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天天对联网首页对联知识古今联话一组与三门峡有关的成语典故对联

一组与三门峡有关的成语典故对联

2021-09-29 23:53:15大河风对联天地 0条评论

三门峡市是1957年伴随着万里黄河第一坝--三门峡大坝的兴建而崛起的一座新兴城市,也是沿黄城市中距黄河最近的一座城市。相传大禹治水时,凿龙门,开砥柱,在黄河中游这一段形成了"人门"、"鬼门"、"神门"三道峡谷,三门峡即由此得名。三门峡历史悠久,人文厚重,在这里产生的成语典故有数十个,三门峡市楹联学会组织部分会员为这些成语典故撰写了对联。今天我们大家一起分享这些成语典故和楹联。


图片


1.分陕之重

靖邦使者,守土重臣,为民分治不分鼎;

召伯施仁,周公吐哺,许国苦心尤苦身。

方留聚 撰联 

分陕之重,指周成王时,周公、召公分陕而治。西周王朝建立四年后,周武王劳病而逝,由于即位的周成王年幼,便由周武王之弟周公旦和召(shào)公奭(shì)辅政。当时,西周天下很不稳定,周公旦和召公奭二人遂决定分陕而治。即以今河南省三门峡市陕州区境内的"陕塬"为分界线,把西周王朝的统治区划分为东、西两大行政区,由周王朝的开国重臣周公、召公分头治理。陕:古代地名,在今河南三门峡市陕州区。

 

2.夸父追日

跨过千壑,饮尽两河,玉帝空怜追日志;

杖化桃林,血开花蕊,谁人不敬爱民心。

张项学 撰联

远古时候,在北方荒野中生活着一群力大无穷的巨人。他们的首领,是幽冥之神“后土”的孙儿,“信”的儿子,名字叫夸父。因此这群人就叫夸父族。有一年大旱,太阳直射大地,烤死庄稼,晒焦树木,人们热得难以忍受,夸父族的人纷纷死去。夸父看到这种情景很难过,他要追上太阳,捉住它,让它听人指挥。夸父行走如飞,眼看就要追上太阳了,但越接近太阳,就渴得越厉害。他一口气喝干黄河水,可还不解渴;他又喝光渭河水,仍无济于事。于是他倒下了。临死时,他还牵挂着族人,将手中木杖扔出去,化作郁郁葱葱的桃林。

 

3.明君大禹

疏隘道,训狂流,忘己抛家,九州铭伟绩;

复农桑,行教化,安民惠国,万代沐洪恩。

王西川 撰联

大禹:禹,姒姓,夏后氏,名文命。上古夏后氏首领、夏朝开国君王,史称大禹、帝禹、神禹。其卓著功绩,不仅在于治理洪水,发展生产,保民安居乐业,更因其划定九州、奠定夏朝,结束原始社会部落联盟,推动社会形态文明进步,是与尧舜齐名的贤君、明君,后人尊为大禹,即伟大的禹。死后,安葬于会稽山(今浙江绍兴)。

 

4.楚兵坑秦

沉冤廿万,抱恨千秋,黄土守灵垂草木;

云敛清魂,水收白骨,苍天飞泪祭风烟。

李永清 撰联

《史记•项羽本记》载“楚军夜击坑秦卒二十万于新安城南”, 此事发生于公元前206年,地址在今义马市千秋镇二十里铺村,遗址俗称"楚坑"、"万人坑"。传说秦降兵是被骗至翁城或坑洼地放涧河水淹死的。遗址略呈坑形,占地七八十亩,南临涧河,北依土岭,东西为平地。坑北沿有李杏湾村民小组,右有白龙庙一座。据渑池县旧志记载:该庙始建于明武德年间,庙前有古槐,石碑,旧有“一步两棵槐,三步四通碑”之说。庙西有八角青石井一眼,俗称八角琉璃井。1913年,陇海铁路穿坑而过,原貌已不复存在。

 

5.中流砥柱

千年屹立,凭禹迹长存,振聋一吼且朝我;

万世仰临,遏激流愈挺,傲骨九州堪作魂。

郭新华 撰联

中流砥柱位于三门峡大坝下方的激流之中,相传是大禹治水时留下的镇河石柱。千百年来,无论狂风暴雨还是惊涛骇浪的侵袭,它一直巍然屹立于黄河之中,如怒狮雄踞,刚强无畏,自古被喻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唐太宗李世民曾在这里写下了"仰临砥柱,北望龙门;茫茫禹迹,浩浩长春"的诗句。又传,砥柱石乃是黄河老艄公的化身:彼时黄河峡谷浪急礁险,船运到此水势航向难辨,每每触礁遇险,有黄河老艄公纵身跳进了波涛之中,并大喝:"掌好舵,朝我来"。从此化成一座石岛,昂头挺立在激流中,为过往船只导航指向。

 

6.秦赵会盟

几度唏嘘,忍看雉堞高台,屈人鼓瑟焉为酒;

无边岁月,未罢缶声剑气,蔓草斜阳证会盟。

李进才 撰联

《史记》载:公元前279年,秦昭襄王约会赵惠文王,双方在渑池会盟。席间,秦王胁迫赵王鼓瑟并记载,以此羞辱赵王。赵国上大夫蔺相如,亦强请秦王击缶并记入赵史。秦又胁令赵国割15城祝寿,蔺相如也迫请秦国割咸阳祝寿。如此你来我往针锋相对,秦王终未捞到便宜,只得与赵王言归于好。双方捧土掩埋兵器,遂成会盟高台。

 

7.黄帝铸鼎

文封九牧,武定八荒,始祖贤君昭日月;

铸鼎安邦,开疆制礼,英名懿德振乾坤。

王长城 撰联

据《史记·封禅书》记载:“黄帝采首山铜,铸鼎於荆山下。鼎既成,有龙垂胡髯下迎黄帝。黄帝上骑,群臣后宫从上者七十馀人,龙乃上去。”黄帝铸鼎原位于河南灵宝市阳平镇,现存的《轩辕黄帝铸鼎原碑铭并序》是现存最早的记载有黄帝铸鼎内容的碑刻,唐贞元十七年岁次辛巳正月九日癸卯。“碑阴亦镌刻有碑文,内容大致与碑阳类同,为楷书。此碑为现今国内发现的专为记述轩辕黄帝事迹的最早碑铭,它较陕西省黄陵县桥山黄帝陵前的石刻碑铭早700多年,是目前国内研究炎黄二帝历史的重要史料。

 

8.唇亡齿寒

殷勤借道,利益熏心,唇齿犹寒明得失;

拱手河山,回眸社稷,虢虞俱灭鉴兴亡。

石安辉 撰联

春秋时候,晋献公想消灭虢国。可是在晋国和虢国之间隔着一个虞国,讨伐虢国必须经过虞国。大夫荀息建议,把献公的美玉和宝马,送给虞国国君,请求借道。晋献公接受了。 虞君见礼物,很高兴,答应借道。大夫宫之奇阻止说:“不行啊!虞国和虢国就象牙齿和嘴唇的关系,没有了嘴唇,牙齿就会感到寒冷。我们两个小国相互依存,有事可以彼此帮助,万一虢国被消灭了,我们虞国也就难保了。借道给晋国万万使不得。”虞君不听。果然,晋国军队借道虞国,消灭了虢国。回来时顺便又消灭了虞国。

 

9.终军弃繻                    

独尔弃繻,怀志入关,弱冠豪气非狂傲;

慨然陈策,请缨赴使,碧血忠魂铸杰雄。

张明学 撰联

终军弃繻:终军是汉武帝时名臣,请缨出使南越,本已成功说服南越王归汉。不意越相吕嘉反叛,发兵攻杀其主,汉使者终軍也被杀。当时只有二十多岁,世称‘终童'。当初,他18岁时被选为博士弟子,想闯荡长安。走到函谷关,关吏依例发给他出关凭证“繻”。終軍接了,又随即将它扔掉,说:“大丈夫入关要做大事,用不着它!”不久,终军果然得官,出任大汉赴南越大使。重过函谷关时,关吏认出了他,惊呼:“这就是当年弃繻的孩子。”赶忙跪拜,送出关门。

解说 刘  颖

 

10.起死回生

阴阳偏胜,气血失和,淤滞三焦惊率厥;

熟驭八纲,轻抛四诊,针砭百会喜重生。

张晓炳 撰联

起死回生:春秋时,虢国公子暴亡,扁鹊恰在宫外,便询问中庶子。中庶子告诉扁鹊:“太子是患气塞血淤,阴阳失调,内脏受损而亡。”扁鹊知是尸厥,愿进宫施救。扁鹊用针刺太子的百会穴位。少顷,太子苏醒。扁鹊又叫学生用五分慰药,八减之剂合煮成糕,敷于太子两肋下。不久,太子就能起身。再熬汤药内服,调理阴阳,太子康复如初。这便是成语起死回生的来历。

解说 刘  颖

 

11.三鱣书堂

校书轻礼聘,桃李三千,鱣堂夫子传佳话;

立德重廉行,沉浮廿载,东汉名臣拒贿金。

张淑梅 撰联

三鱣书堂坐落在灵宝市,豫灵镇杨家村。是东汉太尉清廉名臣杨震未做官时校书讲学的地方”。一天鹳雀衔着三条鱣鱼落于讲堂之前,众人都以为是吉兆。当时有记载说:“鱣鱼黄地黑文,卿大夫之服象也。数三者,象三台也。先生自此升矣。”之后,他的学生把两间草房的“校书堂”,更名为“三鱣书堂”。

杨震年已五十余,累迁荆州刺史。为官廉洁,有许多佳话流传至今:“四知拒金、毁屋留名”等深得百姓爱戴。

解说 刘  颖

 

12.贤相姚崇

夙夜孜孜,言为轨,才振翮,得辅三朝开盛世;

忠诚耿耿,助新君,哭旧主,竟除百弊济民生。

康新娟 撰联

姚崇(651年-721年),本名元崇,字元之。陕州硖石(今河南陕县)人。唐朝名相、著名政治家,嶲州都督姚懿之子。曾任武后、睿宗、玄宗三朝宰相常兼兵部尚书。其夙夜在公,俭廉忘私,日理万机。协武则天破契丹之扰,并冒死诤言力保百官,除狱宽民;助张柬之发动神龙之变,与宋璟联手辅佐中宗,复有贞观、永徽之风;又感恩旧主,泣辞武皇,弃附太平公主,虽遭贬谪仍恪尽职守;提出《十事要说》,兴利除弊,强国富民,辅玄宗辟开元盛世。于开元九年(721年)去世,终年七十一,追赠太保、扬州大都督,谥号文献。

 

13.魏野草堂

诗露半阶,效鹤闲游,逸志婉辞君与相;

白云满地,凭谁来扫?草堂空度夏和秋。

马小换 撰联

魏野草堂位于今河南省三门峡市区三里桥村上官巷,系北宋诗人魏野的居所。魏野(960——1020),字仲先,号草堂居士。自筑草堂于陕州东郊,手植竹树,凿土引泉,并于其间弹琴赋诗,其诗效法姚合、贾岛,诗风平朴闲远,与林逋同名,曾有《草堂集》流传海内外。大中祥符初,辽派使向宋真宗求取《魏野诗集》下半部,真宗乃欲延魏野为官。景德三年,寇准谪陕州知州,与之同游,相谈甚欢。天禧三年末魏野卒 ,皇帝乃下昭旌表,称"陕州处士",追秘书省著作郎。魏野一生清贫,不沦污流,为世人尊崇。草堂曾被誉为陕州八景之一--"草堂春晓"。

 

14.秦晋崤之战

远伐邻邦,兵残崤岭,春秋往事成尘梦;

骄伤君子,缘散野心,秦晋同盟付水流。

石卓娅 撰联

秦晋原为盟国,结成“秦晋之好”。但是,秦国自穆公以来,国势日益强盛,不满于晋为霸主,也有野心称霸中原。鲁僖公三十二年(公元前628年),晋文公去世,杞子从郑国派人向秦国密报:“郑国人让我掌管他们国的北门钥匙,如果偷袭,郑国可得”。秦穆公征求蹇叔意见,蹇叔不同意,秦穆公执意出兵。鲁僖公三十三年春天,王孙满看到秦军轻狂无礼,预言秦必败。郑国商人弦高在犒劳秦军的同时,向郑国传递了消息。郑国有了防备,秦军只好灭了滑国回秦。这年夏季四月十三日这一天,晋军在崤山打败了秦军,至此,秦晋同盟彻底瓦解。

 

15.河上注经

河上结庐,释铁卷疑云,授文帝安邦韬略;

人间布慧,析真经妙理,赐黎民觉世醍醐。

注:铁卷——指《道德经》

张新芳 撰联

河上公,西汉人,姓名均不详。传说汉文帝时,其筑草庵于黄河之滨,时人称为河上公。其撰有著作《老子注》,亦说为《河上公章句》,是一本专门解释《道德经》的书籍。文帝好读《老子》,有不解处,时人亦莫能道之。帝闻河上公深解《老子》义旨,即亲往问之。河上公遂授文帝素书二卷,嘱熟研之,所疑即解。文帝深得《老子》真传,故开“文景之治”,这与河上公赠书不无关系。

 

16.甘棠遗爱

古树荫浓,甘棠花放,不劳百姓施仁政;

千秋德劭,青史名留,只苦一身布惠风。

王铁劳 撰联

武王伐纣建立周朝,他死后将江山传给了儿子成王。成王年幼,幸好得两位贤臣辅佐。这两个贤臣,一个是周公,一个便是召公。传说,召公去民间巡查,常在农田附近办理政务。当地的官员要命令老百姓空出房子以供召公休息,并且给召公煮饭,召公总是当即劝止,他说:“不劳(我)一身,而劳百姓,不是仁政。”一次,召公看到附近的山野中生着一棵棠梨树,便坐到树下休息。他从树上采食棠梨果子止渴。之后,召公便经常坐在这棵棠梨树下,处理民间纠纷,他执法如山,努力做到民无冤情,他所管辖的区域政治清明,经济发达,百姓其乐融融,这就是成语“ 甘棠遗爱”的来历。

猜您喜欢

评论区

猜您喜欢的对联及诗文:

三门峡成语典故

对联分类

对联知识

热门对联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