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国对联网首页对联知识古今联话赣南书院对联中的传统文化精神

赣南书院对联中的传统文化精神

2018-05-17 23:19:17杨遵贤对联杂志 0条评论

 赣南书院文教始创于唐,繁盛于宋元,历明清而不衰,赓续千年之久,迄至近代,才逐渐为新式学校教育所取代。

    据有关资料统计,江西的书院,继唐代以来,始终处在全国之首。最为突出的是宋代南安府的道源书院、虔州的濂溪书院、明代的阳明书院三所书院。它们分别是与同时期的全国其他书院具有极大的影响力。一是它们分别由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学术人物造就,孕育与实践了中国哲学界两大理论体系理学与心学。如周敦颐在南安带教“二程”(程颢、程颐)的道源书院,乃中国理学之源。明代,巡抚南赣的王阳明继承儒学与理学思想,并发扬光大,创立陆王心学。明正德年间,王阳明在郁孤台下的濂溪书院讲授心学,其时何廷仁、何春、黄宏纲等一批江西籍弟子从学于王阳明。

    受唐代兴办书院的影响,北宋书院一度兴盛。据龚文瑞先生《千年书乡———赣南书院简史》统计,宋代,包括赣州府及赣县、兴国、上犹、南安、宁都、石城有书院十一所。明代赣南共有三十四所,清代六十六所。

    在上千年的发展进程中,书院文化内涵丰富,博大精深。形成了以人格修养为旨归的尚德精神,以经世致用为特征的创新精神。笔者曾收集过赣南多个朝代的书院几百副对联,作者多已失考,其字里行间无一不浸染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今选择部分书院对联加以印证。


周敦颐


一、濂溪书院

     濂溪书院在赣州市老城区南。宋理学祖师周敦颐通判虔州(即赣州)时,程颢、程颐兄弟从其受学,后人因建祠于赣江之东以为纪念。元代末年,祠毁于兵火。明洪武四年重建,弘治间改建郁孤台下,正德十二年(一五一七)巡抚王守仁迁建于旧布政司故址,改称濂溪祠堂,崇祯十三年(一六四零)迁建城南,易名为廉泉书院。清顺治十年(一六五三),赣抚刘武元始改名为濂溪书院。


    书院撰书有二联,其一为:

    读书论道,道明理顺;

    说礼敦诗,诗雅仁归。

    上联强调书院的首要作用就是读书,读了书就要论道,就是要对谋虑治国的政令,进行议论,阐明道理。

   “诗”指的是“诗经”,“雅”也是诗经中的内容。“说礼敦诗”的意思就是要饱学诗书,知书达礼。下联的后句是说要用先哲孔子提出的仁爱思想爱民、仁政治国。

    寥寥十六字,阐述了读书的宗旨与方式,要求生徒以先贤哲人为学习楷模。


    另一副佚名的对联同样体现尊师重道,崇贤尚圣的精神,联云:

    我生近圣人居,教泽如斯,敢忘鲁壁金丝,尼山木铎;

    此来继贤者后,风流未泯,窃愿士崇礼义,俗尚弦歌。

  “鲁壁”,孔子故宅井后之夹壁墙。《汉书》载:鲁共王扩建宫室,拆孔子故宅时发现壁中藏有古代经传,故称鲁壁。后人为纪念孔子保护古代文化的功绩,特地重修了这个鲁壁。

    尼山,原名尼丘山,孔子父母“祷于尼丘得孔子”,所以孔子名丘字仲尼,后人避孔子讳称为尼山。

    木铎是铎的一种。中国古代用以警众的响器。流行于全国大部分地区。铎大约起源于夏商,是一种以金属为框的响器,也可以说就是一种铜质的铃铛,形如铙、钲,体腔内有舌可摇击发声。“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木铎比喻宣扬教化的人。

    上联表达了学生沐浴教育的恩泽,对先贤的景仰与礼敬之情,由此形成崇圣尚礼。下联则抒发了学生不能丧失才学仪节,应当养成人格的尚德精神。


    另一座与周敦颐有关的爱莲书院,位于原通判旧署(今东溪寺赣州七中北校区区域)有周子莲池遗迹。书院书有一联:

    君子莲花,阐说为人哲理;

    文章道义,播扬涉世风规。

    理学,是中国儒学的继承与发展,宋及其以后的所谓儒学文化,实质上就是理学文化。理学文化孕育于赣南,其创立者为理学祖师爷周敦颐。周敦颐的《太极图说》,以儒家的《易》说来说明道家〈太极图〉的意蕴,并提出了一系列的范畴和命题,世称“濂学”。

    像周敦颐这样一代鸿儒,身处在泛物质的宋代,尤其追求奢华的虔诚,既不愿屈身于纸醉金迷之中,也不愿往仕途中努力,便只有对着他的弟子们讲说理学,或是面对一池枯莲去研究莲的品质了。《爱莲说》云:“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可谓是周敦颐“慎独”之理学理念的真实写照,也是他创办书院,欲以自己的思想、理念影响世人、后人的根本动机。




    阳明书院,赣州府官办书院,位于赣州郁孤台下,府城濂溪书院后,原名濂溪书院,明正德间南赣巡抚、佥都御史王守仁巡抚赣南,在此宣讲“致良知”学说,以期“破心中贼”。

    书院原挂有一副对联:

    薪传本孟氏七篇,吾道不孤,况此地曾留手泽;

    梓里溯姚江一派,典型未泯,与诸君同爇心香。

    孟氏七篇即《孟子》七篇:指的是《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

   弟子问孔子:“人皆有兄弟,我独无。”孔子回答道:“德不孤,必有邻。”这句话出自《论语》。所谓“德”,这里指的是有道德的人,“不孤”,就是不会感到孤单;就是说,有道德的人是不会感到孤单的。

    上联表达了继承先贤遗愿,道术学术相传不绝,做一个不会感到孤单而有道德的人的心愿。阳明学派,又名姚江学派,创始人为明代大儒王守仁,因其曾筑室于故乡余姚阳明洞中,世称阳明先生,故称该学派为阳明学派。下联阐述了阳明学派就是书院的源头,愿与大家怀揣虔诚的心,像给佛烧香一样。

    在兴国县衣锦乡建有一所安湖书院,共有三副对联。其一云:

    安士敦仁登道岸;

    湖山拱秀壮文轩。

    对联将书院名“安湖”嵌于联首,引人注目。上联的意思是说:人心一旦得安,自然就心地仁厚,自然就能够用仁爱之心去敦化社会、去净化人心。所以,己心安而能安人,己心立而能立人,就能到达彻悟的境界。下联写景寓情,是说湖光山色环绕着这个秀美的地方,书院用彩画雕饰的栏杆和门窗的走廊也显得无比壮观。

    其二为清代蓝拔奇题书院絜矩堂对联:

    安焉圣,复焉圣,乐趣乐孔颜,以文为礼博且约;

    湖有鹅,洞有鹿,源渊溯朱陆,辨利辨义异而同。

    安焉圣:心性安静平和,达到这种境界才是真人,是圣。复焉圣:“复焉”,就是把颠倒的事情再颠倒过来。孔颜:孔子与其弟子颜渊的并称。

    上联引用周敦颐著作中的话,表达以古圣人为榜样,以其修养而愉悦,广求学问,恪守礼法。

    湖有鹅:指鹅湖书院。鹅湖书院位于上饶铅山县鹅湖镇鹅湖山麓,为古代江西四大书院之一。南宋理学家朱熹与陆九渊等人的鹅湖之会,成为中国儒学史上一件影响深远的盛事。人们为了纪念“鹅湖之会”,在书院后建了“四贤祠”。宋淳熙十年赐名“文宗书院”,后更名为“鹅湖书院”。洞有鹿:指白鹿洞书院。唐朝贞元年间,李渤隐居读书,养白鹿自娱,地名由此而来。宋初称为“白鹿洞书院”。朱熹在此讲学定规,名声大振。朱陆:宋代朱熹和陆九渊的并称。义利之辩:孔子最早提出义和利的对立,“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荀子主张先义后利,“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

    下联阐明理学的源头,说明道义和功利相互关系的争论应是“同中存异,异中求同”的辩证关系。

    其三为民国小说家张恨水题书院门厅对联:

    安宅在天下,乐先后忧,公定岳楼争笔墨;

    湖山好故乡,归来狂卷,我还鲁壁动絜丝。

    乐先后忧:即“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出自宋代范仲淹《岳阳楼记》,此联也是将书院名嵌在联首。通过对先圣先贤的缅怀和赞颂,表达作者远大的政治抱负和胸襟胆魄。联语目光高远,气势磅礴,感人心魄。

    古往今来,无论是《礼记》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文理想,还是《岳阳楼记》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大任担当,抑或是陆游“家祭无忘告乃翁”的忠诚执着,家国情怀从来都不只是摄人心魄的文学书写,更近乎你我内心之中的精神归属。那种与国家民族休戚与共的壮怀,那种以百姓之心为心、以天下为己任的使命感,正是士大夫的人文信仰和人文精神的体现,这种家国情怀,与其说是心灵感触,毋宁说是生命自觉和家教传承,这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传承精神。

    家国情怀是一股永不衰竭的精神涌流,有了它的丰润,人们必能描绘大写的人生、成就不凡的意义。


二、瀲江书院

    瀲江书院在兴国县城横街小井头,旧在北门外瑶(窑)冈下。乾隆三年(一七三八),知县陈大坤在文庙旧址建,自己撰文记述。



    书院文昌宫有一联:

    兴我小邦,矢其文德;

    国之善士,简在帝心。

   《大诰》:“天休于宁(文)王,兴我小邦周。”周人称殷为“大国”,自称“小邦”。《诗·大雅·江汉》中云:“矢其文德,洽此四国。”“矢”,通“施”。施行。这两句话的意思是,施行文治广被德政,和洽当今四周之地。国之善士:这是孟子说的,原话是这样的:孟子谓万章曰:“一乡之善士斯友一乡之善士,一国之善士斯友一国之善士,天下之善士斯友天下之善士。以友天下之善士为未足,又尚论古之人。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万章》下)译文如下:孟子对万章说:“一个乡的优秀人物就和一个乡的优秀人物交朋友,一个国家的优秀人物就和一个国家的优秀人物交朋友,天下的优秀人物就和天下的优秀人物交朋友。如果认为和天下的优秀人物交朋友还不够,便又上溯古代的优秀人物。吟咏他们的诗,读他们的书,不知道他们到底是什么人,可以吗?所以要研究他们所处的社会时代。这就是上溯历史与古人交朋友”。简在帝心:成语出处:《论语·尧曰》“帝臣不蔽,简在帝心。”意即指能被皇帝所知者。


2018年5期《对联》杂志 


三、崇义王文成书院

    崇义王文成书院联:    

    崇山峻岭,是前贤开创之区,想两番扫穴,三县画疆,千万户奠土安居,继而今讲舍宏开,鸟革翚飞名胜地;

    义路礼门,喜多士率由有准,况山耸旗峰,江横带水,四百年钟灵毓秀,愿以此巍科接武,蛟腾凤起济时才。

——周长森

    王文成,即王守仁(一四七二———一五二八),字伯安,号阳明,谥文成,浙江余姚人。明代最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书法家和军事家、教育家、文学家,官至南京兵部尚书、都察院左都御史。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

    两番扫穴:第一次是江西平匪。王守仁荡平为患数十年的盗贼,附近的人都惊呼守仁是神。第二次是镇压叛乱。宁王朱宸濠发动叛乱,王守仁集结大军,双方在鄱阳湖决战,经过三天的激战,宁王战败被俘,宁王叛乱宣告结束。三县画疆:王阳明为安定民生、保障长治久安而奏设广东和平、福建平和、江西崇义三县,他的平乱设县对于发展本地经济、振兴文教等都具有重大作用和历史意义。

    鸟革翚飞:革,鸟张翅;翚,羽毛五彩的野鸡。如同鸟儿张开双翼,野鸡展翅飞翔一般。旧时形容宫室华丽。礼门义路:“义”好比是大路,“礼”好比是门,只有君子才能从这条大路行走,由这扇门出入。率由:由来。巍科:犹,高第。古代称科举考试名次在前者。接武:足迹前后相接。形容细步徐行。钟灵毓秀:意为凝聚了天地间的灵气,孕育着优秀的人物。指山川秀美,人才辈出。蛟腾凤起:宛如蛟龙腾跃、凤凰起舞。形容人才众多各显其能。

    上联以景入题,为先贤开创了这个美好的环境而庆幸自豪,并赞颂了王阳明的剿匪平叛设县的功劳德行。下联则回到当今,表达了莫辜负此秀水丽景,应努力攻读,早登金榜,为国为民,各显其能之意。南康旭升书院的一副对联“读书志在圣贤;为官心存君国。”也印证了古之学子读书为官的志向与目的。

    耕读传家曾经是中国传统农业社会中,小康农家所努力追求的一种理想生活图景。读书致仕成为城乡普遍的风气。赣南书院的兴起,民间无不极大地向往,影响着人们对先生的尊敬,更有对功名的敬畏。书院教育强调弘扬“理义之学,修养之道”,以人格教育,繁荣学术,人才养成,传授知识为培养模式。


四、崇义县舆中成书院

    崇义县舆中成书院有一副别具一格的大堂联:

    我亦从艰苦中来,抚兹劫后疮痍,敢忘却扶衰救弊;

    民莫越理法之外,到此惨罹桎梏,悔不如守分安贫。

    此联没有大谈书院的宗旨与作用,也没有专劝如何刻苦攻读。而是谈自己的经历,并且苦口婆心地规劝学生莫要无视国法。

    开句直言自己从困顿中走来,曾经历过遭遇灾难后的创伤困苦,怎能忘记扶持弱者,救赎社会上的弊病、弊端、弊害。下面则以规劝的口气,你们不要无视国法,超越法理,落得个牢狱之灾,到时后悔不如当时甘守本分,在贫困环境中安逸自得。

    此联作者姓名无从知晓,但从叙述的内容与感情来说,可知作者是一位经历过艰难曲折的人,并从切身体会中悟出的“扶衰救弊”,正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匡扶正义、扶弱济困的正义行为。

    此外,崇义舆中成书院还有两副对联,其一是:    

    二塔耸层霄,天许重开文运;

    万山围僻县,我来愿振颓风。

    此联描写了书院的地理位置,表达了拯救颓败的风气,重开科举应试的文运的豪情。

    其二是舆中成书院谯楼联:    

    日丽九重天,燕语莺啼,同作升平鼓吹;

    地高十三郡,岚回翠绕,此中管领烟霞。

    此联也是以景致入联,抒发了在这优美的环境中,为国家的太平气象而大力宣扬。


五、堂下书院

    堂下书院在石城县岩岭乡堂下村,是石城县最早办起的书院。北宋思想家、诗人李觏曾为堂下书院撰有一联:    

    对月有嫦娥,齐问天香消息;

    登楼无俗客,共赏花样文章。

    上联写书院幽静的环境,晚上对着月亮,可以看到美丽的仙子嫦娥。赏心悦目中,大家还可以提提问题,询问有关天香的消息。学习环境与学习态度是多么自由,多么浪漫,表达了学子探求学问的积极精神。下联着重说书院的文雅与高贵,登上书院高楼的都是尊贵高雅的客人,来这里可以与大家共同欣赏像花一样美丽的文章,字里行间散发出醇醇清香。幽静中,将书院的读书环境与学习态度描绘得细致而真实。


2018年5期《对联》杂志 


六、南康旭升书院

    道光三年(一八二三)《南康县志》载:“旭升书院,原系清真观废址,在东关外半里。”清乾隆八年(一七四三)“八月兴工,十二年冬告竣。中为厅,后为讲堂,前为门廊。又前为牌坊,左右各为学舍贰拾间,学舍之外俱有隙地园土,左狭右阔,周护以墙。”又曰:“书院讲堂,乾隆癸酉(一七五三)府宪宝给‘敦崇实学’匾与对联。”

    南康旭升书院讲堂联云:   

    持其志无暴其气,乃君子养性根本;

    敏于事而慎于言,为士人求道功夫。

    孟子《养气与知言》:“持其志,无暴其气”。上联强调,一个人应该谨守自己的思想意志,不要随便意气用事,乃是做一个君子修心养性的根本。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下联则要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小心谨慎,这是读书人求道的方法与功夫。


七、南康横市五云乡学奎章书院

    南康横市五云乡学奎章书院联:

    五典三坟,案有古书须诵读;

    云蒸霞蔚,天焕今文正辉光。

    五典三坟:犹言三坟五典。泛指古代典籍。

    此联直言诵读古书的重要性,以大自然美丽的景色来映衬继承传统的效果。


八、江西宁都书院

    江西宁都书院联:

    巷中风雅开诗国;

    洞里乾坤辟易堂。

    巷:指斗诗巷。它是宁都县城一条狭窄僻静的小巷———斗诗巷。亦称构诗巷。《宁都直隶州志》有载:“南阜民内巷(现统称为小东门)。” 是宁都明清故城的十街五十八巷之一,位于宁都县城中山中路东侧。小巷因南宋时期诞生了三位有名的诗人及小巷内研诗、作诗、吟诗之风浓厚而得名。这三个诗人一个叫曾兴宗、一个叫曾原一、还有一个叫曾原郕。

    易堂:即指易堂九子,是明末清初以魏禧为首的九个文学家。魏禧父魏兆凤,于明亡后削发隐居于今距赣州宁都县城西二点五公里远的翠微峰,名其居室曰“易堂”。禧与兄际瑞﹑弟礼以及彭士望﹑林时益﹑李腾蛟﹑丘维屏﹑彭任、曾灿讲学于此,提倡古文实学,世称“易堂九子”。其中魏禧、魏际瑞、魏礼三兄弟又被称为“三魏”,他们又是“易堂九子”的核心。“易堂九子”中,以魏禧的成就最大,魏禧(一六二四—一六八零),字叔子,宁都人,明末清初三大散文家之一。著有《魏叔子文集》,代表作为《大铁椎传》。

猜您喜欢

评论区

猜您喜欢的对联及诗文:

赣南书院传统文化

对联分类

对联知识

热门对联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