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天天对联网首页对联知识古今联话高考全国甲卷的作文题材料 引起了天津对联人的关注和热议

高考全国甲卷的作文题材料 引起了天津对联人的关注和热议

2022-06-12 21:41:59对联杂志对联杂志社 0条评论

全国甲卷

试题内容: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红楼梦》写到“大观园试才题对额”时有一个情节,为元妃(贾元春)省亲修建的大观园竣工后,众人给园中桥上亭子的匾额题名。有人主张从欧阳修《醉翁亭记》“有亭翼然”一句中,取“翼然”二字;贾政认为“此亭压水而成”,题名“还须偏于水”,主张从“泻出于两峰之间”中拈出一个“泻”字,有人即附和题为“泻玉”;贾宝玉则觉得用“沁芳”更为新雅,贾政点头默许。“沁芳”二字,点出了花木映水的佳境,不落俗套;也契合元妃省亲之事,蕴藉含蓄,思虑周全。

以上材料中,众人给匾额题名,或直接移用,或借鉴化用,或根据情境独创,产生了不同的艺术效果。这个现象也能在更广泛的领域给人以启示,引发深入思考。请你结合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经验,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高考全国甲卷的作文题材料

引起了天津对联人的关注和热议


刘锋 天津市楹联学会名誉副会长、 兼学术、创作委员会名誉主任

2022年高考语文试卷中教育部教育考试院命制的全国甲卷因为极具创新性在全国引起很大反响。之所以热议非凡,是因为这个作文题首次应用了匾额文化。其材料取自《红楼梦》第十七回“大观园试才题对额”。

对额者,对联和匾额也。匾额往往和对联构成一个整体。如果说作对联是画龙,那么题匾额则是点睛,所谓“画龙点睛”。匾额和对联都是要书写的。如果对联是龙,那么书法(对联书法和匾额书法)就是云,所谓“风虎云龙”。

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对联,匾额和书法是最值得中国人自豪的。因为这三者在世界范围内都是独一无二的。集中体现这三种文化精华的则是故宫紫禁城。

其实,在语文考试试卷中也有以对联作考试题的。1932年,在清华国学研究院招生考试的国文试卷中就设计了一道对联题,俗称“对对子”。出句是“孙行者”, 标准答案是“祖冲之”。其中有一个考生的答案是“胡适之”,这其实更好。胡孙{猢狲},不仅说孙行者是猴子,胡适也是猴子。这颇有调侃的意味,而且上下句构成一联。因此长期以来传为语文考试的佳话。

无论是读书还是读匾额,读对联,首先要读懂文字;在此基础上,要读出美,读出内涵,读出哲理。

这一篇材料作文,出题者为了帮助考生是进行了解读的(我想,这些解读以后也会减免的)。解读分三个层次:其实也是作文的三个阶段。当然,也可以看成是创新和研究的三个阶段,具有普遍的意义。

第一阶段是引用和仿作,是仿《醉翁亭记》的“有亭翼然”,题大观园中的一个桥亭为“翼然”。当然只是写出形似。第二阶段是借鉴和创作结合,自然要切合周围环境。因为是水亭,所以题为“泻玉”。然而花草树木都不见,难称大观。“泻”则一泻无余,何况又是“泻玉”。第三阶段是要完善,要创新,力争尽善尽美,高雅脱俗。于是用“沁芳”。所以,读的是传统文化,学到的是思维和创新。其实,这正是弘扬传统文化的意义所在。

忽然想到,下一次语文考试,将王国维的“三境界”论纳入作文考题,也是极好的。

又忽然想到,有些对联的鉴赏也可以纳入作文考题的。例如:成都武侯祠对联:“能攻心则反侧自消,自古知兵非好战;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


王家祥 天津市楹联学会副会长、《天津楹联报》主编

这是一个振奋楹联人的消息,必将引起莘莘学子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其中出题通过题匾额选用“沁芳”取代“翼然”、“泻玉”,向考生揭示了一个创作多层次问题,即切雅和浅直,鉴古和出新。天津籍的红学大家周汝昌先生曾撰文对“沁芳”一词做过专题探讨。周老说:《红楼梦》的中心是大观园,而大观园的真正命脉是沁芳溪,“沁芳”二字才是《红楼梦》全部之核心。

“沁芳”一词,通过高考全国甲卷的作文题材料的传播,对我们楹联人也是一个鞭策和激励,让我们都思考一下:如何在现有的阶段,通过不断学习,吸取传统文化的丰富营养提高自己的创作水准,促使我们各个层次的楹联人都在创作道路上有所提升,进入“含蓄美”的诗联创作的芬芳园地。


钟建冬 天津市楹联学会顾问、天津市楹联学会创作委员会副主任

不难看出,这次有关《红楼梦》情节的高考作文题,强调的是学生对综合表达能力的考核和对传统文化精神內核的领悟。尤其是作为国粹精髓的楹联,更能体现中华文化的优良传统。

这次的高考作文意在推动对传统文化的挖掘与弘扬,以便在青年学子的心目中扎下坚实的根基,开出绚丽的花朵,结出丰硕的果实。

今天,能看到祖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得以传承并发杨光大,这是作为一个楹联人的骄傲与自豪。


陈瑞林 天津市楹联学会名誉理事、天津红学研究会会员,《诗画品红楼》副主编

2022年全国高考甲卷作文试题,选用了《红楼梦》“大观园试才题对额”时的一个情节。巧妙地将考生阅读名著与写作能力相结合,已完成对其综合考察。作为一个红楼人对此别开生面的惊人之举鼓与呼。更体现了当前我国“文化自信”的时代感和价值观,弘扬国粹在教育阵地的行动指南。中华名族是有着五千年传统文化的文明史,而《红楼梦》乃集文、诗、词、曲、歌谣、辞赋、联额、酒令、灯谜等之大成。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奇书;是悠久、灿烂的中华文化的杰出代表;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珍品;也是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的骄傲。

尤其是题中强调了“沁芳”二字,其对额:“绕堤柳借三篙翠,隔岸花分一脉香。”此对额从字面、 结构、寓意和意境相当工稳,说水而不着水,意在其中。是诗、词、联炼句的一种技巧,非常完美的彰显了文辞之功底和意境之妙。周汝昌老先生对红楼梦倾尽了一生的心血,他曾有云:‘《红楼梦》的中心是大观园,而大观园的真正命脉是沁芳溪,“沁芳”二字才是《红楼梦》的全部之核心。’曹公“香艳”字面的内涵是有一种难以言表的大悲哀,也是最深刻的思想内涵。落花流水春去也,大观园的盛衰是影射封建社会的必然走势,是曹公对腐朽的封建家族,对那些因清规戒律而被戕害的如花似玉的女儿们发出的呐喊。

从这次考题的不落俗套,而能正确指导青少年阅读红楼梦,解读其中的深奥之处。从而使古典文学诗、词、曲、赋、联等精粹走进课堂,深入人心。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从青少年抓起,注入民族的血脉,让他们不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勇挑重担,勇往直前!


王善全 中国楹联学会诗钟社常务副社长、天津楹联学会会长助理

看到今年高考的这个题目,第一时间,我拍案叫绝!

“大观园试才题对额”这个“试才”别有韵味。对联里有“双关”技法,“试才”一词在高考作文中出现也是双关,一探求人才、二是考核学识。四大名著都有着很高的文学水平和艺术成就,可以说代表着我们中华的传统文化,那么文化的传承我们该如何继承和发展呢?这是个很值得我们深思并探求的课题。在《红楼梦》“大观园试才题对额”这一章节的内容入高考试题上,给予了暗示,让我们点点剖析。

在此段中,“匾额”成为了文化的代表和载体。有人主张:从欧阳修《醉翁亭记》有亭翼然一句中,取“翼然”二字。此举为肯定了我们的传统文化要是“继承”的观点,从古人古文中汲取营养,古为今学、古为今用。既然是要继承,那么如何继承呢?文中贾政主张:从“泻出于两峰之间”中拈出一个“泻”字,有人即附和题为“泻玉”。此段言语,意之所在,从“泻玉”这个词上一目了然——“倾囊而授”也!这是长者、师者的态度,也可以引申为是中国传统文化期待、渴盼有人来继承和发展的态度。方向有了,态度也有了,那么谁来继承呢?当然是年轻的一辈。但年轻的一辈关于继承传统文化也有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文中宝玉言:觉得用“沁芳”更为新雅。态度谦卑恭谨(这也是继承者该有的态度)。沁者,为(香气、液体等)渗入或透出。“渗入”或“透出”是个长期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也就是说传统文化的继承发展乃至复兴,是个任重道远的行程,在这个行程中,类似“宝玉”这样年轻的一辈才是我们的生力军!在高考中以此段文字入题,相信国家更是寄希望于年轻的一辈,在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上要多多参与,荐己推人,让传统文化不断代,健康活力的继承并发扬下去。谆谆之心,跃然纸上。

这不禁又让我想起了前不久天津楹联学会“青少年工作委员会”的成立,这一举措,清楚的认识了青少年在继承和发张传统文化的重要性,精准的把握了时代脉搏与方向,并以迅捷的执行力践行着!为天津楹联学会这一举措点赞!为天津楹联学会会长陈伟明先生的睿智高瞻与雷厉风行点赞!


周贵麟 天津市津南区楹联学会副会长、周汝昌红楼梦学术馆馆长

今年的高考语文试卷,教育部给出的全国甲卷内容是:《红楼梦》中写到“大观园试才题对额”的一个情节,给园中一座桥亭的匾额题名,引出了一段为中国传统园林建筑题写诗、联的精彩故事。书中第十七回贾政也说出:“偌大景致,若干亭榭,无字标题,也觉寥落无趣。任有花柳山水,也断不能生色。”这使我不由想起2010年的4月份,正是春光明媚的时节,我的叔父周汝昌先生曾倡议在恭王府花园重新恢复“海棠雅集”活动。叔父表示:一个府邸,修缮的再完好,也无非就是个物质空间,想要尽可能地恢复其原貌,必须要将其内在的精神活动加以复原,还原其内在的生命力…。由此可见,一处园林,联语、匾额的镌刻悬挂,对于提高人们精神生活方面的需求,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正如叔父所说:楹联是一门独立的文艺表现类型,当它又和美妙的书法艺术结合起来时,就发出了异样的光彩。人们大约不会想到,假使中华的山川风物之间一概没有了楹联,我们的生活会如何的黯然减色。难道我们不更可以说,倘无楹联点睛添毫,题品润色,任是祖国河山,神州日月,亦断不能生色。如此一说,楹联一事,在我们的民族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它的生命力也从来旺盛,它对振兴中华、建设精神文明能起到良好的作用。

叔父还提到:季羡林先生撰文论及文学史的不足时,连带说到语文课应教给学生对对子,学作中国传统的诗联——这样才能亲切体会赏鉴古代杰作名篇的好处何在,才能有深切公允的评价。“爱国首先要爱自己的民族文化,而爱文化首先要爱自己的民族语文,爱语文则首先要明白它的优点美处何在。”

在此,愿广大的青少年热爱“中华对联”这一门特异的文学艺术类型,使之发扬光大,深入人心!

猜您喜欢

评论区

猜您喜欢的对联及诗文:

高考对联人

对联分类

对联知识

热门对联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