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天天对联网首页对联知识古今联话【理论探讨】追求孤立

【理论探讨】追求孤立

2021-05-26 22:22:02曹克定荆楚联坛 0条评论

 对孤立的追求,是一句很荒谬的话,在社会上,在群体中,每一个人都怕被孤立。“孤立”是一个无情或者残酷的词。我提出追求孤立,是在对联创作中体会出来的。追求孤立,其实就是制造陌生,脱离惯常,它是一种文艺创作的思维方式。

     很多人在写同一题材的作品时,顽固的趋同性导致了作品的同一性,千人一面,你知我见,这是共性淹没了个性的普遍现象。这种现象的形成,是人们的文化认同、价值认同、情感共鸣以及社会因素等方面的作用。文化、价值、情感,这些都是内因,它是形成共性的最根本的条件。社会因素是一种外因,它是束缚个性的桎梏,使人的个性不可以自由张扬。比如在人民公社时期,广大人民都在喊人民公社万岁,尽管人民公社有许多明显的弱点,却没有一个人敢说人民公社搞不长。如果有一个人说人民公社搞不长,他就会被孤立,人人都害怕被社会孤立,这也是个性屈服于共性的原因。这种孤立,拿到文艺创作层面上来说,我发现了一个有趣的情况:一万个人喊人民公社万岁,不会被引起对某个人的注意。如果有一个人喊人民公社搞不长,立刻就引起了人们对他的注意,很快大家都知道了他的名字。他是从这一万人中孤立出来的,是一比一万。如果它是一个作品,就是读者的一个兴奋点,它给读者一种陌生的感觉。陌生感属于美学的范畴,它是克服俗套的一剂方。表现陌生,恰恰是“孤立”所为。


图片

     

     追求孤立,必须具备异向思维。异向思维不完全是逆向思维,也包括顺向的蹊径在内。逆向思维是与人们相反向的一种思维,它往往能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别出境界。如六世佛的“菩提本无树”就是典型的逆向思维。佛教认为菩提是觉悟的智慧和觉悟的途径。六世佛祖认为一切都归于无,要在无中求是,追求最高境界没有一定的方式和途径,全凭悟性,这种思维对我们的文艺创作是有启示的。顺向的踽踽孤行者,没有看好热闹的阳关大道,那条大道虽然宽阔,但走的人很多,只能跟着亦步亦趋。避开大道另辟蹊径,虽然路小,但这是完全属于自己的空间,可以走出自己的风格。尽管这条小路可能会出现山重水复,但要有信心,它是可以走到柳暗花明的。

     滕王阁征联的获奖作者邹伏享先生的一副获奖联,就是在孤行的路上走到了化境。联文是:“古阁越千秋,他已序前,我当跋后;书生非一介,不惟江上,更出云端。”应该想到,在熙熙攘攘的大道上,人们在说些什么。无非是前人说过的跟着再说,他人说过的也跟着再说,你也这么说,我也这么说。说的都是滕王阁的历史文化,建筑恢宏,锦绣文章,物华天宝,地灵人杰,挖掘一下滕王阁序的深层内涵也就实属不易了。没有一个人把自己放在历史的、时代的高度来俯视滕王阁。在天下人都仰视滕王阁的背景下,只有孤立者才敢俯视。就是这种俯视,使作品上到了高度。


     孤立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不是想把自己孤立出来就可以孤立出来。要知道大家都在求发展,扩大自己的思维空间,哪一处是你的角落?只有死角别人才不会去。那么,就要学会钻死角,把死角捅开,让它进来光明,死里求生。敢想才敢钻。我也作过一些尝试,钻进死胡同后,走不出来很痛苦,当看到一丝亮光,就很兴奋,下大力气去钻,钻了出来就是光明。

     我们诗社有一位叫关金彪的老先生,今年八十一岁去世,我在给他写挽联的时候想孤立一下。大多写挽联,除褒扬其一生的优点或成绩外,就是思念。我考虑到他是关公的后代(有家谱可查),关公是以诚信名世,过五关斩六将又声威震天,抓住这两个亮点展开想象,撰得一联:“家凭诚信可传鬼;路借声威敢闯关。”把诚信传给鬼,也算是有点孤立了。试想世上很多人都在搞鬼,何况鬼乎!把诚信传给鬼很必要,在鬼处断其搞鬼的根,恐怕对人世的搞鬼行为要改善一些。同样,在追悼欧阳刚先生的一副挽联,也一意孤行。欧阳刚先生为人耿直,对弱者怀有同情心,联语是:“敢言刚直之风,可曾留种?能悯仁慈之念,不应成灰。”意即世上敢仗义执言的人越来越少,公去固然难留,但刚直之种不能绝,对弱者的怜悯之心不能化为飞灰。


图片

     有时候对着一个题目,一筹莫展,不仅孤不起来,甚至连大家会怎么说都不知道。这就需要无话找话说,无中生有,捏造事实。如西安华清池征联,有一个景点叫“海棠汤”,介绍文字只说明这是一个专供唐朝杨贵妃洗澡的地方,因浴池形状似一朵盛开的海棠花而得名,再无其他信息。我快想破脑壳,洗澡有什么好写的。要求孤立,这题目本身就孤。我从杨贵妃脱掉衣服下池就想起,整个沐浴过程找不到切入点。只好把表面现象抛开,从杨贵妃的心理状态去搜索,这很可能是个孤点。方向一转,就有了希望,得来上句:“入浴总徘徊,王气怕同脂粉去;”揣测杨贵妃的心理活动,在洗澡前总是徘徊不定,其原因是怕洗澡时在洗掉身上脂粉的同时,把脂粉上沾的君王之气一同洗掉。不仅表现了一个女人把一个男人对她的爱的珍惜,更深刻揭示了杨贵妃怕失宠的心理。根据上联的句式,很快对出了下联:“下池犹腼腆,香肌羞与海棠开。”写一个女人下池沐浴时脱光衣后羞羞答答的一种情态。此一笔虽以细腻见长,对得也工稳,而且把“海棠”二字也嵌进去了,但不可取。这一句不仅没有积极意义,反而有荤段子之嫌,恐被视作不健康,果断扔掉。经过一番思索后,另得一下句与上联形成流水对:“下池何忐忑,心花顿与海棠开”意即下池沐浴泡汤时的快感,使杨贵妃忘掉了之前的担心而心花怒放。这是很符合常情的,以此例证明,不管是什么题材,都有它的孤点,可以“搜孤救孤。”


图片

     追求孤立,要谨防怪僻,把握不好,就容易误入歧途。孤是立意的孤,绝不是联语的怪,不能让人看成鬼里鬼怪而生厌,也不要搞出稀奇古怪让人生疑。孤,既是脱离也是超越,它只能是提升意境,绝不可以亵渎意境。它的最基本的标准是句远而情近,句异而理合。就是说,承载孤意的联句,不管它离一般人的想象有多远,但是要近人情,不近人情就成了孤僻。不管它的句子有多奇异,但要合理,不然就成了怪异。要做到孤而不孤,是很难的,不仅要找好孤点,还要准确地表达孤意。做好了,它自会有很大的优势,语句再平常也有一种孤美,孤美往往可以压倒精美。

     做到了从众中孤立出来,而又能被众所拥抱,这才是真正的孤而不孤。


图片

作者简介:曹克定,生于1944年,中华诗词学会、中国楹联学会会员,荆州市诗词楹联学会常务理事,公安县楹联学会副会长。诗词、楹联、辞赋作品在全国大赛中共获奖三百多次,楹联为最。有多副对联在国内风景名胜区镌刻悬挂。三百多副对联编入由中国楹联学会选编的《百家联稿》第十卷中。两百副对联由书法家刘世平先生书写,湖北省人民出版社出版为书法集。诗词楹联研讨文章散见于报刊。

猜您喜欢

评论区

猜您喜欢的对联及诗文:

理论孤立

对联分类

对联知识

热门对联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