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国对联网首页对联知识古今联话学对联的入门书籍是什么?

学对联的入门书籍是什么?

2019-04-13 23:57:09有趣的学长TheStoryTeller 0条评论

嗯,今天我们来探讨一下这个话题。

但凡论及“指南”、“入门”之类的话题,给人感觉就像发言人在这个领域很有经验似的——这个感觉在别处可能适用,但今天的情况就不一样了,写这篇文章的我并不是在对联方面很厉害的选手,充其量只算一个对联界的小学生。在这儿我就谈谈自己的看法,不一定对,供大家参考,也期待方家指正。

首先说这个入门书籍不能是《笠翁对韵》。

《笠翁对韵》这本书本身没有什么不好,它按照平水韵的上平、下平分为两卷,并且每个韵部都给出了从三言、五言到七言、十四言的对仗,对初学者而言,在了解韵部、熟悉对仗、学会组织词语上确实有很大的启蒙作用。但这本书于对联的学习而言,有两个小小的问题:

1、它给出的对仗太过于工整。

工对是对联对仗中所追求的终极目标,我们知道名词小类要工对,比如动物对动物、植物对植物,但这就完了吗?有时候追求工整甚至苛刻到飞禽对飞禽、昆虫对昆虫。《笠翁对韵·上卷 一东》中给出的对仗即是如此:

天对地,雨对风。大陆对长空。

山花对海树,赤日对苍穹。

雷隐隐,雾蒙蒙。日下对天中。

风高秋月白,雨霁晚霞红。

牛女二星河左右,参商两曜斗西东。

十月塞边,飒飒寒霜惊戍旅;三冬江上,漫漫朔雪冷渔翁。

仔细观察,这些对仗无一不是无可挑剔的工对。但如果抱死对仗去研究对联,就会侧重于“对”而忽略同样重要的“联”。

天对地可以,那除了对地,还能对其他的吗?

工对虽然是我们追求的终极目标,但并不是处处都要特别严格地去追求工对。清代许印芳《瀛奎律髓》中提到:“诗忌太工,工而无味。”薛雪《一瓢诗话》中则说:“对仗切不可齐整。齐整对仗,定少气魄。”仅就“天”字而言,林则徐有两联以“我”作对就十分精彩,一是:


海到无边天作岸;

山登绝顶我为峰。

二是:


我忆家风负梅鹤;

天教居士领湖山。

其余例子不再赘述。从《笠翁对韵》入门的选手,可能会特别侧重对仗,导致在对句、成联的时候刻意求工而忽略句子整体的流畅性,给人感觉像在凑字。

2、过于工整的对句缺乏实用性。

对联是一种实用性很强的文体,许多真正著名的、经典的对联,无一不是严格契合主题(庙祀、名胜、酬赠贺挽等)的。是的,切题,这是从对句到成联的进阶阶段必须要清楚认识并且完全掌握的。但在《笠翁对韵》里,举个例子:

风定落花闲不扫;

霜余残叶湿难烧。

这组参考对仗(我不想把它称作是对联)来自《笠翁对韵·下卷 二肴》。出句确实很精彩,一个“闲”字点亮全句,但是对句就显得凑了。如果说这是一副对联,它能往哪悬挂?或者说,表达哪种心情?

再举一例:

帝业独兴,尽道汉高能用将;

父书空读,谁言赵括善知兵。

就对仗而言没有任何问题,但是主题呢?

总的来说,如果从《笠翁对韵》入门去对联,很容易落入的一个误区就是过于注重对仗而忽略句子前后的联系和联语同主旨的联系,并且上下句有时候甚至会出现隔景、隔意的问题。

两个对联方面比较权威的公众号头像,可能也反映了两种不同的追求。

当然话说回来,《笠翁对韵》的作者李渔可是个相当厉害的对联家。《笠翁对韵》对李渔而言,我觉得就像他的另一本书名字一样,《闲情偶寄》,平时没事写着玩儿的,并不具备纲领性或者指导性的作用,只能翻着看看。关于李渔和他的对联,这里顺手贴个链接,有兴趣的同学可以看看:

自然、典雅,李渔和他的对联

其次,对联的入门书籍不宜是《对联话》。

说到这儿可能有的大佬有意见了,吴恭亨的对联话当年可是带领我走向对联界巅峰的,你这儿胡说什么呢!好好,大哥,请你放下手里的西瓜刀听我说。

吴恭亨所著的《对联话》同样是对联界一部里程碑式的作品,但是我认为,这部作品适合在进阶阶段认真学习,在入门阶段并不适合——原因在于这部作品中的部分对联有些飞扬跋扈、天马行空了。

我们知道学习都是从模仿开始的。但是《对联话》中的对联,有一部分是不适合初学者去模仿的。

随手举几个例子:

1、长句


黎氏祠堂联

田金楠

溯家学以紫阳白鹿为宗,若论显扬,何足数东汉科中千八百室弟子;

登兹堂发春露秋霜之感,是谁瞻拜,独无惭南安迁后二十一传贤孙。

就结构而言,是很经典的“起-承-收”三段式,但是起句和结句都用的长句。就句式而言,我觉得初学者应该先写好五言、七言律句,进而学习四言句、六言句和领字句,并且在这个过程中了解到随着句子增长,句中格律开始淡化的这种现象,有时候看到些八言句或者更长的句子,句中严格按照偶数位置平仄交替也是捉急。上面这种对联,看起来很爽,读出来也很有气势,但这就去模仿吗?没点天赋或者积累这是模仿不来的。

2、意对


信陵君祠

许振祎

有史公作传如生,爱客若君,真令读者慷慨悲歌不已;

其门馆流风未谢,于今视昔,问谁能拔抑塞磊落之才。

这个对联是反驳《联律通则》最强的例子之一,特别是结句。逐字相对应该是初学者打磨雕琢、费尽心思的地方,但如果这个对联过早出现,有部分人可能就会有偷懒的想法了。

3、奇怪的格律


渔浦书院

吴恭亨

新学阐欧美;

深山生龙蛇。

茹澧百派合;

太华一峰高。

第一个连平尾,第二个连仄尾。真是……

给你个眼神自己体会

4、细节手法


张氏宅

周凤楞

问产饶梓漆椅桐,四环皆山,作室以望楚矣;

登高瞰澧沅汉沔,千里如带,记亭亦名快哉。

如果只看句式,看结构,这个对联是很简单的嘛,但是结句那四个虚字有多重要你知道么?

5、乱七八糟的


梅园

胡君复

昔我来时花未开,今日花时我未来,也算神交,难道是前身缘法;

搔首问天天不语,低头问花花笑汝,别无好句,那许做大地闲人。

前两句,这么绕来绕去的,能模仿吗?

好吧,总的来说,《对联话》不宜作为初学者入门学习的书籍,其原因在于它超纲了。严羽《沧浪诗话》说道:“行有未至,可加工力;路头一差,愈骛愈远。”这本书如果你没有建立正确的对联观念,或者读的时候旁边没人给指导,有可能就会误入歧途。

这时候又想起来济公的那段话:“酒肉穿肠过 ,佛祖心中留, 世人若学我,如同进魔道。”

那么说这么久,学习对联的入门书籍是什么呢?

我比较推荐梁章钜的《楹联丛话》系列。

相对来说,这本书选的对联都是比较中正平稳、经典大气的,你可以通过这本书逐渐认识对联,也可以挑里面看得顺眼的作品开始模仿——当然,说到这点的时候,有朋友表示《楹联丛话》里的对联才是最难模仿的,因为那些对联都是硬生生的学识堆起来的,今人达不到那个高度(by蹦迪),我倒觉得这反而是激励同学们努力读书的一个契机。

用巧无斧凿痕,用典无填砌痕,此是晚年成就之事。若初学者,正要他肯雕刻,方去费心;肯用典,方去读书。

——《随园诗话》

一般而言,《楹联丛话》系列包括《楹联丛话》、《楹联续话》、《楹联三话》、《楹联四话》和《巧对录》、《巧对续录》。前三部可以按顺序逐步读来,《四话》水平稍次可以略过,《巧对录》两本可以作为参考资料随意看看。

但就《楹联丛话》这一本书而言,阅读顺序也可以不按照目录来,这里提供一个可以参考的顺序:先读《故事》,这部分有些相关资料介绍,并且大致按时间顺序写,可以大概有个模糊的对联发展(包括句式、内容等)的概念;接下来看《廨宇》、《庙祀 上/下》、《胜迹 上/下》,这部分有具体的描写对象(相对于《挽联》、《佳话》具体但有些是我们不太认识的人而言),看起来也比较容易接受;再接下来看《格言》、《杂缀》、《挽联》、《佳话》等等,扩充对联实用的范围;最后看《应制》和《集字》,因为这俩都属于易学难工的类型。

认真看完《楹联丛话》系列之后,或者看个80%左右,你可能就已经建立起相对正确的对联观了,这时候你再去看《对联话》,这时候你可能会觉得,《楹联丛话》系列是告诉你,对联应该这样写,《对联话》是告诉你,对联还可以这样写。

看完《楹联丛话》系列和《对联话》之后,你就可以随意地看各种联书了,比如李伯元的《南亭联话》、赵曾望的《江南赵氏楹联丛话》、林庆铨的《楹联述录》和《楹联续录》、胡君复的《古今联语汇选》等等,然后你就可以从明星合集跳到个人专辑,看钟云舫的《振振堂联稿》、俞樾的《春在堂楹联录存》、王闿运的《湘绮楼联语》、成惕轩的《楚望楼联语》等等,然后在众多联家里你可能就找到你的本命英雄了,开始模仿他的风格、了解他的生平,然后你的对联就会写得越来越好了。

我也不知道是不是真的,反正就这么一说。

猜您喜欢

评论区

猜您喜欢的对联及诗文:

学对联入门书籍

对联分类

对联知识

热门对联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