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国对联网首页对联知识古今联话灵心化得名家句——漫谈对联采用化用名句情形

灵心化得名家句——漫谈对联采用化用名句情形

2020-12-22 22:36:14黄一坤 广东潮州对联天地 0条评论

 为便于叙述和让大家更易明白本文的基本框架,先说几个与本文相关概念的关系。名言佳句只是运典联之“典故”的一部分,它们之间有“交集”;集句的来源丰富广泛,名言佳句是其中的一部分。集句联是相对于“自撰联” 的,它们是以是否“再创作”来区分的。

       名言佳句,是指一些名人说的、写的、历史纪录的、经过实践所得出的结论或建议、警示的比较有名的言语。名言佳句易于留传。显然,名言佳句可来源于古代,如近体诗中的“对偶句”,也可以来源于现代,如当代伟人格言名句;可以以对偶形式出现,也可以以单句(非对偶)出现。那么本文以《一》“单句形式出现”与《二》“对偶形式出现”二大类进行论述。


               《一》

      

       众所周知,对联是以二句对仗形式展示的,那么名言佳句以单句形式出现的可能落在上句或下句。加入方式可能是被化用而入或是或整句(或大部分)采用。从创作实践来看大部分情况是被化用的。

        当然,在长联中可以多个“名言佳句”散落在上下联中。总之,这大类普遍存在。一部分是属于运典法的。因为目前一部分“名言佳句”被收入“典故”中。一部分以整句形式成为“集句”的对象。整句使用的,在对联中便以“集句”形式出现。

       集句其形式是集合别人的来自不同载体的现成句子以对联形式出现。集句的来源很广,只要出现在集句者创作时以前的都可以,当然要符合对联的基本要求。目前来看,可以是唐诗宋词元曲,或是更前时代作品,也可以是当代名言名句。集句基本上可分为①同一作者不同的作品;②不同作者的不同作品。至于作者可古代不同朝代,作品也可来源多种多样。但是无论作者与作品如何连线、配接都要统一在集句者的创作主题下。集句的组合途径无非是①主动集句,集句者已先定下主题或倾向,然后通过时空多方向多角度寻找合适的句子;②被动集句,即已发现了现成的上句或下句,然后再搜索到相配的与主题接近的下句或上句。

       集句一般是一个再创作者汇集两句来自不作品的形式。当然也可以是两个集句人。尤其是②被动集句,一位集上或下句;另一位集下或上句。但无论那种形式的集句,都是统一在同一个主题下的。下面举例说明之。


       例①宋代王安石集谢贞、王藉诗句成对偶句。显然也可以看出集句历史之久远,据《蓼花洲闲录》所载,早在宋朝初年就有集句的出现。


         风定花犹落;

         鸟鸣山更幽。


       例②清代瑞方集唐代李商隐和宋代苏东坡的诗词句题镇江焦山夕阳楼联:


        夕阳无限好;

        高处不胜寒。


       例③当代孙福奎老师集崔颢《黄鹤楼》和刘禹锡《西塞山怀古》句:      


         晴川历历汉阳树;

         故垒萧萧芦荻秋。


       从宋代、清代到当代集句的创作方式都一样,无论从哪里集?如何集?都受集句者主题思想的左右。集得好,配得妙,给人“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感觉,回味无穷。


               《二》


       名言佳句以对偶的形式出现,那么它与必须具备对应二句的对联又有什么关系呢?

      首先从形式的继承、发展来看,对联在古诗词中的对偶逐步变化演绎而出,独立成为一种形式,它必然离不开古诗词中的对偶句。其次对联定义出现之前,已存在古风、绝句、律诗等,它们里面已有一部分对偶句(如律诗的颔联、颈联),而这些对偶句的整体或部分也因精彩而留传成为“名言佳句”。我将这些对偶形式的“名言佳句”称为“原句”。那么对联新作与原句的关系就是包含或包含于,即对联新作包含原句或原句包含于对联新作。由于对联新作不完全采用原句,可能整体采用,也可能部分采用。那么,整体采用就是新作等于原句;部分采用新作采用的部分便是原句的子集。

       对联采用名言佳句的方式依采用原句的多少可分为四类:


一、摘句对

      

       这是对联创作的搬运工。只是从在先作品里裁摘下来“现成对偶句”,因为符合对联形式要求,我们称为“摘句对”。没有创作的成份,一般注重使用的情景是否适宜。


       例①从唐朝李商隐的《无题》摘取其(按规范上句末用分号,下句末用句号标出)。此对可以放在赞美奉献者的主题上。也就是摘用时要表达的意思与原句在“原作”表达的意思不同,这样“摘用”方显味道。


        春蚕到死丝方尽;

        蜡炬成灰泪始干。


       例②画家丰子恺摘取宋代王安石《示长安君》律诗之“颔联”题浙江桐乡“缘缘堂”联。


        草草杯盘供笑语;

        昏昏灯火话平生。


      此联用桐乡丰子恺故居之缘缘堂。应该另有一番滋味!


二、仿改句


      仿改句是大部分是利用原句的,可以这么说它是“原句的最大子集”。采用者发现原句可利用之处在个别字眼作改变以对联形式出现。当然改变可以①改动②增加(如在五言基础上加成七言)③减少(如将七言删为五言)。这类重在巧改,最佳是外表形式小改变而内在意思发生大变化,以期趣味横生。仿改句应该让人一看就知道是采用某名言佳句的,因为其改变部分占整体大概是20%以内,所以这小改变只有改得生动精彩才算是“再造好产品”。我们经常在对联故事里看巧改对联的例子。我们举二个例子说明:


       例①李大钊巧改对联。


       我们经常看到的名联: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大部分人认为作者是李大钊,其实此联是从“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巧改过来的,原作是明代文化名人杨继盛在遭受迫害临终时写的。


      例②俞樾一家三人改联的故事。


      据说明代名家董其昌为飞来峰冷泉亭题联:

        泉自几时冷起;

        峰从何处飞来。


       清代知名学者俞樾自己和妻子及次女先后来观赏飞来峰冷泉亭,分别改下三副“仿改句”:


         泉自有时冷起;

         峰从无处飞来。——俞樾


         泉自冷时冷起;

         峰从飞处飞来。——俞樾妻子


        泉自禹时冷起;

        峰从项处飞来。——俞樾次女


       从上面的二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出仿改句的特点,也领略了仿改句的神韵。


三、使用原句的部分,以裁摘方式使用关键字部分。


       这类与原句比较,应是原句的“中子集”,应有大约原句的60%。如采用原句的“四字对偶句”。


四、化用名言佳句的精华自然藏匿于新创联作中。

         

     这类与原句比较,应是原句的“最小子集”,仅有大约原句的20%。有些几乎无法使人感知其与原句的关系。当然与关键字、词组相配呼应的可能是新作者接近大致上的表达(不是原句内容)。


       第三、四类在创作实践中在某些场合会出现不切题的情况。从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一》部分的集句形式和《二》部分的第一类、二类一般要标明原句的作者(细至作品名),如标出:李白、杜甫集句。或是一看明显知道出处。但是第三、四类不但没有必要标明,也很难看出,因为毕竟仅采用小部分或极小部分,甚至是“化用”得难于识别。特别是以短联形式且运用“化用名句法”,那么极容易出现不切题的情况。下面我们用比较的方法作分析。

       以唐代李商隐的《无题》为例来说明。


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

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


      从上面的《无题》诗里摘取颔联:


       ①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此对与作者“李商隐”是建立对应关系的,即从这两句佳句可以推断出作者。

       ②当截取颔联句中的关键字眼“彩凤”与“灵犀”,那么,“彩凤、灵犀”能与“李商隐”建立对应关系吗?即凭“彩凤、灵犀”就能推断出“李商隐”吗?问题一提出,毛病就出来了!“彩凤”和“灵犀”不能专属于“李商隐”,反过来说,联题“李商隐”:×  ×  无彩凤;×  ×  有灵犀。这样切题吗?是在题李商隐吗?可见摘取整句或大部分,或许能让人想到是李商隐的代表作,但是只是截取了其中的字或词组,这种变化后还能让人感到是在题李商隐吗?那就不一定啊!别的前贤今人也可以冠以“彩凤、灵犀”了,因为不是专属或直指,所以无可能见到“彩凤、灵犀”就说在题联“李商隐”。所以,像这类题古代某诗人,联中仅仅截取其诗人某一名对偶句中的个别字眼的短联极容易产生不切题的毛病。

        当然,如果是专属或直指,那么题目与“专属或直指”字、词组建立“一一对应关系”。如果要改变这种不切题情况,就要运用多个元素和综合手法,或是将多个个性要素组合来避免。

      谈到第三、四类时,或许有人会问:这不对联创作中的运典法吗?其实不尽相同!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第三、四类是截取佳对句中关键字眼,而截取的关键字眼极可能是“典故”的内容;运典联是创作者用自家语言来表达“典故”的,所以在关键字眼上会出现重合的情况,或是地点,或是人物,或是事情,或是时间等等。第三、四类关键字眼是“配对出现”的,而运典联可以对应出现,也可以单边出现。运典联也可以出现多个“典故”。现以王家祥老师点评的题《秋山》为例作说明:


诚斋妙喻裁来,乌臼红枫遍染,攀斜径访人家,情招小杜一车爱;

陶令悠然见得,青崖黄菊初开,出旧篱呼墨客,韵引香山千载忧。


       简评:上比起二句以杨万里“秋山”诗点题,承以杜牧“山行”诗,秋景尽出;下比前二句再以陶渊明《饮酒·其五》“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诗意,妙在“悠然见得”暗隐“南山”,再点联题,最后以白香山写秋诗典做结。作者以四位诗坛巨匠写秋熟典入联,不见秋山,写尽秋山,可见功力。


       可见,运典联是依创作意图用自家语言来整合、调配典故的。可以采用多个典故的。

       综上在《一》和《二》分析基础类推出在多分句长联中运用“名言佳句”的情况是相同的。

       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名言佳句本是简要精彩之言,若运用得法,当能为创作注入魅力,平添几分典雅不俗之趣。所以,无论名言佳句以《一》或《二》方式运用;在短联,还是有多分句的长联。如何巧妙地采用(集句、摘句)、化用(截取)是重中之重。采用确当适宜,相得益彰,化用得巧妙,锦上添花。但愿能全面地了解“名言佳句”应用的所有情形,避免可能出的错误,扬长避短自能创作出更好更多的作品。

猜您喜欢

评论区

猜您喜欢的对联及诗文:

典故名家名句

对联分类

对联知识

热门对联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