属性,例如太阳和月亮、下雨和放晴、吃饭与喝汤、红花与绿树,无数在词义和声调上能够对偶的字词,是华夏民族长期进化过程中逐步产生的,之所以产生这样的结果而不是那样的结果,都是遵循自然规律的必然。举例说,如果声调不分,所有字都读平声,会是一种什么样的场景?不仅不美,而且不畅。历代文化人遵循了这个规律,加以运用,使之从被动到主动,例如现今的成语中,大约三分之二都是平仄相间的。对联的形式符合人们的美感,符合现实生活的需要,所以能够长盛不衰。

既然对联是由三个必备条件产生的,那么创作对联必定要遵循内在的规律。而“太极——两仪——四象”则给我们提供了一条成联的思路。

以上讲的有点朦胧,为了再清楚一点,我们以作品为例,探索“两仪”思维在对联创作中的作用。

拿到一个题目,此时只是个模糊概念,还没有考虑怎样写。是单句,还是带分句;是七字,还是十一字;上联写什么,下联写什么,都是一笔糊涂账。这就叫“太极”,就是一个混沌体。

接下来要分“两仪”,即考虑分为上联和下联。“两仪”和“太极”是互相照应的,即围绕太极分两仪,分两仪时不离太极。“太极”是混沌的,“两仪”就逐渐分明,上下联各写什么,选用什么元素,体现怎样的意境。如果借用“一分为二”“合二为一”来描述这个过程,思路就清晰得多。主题分为上下联,就叫一分为二。上下联不离主题,就叫合二为一。中国明清时期的哲学家方以智说:“有一必有二,二本于一”。这也是两仪思维的另一种表述。写对联时如紧紧把握这个思路,是很有帮助的。

“两仪”要分得开,分不开就是合掌,靠得近就是粘滞(不通达意)。两仪还可分四象,一般的联中“四象”也是分明的,即能够撑得住整联的四个元素。联越长,需要的元素越多,类似演绎八卦以至更多。但基础在两仪,核心是太极。

撰联时首要考虑的是怎样以“两仪”(上下联)来演绎太极(主题),这个思路理清了,选好了,联作就成功了大半。有初学者不明白这个道理,带来三个毛病:

一是分不开,就是合掌了。例如题桃子“远观红艳艳,近察白生生。”格律无问题,词句也妥当,还能运用颜色词和叠词,可是全联都写了视觉和颜色,单调乏味,感觉还是处于混沌状态,未分成两仪。

二是分岔了。围绕主题分两仪,而不是偏离主题而言他。例如题桃子“看起来红艳艳,送出去绿茵茵。”如果说上联还与桃子沾边,下联则不知所云了。初学对联此类毛病很多,问题在于动笔时没有考虑好“两仪”怎么分,写了上联,然后凑句对下联。如果你上联写桃红,下联写柳绿,看似与桃子有关,实际超出桃子,是写春景了。

三是分乱了。虽然不离主题,但两仪的轮廓不清晰,杂乱无章,例如题桃子“灼灼花开,味道甜甜蜜蜜;沉沉果挂,身姿冉冉娟娟。”上联写花,结果歪到果上去了;下联写果,歪到树上去了。这一类也是常见病,根子在两仪思路不清晰。

分“两仪”不是简单地分为两个方面,逻辑学上专门有划分的概念,有四条规则,可以在撰联时参考。各子项不相容,(即不能合掌);母项的每一个分子都属于某个子项,(即所有元素都要围绕主题);必须依照同一根据,(即标准要统一);每次划分不能越级,(即上下联必须平行)。如果我们掌握了划分的原则,则分两仪就轻松多了,也避免混乱不清。举例来说,写桃子,上联写果实好吃,下联还写果实好吃,就是合掌或子项相容。某句(字、词、句)有的写桃子好吃,有的写干饭太硬,就是某分子不属于此子项,即偏离主题。划分时说中国桃子六月成熟,又说腊月成熟,这就是标准不一,如果在南半球是可能腊月成熟的。上联写中国桃子甜,下联说无锡水蜜桃好看,这就是越级划分。这些讲起来的点绕人,但如果掌握了,学习写联就上一个层次。

划分两仪的思路应是广阔的,而不是狭窄的;是灵动的,而不是呆板的;是多彩的,而不是单调的。一方面我们要紧紧把握主线,坚持做到一分为二,合二而一。另一方面要广开思路,将两仪分得丰富多彩。如果只见其形不见其神,这种分法写起来难免落入俗套或肤浅,因此划分时就要高起点,注重炼意,写出其神。如果能跳出桃子写桃子,境界就更上一层了。试以桃为例,桃为太极,上下联为两仪:

古与今(逐日、脱贫)

邪与福(辟邪、长寿)

劳与获(浇水、摘桃)

义与神(桃园、天宫)

爱与恨(人面、拂面)

花与实(灼灼、累累)

……

还可以分成很多,只要我们把握了划分两仪的基本原则,同时又拓宽思路,就可以形成撰联的良好习惯。作品中的常见病如合掌、逻辑混乱、句断意隔等就可迎刃而解。

记住“一分为二”“合二而一”,可能会对初学者有所帮助。

 

2022年4月28日疫中

猜您喜欢

评论区

猜您喜欢的对联及诗文:

学对联两仪思维

对联分类

对联知识

热门对联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