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国对联网首页对联知识古今联话潘洪斌||诗联创作说语感

潘洪斌||诗联创作说语感

2021-01-23 22:45:36潘洪斌燕赵联坛 0条评论

语感

我们在诗联创作和欣赏过程中,都离不开语感。本文所谈的语感,和语言学中的概念不尽相同。它是对文字的一种直观反应、模糊分析、综合判断,它难以量化、不可言传。

文字语感的形成有两大因素:长期因素和临时因素。长期因素与人生经验及知识结构密不可分,它相对稳定且占主导地位。临时因素与当时心情和周围环境有关,它具有偶然性,所占比例较小。

语感的长期因素起着决定性积极作用,需要不断积累。人生经验与阅历和年龄有关,知识结构与天赋和阅读有关,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一副集句联,对于熟悉所引原文的读者来说,语感是亲切的。同理,一首悼亡诗,对于新婚燕尔的年轻人来说,则是不容易引发共鸣的。而临时因素因其不确定性,会有积极和消极两种作用。积极作用如杜甫喜吟《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颜真卿痛书《祭侄稿》等,灵感爆发,妙手偶得。消极作用则是心情和环境对人的干扰。我们鉴赏诗联,尤其是评选诗联的时候,一定要尽力避免临时因素中的消极作用,不能因环境嘈杂而心浮气躁,不能因心情沮丧而敷衍潦草,一定要感同身受地去耐心品读,才能得到更加公允的结论。

每个人的阅历和学养各不相同,语感也千差万别。虽然从大的层面上有比较粗糙的共同性,但对文艺鉴赏并无意义,例如对比李商隐和张打油的诗歌,普遍认为前者要雅正一些,但如果对比薛时雨和李篁仙的楹联,则需要更为细腻敏锐的语感,往往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也是文无第一,诗无达诂的原因所在。

语感的发生有时十分迅速,几乎与视觉、听觉同步,但也有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过程。因为字词的色彩、温度虽可造成直观刺激,而对内在逻辑的理解、言外之意的回味,则需要思辨涵咏。语感不同于对音律、节奏的感知,也不同于对意境、风格的理解,它更加抽象,甚至无法清晰阐述。

如果说“每个人都想把诗联写好”这个前提成立的话,语感则是决定作者文字风格和艺术高度的终极因素。因为一切可以描述的经验都是可以传授的,惟有这种微妙的直觉,父不能传于子,臣无法献于君,正如《庄子·天道》中的斫轮老者所说:“口不能言,有数存焉。”

图片


◆个人简介

潘洪斌,河北青县人,以居处旧有中山,又名中山书隐。年过不惑,将知天命,数十年蠹口分食,志在温饱。贩书之余,偶有所记,春思秋兴,辄发为吟咏。文墨既多,渐为人知。师友之命难违,不免驰驱酬应,些许虚衔浮誉,不提也罢。

猜您喜欢

评论区

猜您喜欢的对联及诗文:

诗联创作语感

对联分类

对联知识

热门对联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