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国对联网首页对联知识古今联话田金楠和他的渔浦书院

田金楠和他的渔浦书院

2021-03-20 22:53:21陈菁楠(木鱼)白藏阁 0条评论

(案:文中对联以田金楠《半有堂集》楹联四卷为本,所述史实主要基于1923年和1990年版的《慈利县志》以及一些地方史研究。资料搜集尚不完善,有待日后继续补充。)


渔浦书院,位于今天的湖南省慈利县阳和乡渔浦村,是一所难得的历经了百余年风雨变迁,却始终发挥着学校功用化育乡里,且至今还能一窥最初面貌的民间书院。渔浦书院建成于光绪十二年(1886)秋,当时慈利县以“都”为区划,渔浦位于其中的八都,建书院的动议就来自于八都本地的几位有识之士,本文要讲述的主人公田金楠便是其中之一。


田金楠生于咸丰六年(1856),此时已30岁了,身份是乡间的一名塾师。有很多资料表明,田金楠从小读书颖悟,有神童之誉,11岁到考县试时,就大受知县的赏识,以很高的名次通过。然而在20岁进入邑庠也就是县学学习,并被选拔为光绪岁贡后,田金楠却没有继续这条看起来很顺利的科举求仕之路,而是回乡教书去了。


为什么?目前还无法确定回答,可能有家庭的原因、经济的原因,也可能有自身对时代的判断、对理想的选择。后来田金楠母亲逝世时,大量的挽联中有一联是这样写的:“愿读书、不做官,非此母弗生此子;焉用文、与偕隐,闻其语及见其人。”是以儿子抬高母亲的常用手法,从其中“愿读书、不做官”和引介子推典故的“焉用文、与偕隐”,我们也大略可以明白田金楠的志向。


田家是世居八都的耕种之家,虽不富贵但祖上即有宽厚勤勉之名,如今田金楠更以其才学而广受尊敬。因此当有在外学成的乡人回到故里,有感于本地教育薄弱提出兴建书院培养子弟时,田金楠会成为积极的共同倡议者和后来的主事者之一,也就是理所当然的了。


从书院建成直到光绪二十三年(1897)前后去往长沙,十余年里,田金楠一直在渔浦书院参与管理和教学,期间还担任了一任山长。他有几副题写渔浦书院的联应是作于书院初创时期。



01 题渔浦书院

峒蛮讧汉,土酋啸明,中更李唐赵宋,上下古今二千年,禽狝草薙,汔无宁时,日月曾几何,弦歌诗书,盖四海承平久矣;

澧水带前,太华屏后,远环龙寨天门,蜿蜒磅礡数百里,鳞错虬盘,凑此堂宇,乾坤兹一洗,将相文武,与诸君深造期之。


这是非常著名的一联,吴恭亨收录在《对联话》中,称“渔浦书院在县西八都渔浦,田东溪有—长联,熔铸其地山川人物,一纵一横,语气极轮囷”。


前面说过,渔浦书院的兴建是有识之士感到本地教育薄弱,而教育薄弱的原因有很大一部分是历史造成的,此联上联即从这里落笔。慈利位于湖南西北部,是以土家族为主的少数民族聚居地,历史上与中央政权冲突不断,作者用汉朝和明朝一头一尾的典型事例形成自对,然后将其间的两千年大笔囊括,推洐出“禽狝草薙,汔无宁时”的悲叹,让人可知在这样残酷的环境下,如何会有文风化雨呢?而一直要到雍正八年(1730),土司纳土、改土归流后,慈利才有了较长时间的安定和发展,才有了“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的教育需求。“日月曾几何,弦歌诗书,盖四海承平久矣”,古今对比,感慨犹深。


下联则将笔势由纵转横,放眼于书院所在的地理环境。澧水是慈利最重要的水系,同时慈利多山,虽然这也是交通不便、经济落后和风气闭塞的原因之一,但造化神奇自有地杰人灵的象征意义,所以作者一气举出太华、龙寨、天门三个山名,并用“蜿蜒磅礡数百里,鳞错虬盘,凑此堂宇”,将山川气象与书院精神连贯起来,并由此再进一步,“乾坤兹一洗,将相文武,与诸君深造期之”,育化栋梁,寄望犹切。


此联共90字,虽长但句式错落,气脉流畅,上下联以“日月曾几何”与“乾坤兹一洗”分别承前启后,令中场重新振起,最终将历史地理归拢到书院本身,“语气极轮囷”,手段也极高明,情感也极真挚。所以吴恭亨说:“又有楹联三首,均典重称题,然以兹联为称首。”

02 题渔浦书院

渔雷泽屠朝歌,人之起贱贫,有为亦若是耳;

浦鸳鸯谷龙虎,地与钟灵秀,斯文不在兹乎。


吴恭亨说:“又有楹联三首。”《半有堂集》中这组题渔浦书院的联正是四副,补上了《对联话》未收之憾。


此联上联用了两个人物典故。“渔雷泽”,雷泽是古泽名,在今天山东菏泽一带,《史记·五帝本纪》记载:“舜耕历山,渔雷泽。”说舜帝为平民时在此捕鱼。“屠朝歌”,指姜子牙曾在朝歌屠牛为生,《韩诗外传》记载:“吕望行年五十,卖食棘津,年七十,屠于朝歌,九十乃为天子师,则遇文王也。”后世以朝歌屠叟比喻未被赏识的贤德之士,如李白《梁甫吟》:“君不见朝歌屠叟辞棘津,八十西来钓渭滨。”这两人都是早年身处贫贱,但始终坚持自己的德行,终于等到时机一展抱负。作者以“人之起贱贫,有为亦若是耳”,来勉励学生不要对出身和处境自怨自艾,而是要向前人学习,厚积薄发,相信总有出头之时。


下联鸳鸯浦、龙虎谷皆是慈利地名。其中,鸳鸯浦是旧时慈利八景之一,有诗夸赞:“桃花浪暖鸳鸯浦,柳絮风轻燕子岩。”作者由地理引出钟灵毓秀的感慨,并以“斯文不在兹乎”的反问,来肯定地杰必然人灵,鼓励学生用功读书,接续斯文。

03 题渔浦书院

与天门山隔一江相望,必周征君耻臣马王,斯为士鹄;

去桃木溪不三里而近,有弦歌洞预谶侨校,足证地灵。


这一联从渔浦书院的四围景物中选取材料为我所用。离得远的天门山,就以“隔一江相望”联系起来,而要说天门山,是为了引出一位隐居山中的处士周朴。周朴是晚唐五代时人,其生平有几种说法,隐居的是哪座天门山也不一定,这里自然认定是湖南的天门山。传说后梁时期,马殷入湖南被封为楚王,多次请周朴出山为官都被谢绝。周朴以气节传名后世,作者赞誉他是“士鹄”,意即读书人中的表率,也是希望学生以他作榜样,有所为有所不为。


下联的桃木溪“不三里而近”,联系起来更理所当然。这里有一个弦歌洞,是旧时慈利的增补八景之一,据说洞可容数百人,常隐隐闻弦歌之声。学校边有这样一处胜迹,可谓十分应景,仿佛一种预言,证明建校选了一块风水宝地。事实上,渔浦书院的选址确实非常用心,当时主事者专程从外地请来高明的堪舆师,选来选去选中了渔浦一处廖姓祖茔,经多次协商才由书院购买下来。并且书院的建造规格也非常高,形制完全仿照岳麓书院,砖瓦都是自烧,砖上还铸有“渔浦书院造”的字样。


从营建的精益求精也可以看出书院承载着八都人培育子弟读书明礼,成材成器的殷切期望,而这,也正是田金楠这几联中,再再所表达的。


04 题渔浦书院内彰义祠

在万山中突出此奇,莫谓广厦庇才,愿奢杜老;

惟诸君子不私所有,合将瓣香祭社,义附文翁。


从前文所述可以看出,兴建书院花费不菲。钱从哪里来?除了政府拨给了一部分商税,主要靠乡人捐助,有捐钱的,也有捐田租的。不过,虽然建书院大家都知道是好事,但要募集到足够的钱也并不容易。


这里还有个小插曲,办学计划启动后,有天一位李姓富户请四邻八舍喝酒,酒至半酣,他忽然停杯说道,我们八都的有钱人家,常常富不过三代,这是积德不够,现在我们为何不拿出一点,来襄助建书院这样有益子孙后代的大功业呢?说完他率先认捐了一大笔钱,在他的带动下,大家纷纷解囊,给书院募资帮了大忙。而这其中颇值得感慨的是,这位李姓富户本来一贯是以吝啬著称的。


有了丰厚的原始资金,以及后来审慎的管理经营,渔浦书院长期校产充足,运转良好,从来没有缺钱的问题。民国时吴恭亨重修《慈利县志》,特别在教育一卷中感慨很多政府新办的国民学校根本没什么投入,相比渔浦等民间书院转型来的学校,简直贫富差距太大了。


因为来之于众,渔浦书院在校内特别设立了彰义祠,用以感谢每一位资助者。对联的小注里说:“祀捐田租五十石、钱五百缗以上者,总督、巡抚、提学均有奖额。”对捐得多的善心人士,各级衙门还会给予嘉奖,可能是多发几个牌匾挂在祠里。


此联上联用了一个反问句,说在群山环绕的乡野之地能够出现渔浦书院的这样一片映射了儒家文化精神、典雅整肃、堪称奇观的屋舍,庇护读书人安心求学,怎可说“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是杜甫的奢望呢?


下联解释是谁将“广厦庇才”之愿化作现实的呢?是每一位为教育公益“不私所有”的仁人君子,你们的高义,值得用瓣香祝祷,是可以和古时候的文翁相比拟的。文翁的事迹出自《汉书·文翁传》,他在汉景帝时为蜀郡守,“仁爱好教化”,采取了很多措施来推行教育,尤其是开设官办学校,令蜀郡文风大振,被后人尊为建校兴学的鼻祖。


此联文字大气,用典雅切,最值得注意的是表达方式,上下联一反问,一正述造成了错落起伏的效果,显得格外语气强烈,令读者对“惟诸君子不私所有”这点感佩不已。吴恭亨《对联话》也记载了此联,亦强调“渔浦义祠者,祭舍资助兴学校诸父老也,‘不私所有’句,是为实录”。


05 挽石门阎季蓉

在九澧先贤,实兼文山之文经峰之经而集厥成,东波常淘,北岳独屹;

述六官旧典,能综学人言学政家言政以求其贯,夹漈不死,端临再生。


阎镇珩(1846 -1910),字季蓉,湖南石门县人,与王湘绮、王先谦、皮鹿门同为清末湖南四大文人,在当时即有大儒之誉,著作等身,其中《六典通考》二百卷列入《续修四库全书》史部政书类之前茅。


把挽阎镇珩的联放在这里,是因为阎镇珩与渔浦书院的渊源。石门和慈利两县紧邻,读书人本身多有接触,在渔浦书院建成时,阎镇珩已经是一位著述和教学都很有声望的学者,因此几位主事者商量后决定,聘请阎镇珩来担任第一任山长。


当中经过一些联络协调,阎镇珩实际是从光绪十五年(1889)来到渔浦书院就任。阎镇珩对教育很有自己的见解,他反对八股俗套,而是推崇古文经典,并强调学以致用。阎镇珩在渔浦执教三年,给了学生很好的启蒙引领,当时,州县书院每年有两次会考,渔浦书院频频位列前茅,因而名声鹊起,不但慈利子弟,很多四乡八镇的学子也纷纷负笈前来渔浦求学。


同时在任教期间,阎镇珩和田金楠、吴恭亨等慈利文人有了更深的交往,常常一起出游,诗文唱和。他们的友谊保持终身。后来吴恭亨因事系狱,田金楠专程赶往石门向阎镇珩求助,请他用影响力在上层疏通。此外,田金楠母亲逝世后,墓志铭也是由阎镇珩所撰写。


田金楠挽阎镇珩的联有二,这里选取的一联在集中有注明“代”,说明是田金楠代别人写的挽联,有时代笔会从所代之人的身份关系出发,不过这一联没有这种情况。


上联将阎镇珩放在湖湘数千年的文化史中来褒扬。“九澧”是澧水及其八大支流,指代湖南。在湖南先贤中如何呢?作者拉了两个古人作比较,“文山”是晚唐李群玉,字文山,澧州人,以诗著名,“经峰”指潘相潘润峰,号经峰,安乡人,是乾隆年间的良吏,也是一位博学鸿儒,著作颇丰。作者非常巧妙地选择了两位名号中一有“文”,一有“经”,又足够有分量的异代同乡,用以赞美阎镇珩集前代文才经学之大成,因此纵然大浪淘沙,但阎镇珩的声名始终如北岳屹立不倒。这里为何不说湖南的南岳而说北岳,是因为阎镇珩在石门建北岳精舍,自号“北岳山人”,他的文集也叫《北岳山房文集》。


下联举出了阎镇珩的最高学术成就《六典通考》。这部《六典通考》以周礼“天、地、春、夏、秋、冬”六官为纲要,将周代至明末近三千年间有关职官制度及各官所司事务依年代顺序总汇一编,既汇辑了前人著述成果,又有自己的考评,是一部以职官为纲目的中国文化史大事典,所以称得上“能综学人言学政家言政以求其贯”。最后,作者再次以两位古人来比照阎镇珩,“夹漈”是宋代著名学者郑樵,因为居夹漈山,人称夹漈先生,著有《通志》。“端临”指宋末元初的著名学者马端临,著有《文献通考》。郑樵的《通志》、马端临的《文献通考》与唐杜佑的《通典》并称三通,在史学界有极大影响。“夹漈不死,端临再生”,意即阎镇珩的《六典通考》完全可以和前人经典相提并论,是极高同时又很贴切的推崇。


阎镇珩一生为学为师,始终拒绝作官。在当年离别渔浦书院时,他赋诗《别渔浦诸学生》,其中写道:“眼前富贵人,飘摇草头露。吾师圣与贤,名德久益固。”作为与之志向接近的朋友,从田金楠的挽联中,我们亦能体会到惺惺相惜之情。不过吴恭亨说阎镇珩“惟好骂新学,于国以外事皆唾之为无足重轻”,这点则是和田金楠吴恭亨大相径庭了。


06  挽王亦文

长沙惊秋,我正抱吊屈子哭贾傅悲哀,故里赋归来,又对酒垆恸向秀;

渔浦兴校,君雅有肩河汾揖苏湖志事,学堂崇报飨,也应俎豆祔文翁。


这也是一副挽联,然而不像阎镇珩的大名鼎鼎。王亦文是谁,目前并没有太多的资料,只知道他名育昌,字亦文,考过县试第一,是一位在渔浦书院任教的乡间文士。


所以王亦文的卒年亦不明确,好在可以从联中找到一些线索。前文说过,渔浦学堂成立后,田金楠是主事者之一,直到光绪二十三年(1897)前后去往长沙。为什么去长沙,因为维新思潮风起云涌,熊希龄、梁启超、谭嗣同等一批维新派人士,在湖南巡抚陈宝箴的支持下开始了时务学堂、南学会、《湘学报》等一系列“变法开新”的举措。有证据可推测,田金楠与一些湖南籍的维新党人交谊匪浅,并对时局也抱有改革之志。因此,他受到陈宝箴之邀,从慈利前往长沙主持南学会,同时他的儿子也考入时务学堂读书。


然而维新事业如流星过幕。光绪二十四年(1898)九月,著名的戊戌变法以流血和流亡为终结,这其中,多有曾在长沙与田金楠共事交游的同道。


上联说的正是此事,长沙的新气象都因变法的失败而停止,自己一方面惊惧不已,一方面也为友人壮志难酬的下场而悲愤不已。长沙被称为屈贾之乡,也有这两位的祠庙,因此“吊屈子哭贾傅”的借代可谓天然贴合。而当田金楠黯然回乡,竟然又听到了旧日知交的噩耗,从这里可以判断王亦文逝世于风雨飘摇的戊戌年。“又对酒垆恸向秀”一句,化用“黄公酒垆”之典,东晋王戎经过曾与嵇康阮籍聚饮的酒垆,伤怀物是人非,追念亡友。而把王亦文比作向秀,而非承接典故的嵇康阮籍,则可能有其他我们不知道的故实。


下联追忆一起兴办渔浦书院的往事。“河汾”指隋代王通设教河汾之间,受业者达千余人,“苏湖”是北宋胡瑗在苏州、湖州二地办学。两个典故都是为了说明王亦文对书院的热忱与贡献,因此“学堂崇报飨,也应俎豆祔文翁”,必须在彰义祠里添上你的牌位啊。


此联和上一个挽阎镇珩的联相比,有着更强烈的个人情感色彩,把自身的沉浮与对朋友的悼挽糅合在一起,痛则更痛,悲则愈悲,是长歌当哭之意耳。


07 贺王子豳入学

慰陶家贤母,踵陈氏难兄,千里名驹,藐焉六合;

治盲左遗经,抱终童奇策,三年大鸟,视此一鸣。


吴恭亨《对联话》中说:“往时科举制未废,凡附学籍及中式乡举者,其授业师必特制联额为贺。顾雷同踵俗,弥望皆黄茆白苇,无足留人目者。”田金楠授业经年,门下弟子无数,当他们去往州县考试后,他也有大量贺人入学的联作,不过却绝非“雷同踵俗”,而是能结合学生自身特点,给予恰如其分的劝勉和祝愿。


这里选取贺王子豳入学的一联,是因为王子豳是日后成就最大的一个学生,也因为他是影响了田金楠人生经历的一个重要人物。


王正雅,字子豳,同治九年(1870)生人。王家和田家同在八都,王正雅的父亲富而乐施,在乡间口碑很好,王正雅是次子,他和哥哥在田金楠教私塾的时候就跟随他读书,两家人关系密切。后来,王父英年早逝,墓志铭也是由田金楠撰写。到渔浦书院建立,王正雅亦入校继续随田金楠读书,阎镇珩也教过他。光绪二十一年(1895),王正雅到澧县参加州试,本来是没有考上,但有个考官特别赏识他的才华,大笔一挥给改成了第一名。


如此,田金楠作为业师的贺联当然不能少。上联从王正雅的家庭说起。寡母不易,所以他有所成绩,首先要告慰的就是萱堂。“陶家贤母”指晋陶侃之母湛氏,陶侃早年丧父,是母亲“贤明有法训”教养成人,母德正可比照。接下来的“陈氏难兄”,是夸赞陈元方陈季方兄弟两人才德俱佳、难分高下的典故,这里用以肯定王正雅亦和兄弟同称俊彦。然后进一步推导出“千里名驹,藐焉六合”,千里马虽是常见意象,但田金楠此句写得极为开阔大气,竟有睥睨天下之感。


下联说回此次考试。“盲左遗经”是左丘明的《左传》,据说王正雅是真的从小喜读《春秋》,亦可见其志。“终童奇策”指汉武帝时,终军以弱冠之龄先后出使匈奴、南越,是称颂少年有为的典故。“三年大鸟,视此一鸣”落到恭喜王正雅厚积薄发,拔得头筹。


此联稳切被贺者的背景经历,笔力雅健,至于风格的豪气勃发,应该是田金楠后来修改的缘故。在《对联话》中,吴恭亨评价此联“一时无两”,不过此时的上结是“十驾名驹,居然千里”。田金楠的修改,想来是为了更贴合王正雅后来的功业气魄。因为在州试夺魁后,王正雅并没有继续科举之路,而是花钱捐了个官,逐渐凭武略晋升至贵州按察使。


武昌起义爆发后,王正雅举兵响应,攻下荆州,为民国肇基立了大功。后来王正雅任常澧镇守使,长驻澧县,治下颇有政绩,尤其尊师重教。而与王正雅深有师生乡邻之谊的田金楠也正是在这样的契机之下,赴澧数年,协助建设九澧女师、澧县中学等学校,成就了自己教育履历上的又一笔。


08 题渔浦学校

欧风不竞,墨雨横飞,正五六洲群争学战;

澧水常清,华山自秀,愿二三子一发地灵。


光绪三十一年(1905),清政府发布“上谕”,宣布 “自丙午科为始,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各省岁科考试亦即停止”。至此,在中国历史上延续了1300年的科举制度正式废除。


随着科举的废除,原本官办民办的各种书院也被要求改弦易辙,改办成新式学校。渔浦书院在光绪三十二年(1906)前后改为了渔浦高等小学校。资料显示,更新后的学校开设了国文、英文、物理、历史、地理、音乐、体育等课程。还另有教授成年人新学的养成所,半年一期。


田金楠在维新事变后,又多遭变故,后受熊希龄之邀去往常德西路师范任教。等他再次回到家乡,已经在改建完成之后。


见到渔浦的新校新气象,田金楠再次为其写联。除了上面列举的对联,另有两联,一云:“州序党庠,慎终惟始;岳尘岱壤,积小以高。”一云:“第一等人,须从少年做起;有千秋事,为祝中国将来。”


同样是三个联,但读者会很明显感到,与之前的作品相比,它一方面是非常好懂,没有什么典故,也没有太深奥的词,比如第三联,已经浅近如白话。另一方面,作者有一种用新世界观来表达的强烈自觉,比如第一联,上联先说欧墨即欧美的全球大势,下联才落回乡村小学校。


其实吴恭亨的很多联,还有同时期的不少作品,都有这个情况。中国的大门敞开得太快,时代变化得太迅疾,每个人被裹挟着重新认知、重新适应,重新把自己打破再粘起。我们今天看这些联,会觉得联味不够,会觉得新名词用得突兀生硬,会觉得帽子戴得太大,言必称五大洲七大洋,国家民族等等。但其中的惶惑,热忱和尝试都是认真的,也许它们的文学价值不高,但亦有文学史的价值。而抛去这些,所有的联其实立意无他,依然是一位教育者期望子弟奋发成材的拳拳之心。


09 贺戊申开学

戊为岁阳,是渔浦变学第三年第五期纪念;

申以巽命,问神州图强在今日在吾党何人。


联首嵌了“戊申”,戊申即光绪三十四年(1908)。此联和上面的情况类似,尤其两个结句已经完全是白话,不过两个起句用字略深,显得全联风格不太统一。“岁阳”亦称“岁雄”,干支纪年中把十个天干叫“岁阳”,戊正好是天干中的第五个,与后面的第五期形成了呼应。“申以巽命”,化用自《周易》“随风巽,君子以申命行事”,是君子要领会天命,随时而变的意思,引出下句“问神州图强在今日在吾党何人”的期待之问。而就在戊申之后不久,辛亥革命爆发,神州的命运,和田金楠的经历,又都掀开了新的篇章。


10 题渔浦学校校长室

万变风云,何常叹频年寇盗干戈,此地几墟,一发系千钧,有其举之莫敢废也;

两斋弦诵,依旧忆当日山林筚路,藐躬与责,孤撑藉群力,不念昔者而思永哉。


此联的创作背景在小注中做了详细说明:“中华民国九年之乱,校中生徒四散,盗匪据为巢窟。明年稍定,余出长校务,与门下数人重谋恢复。因缀此联,以作纪念。”民国九年(1920)之乱,其实是各路军阀争夺地盘的混战,常澧镇守使王正雅为自保从澧州退守慈利,不幸被部下杀害。王正雅之子为父报仇,又再攻打叛将,如此往复者几。遭此变故,自民国以来长在澧县协助王正雅兴办教育的田金楠也不得不回到了家乡。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而看到昔年心血的学校因兵祸化为狼藉,田金楠决定重新整顿,重建渔浦。


上联正是讲述背景,更以“有其举之莫敢废也”一句强调重建学校千钧一发的紧迫性。这句话出自《礼记》,原意是讲举行了的祭祀不能随便废除,这里用来讲学校亦很贴切。


下联先回忆了当年创建的不易。“藐躬”是身体羸弱的意思,这年田金楠已经65岁,但他仍决意撑起这份责任,同时也希望大家群策群力,以承前启后,把渔浦兴校的初心壮志永远传承下去。


看此联我们发现田金楠又回到了原来的风格,字里行间自见学养。其实新旧时代之间,每一个人都是摸索前行。当新的初到来时,对清廷的腐败无能深恶痛绝者自然会热烈拥抱,但如今民国建立也已十年,中国的面貌又是如何呢,再回过头来看,传统是否仍有其无法割断的价值和力量。至少于写联一道,还是用自己擅长的方式是最好的。


渔浦学校恢复了起来,不过田金楠却未能在校长室久驻,而是去慈利县城先后担任了劝学所所长、县志局局长等职,为当地的教育和文化做了不少实事,也留下了不少思考。直到有一天,他决意回乡,不久病逝,享年七十。


有评传说田金楠晚景萧条,可能因为爱子早逝,朋辈也凋零大半。不过我总觉得,故乡的山水,渔浦的书声,应该会给他最后的安慰吧。


结束语


时代的浪潮席卷而去,百年间有多少大事发生,有多少大人物出现。而田金楠,一个不愿为官的饱学之儒,一个有志维新的忧国之士,一个望重乡梓的贤德君子,一个学生千百的端方夫子,一个毕生不歇的教育实践者,一个自身命运与国家风云互为参照的新旧人物,走完了一生便默默退场。他结集的作品不少,但大多散佚,仅存的也躺在图书馆深处没有声息。


感谢对联,为我们留住了这个名字,并以此为契机,让我们在今天,重新去打捞、去找寻、去了解。而当走近,你会发现,值得品读的,不止是对联。幸运的是,渔浦书院是慈利唯一基本以原貌留存下来的书院。今天,它被列为文保单位得到保护和修缮,同时,它依然是一所乡村小学校,跨过大门槛,依然有童稚的笑脸和朗朗的书声。


渔浦书院有一首旧校歌,虽然不知道作者是谁,但风格却让人想到百年前。歌这样唱:“澧江东去,山水秀丽背太华。敦其博,矢期显扬。唯渔浦,是吾母校,人才辈出,家国辉煌。续努力,一致奋勇图强。任重道远,岂容傍徨!绮欤秀哉,祝渔浦,千秋万岁无疆!绮欤秀哉,祝渔浦,千秋万岁无疆!”

猜您喜欢

评论区

猜您喜欢的对联及诗文:

田金楠渔浦书院书院

对联分类

对联知识

热门对联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