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国对联网首页对联知识古今联话天水——我国对仗理论的发源地

天水——我国对仗理论的发源地

2020-07-14 23:15:50王家安青青导读对联杂志 0条评论

二零一五年十月三十一日,甘肃省天水市楹联学会成立。中国楹联学会在贺信中指出:“八千年前诞生于天水的伏羲文化,启迪蒙昧,开辟文明,以八卦两爻相互对仗的形态,揭示了对立统一的哲学思想,令‘对称之美’由此深入人心,传承千载,也为对联艺术的诞生奠定了哲学根基。天水,这一我国对仗理论的发源地,必然和对联艺术自然亲近,紧密联系。”这是第一次在正式场合,由国家级学术团体肯定了天水作为我国对仗理论发源地的地位。


一、伏羲画卦确立了“对立统一”思想


中联会贺信中,肯定天水对仗理论发源地的地位,首先也是依据于天水和伏羲文化的不解之缘。

伏羲,后世皆尊为“人文始祖”,故号羲皇。天水,据史料记载和民间传说,均为伏羲诞生之地。伏羲氏在这里结网罟、兴佃渔、作历度、制嫁娶……以诸多丰功伟绩启迪蒙昧,被认为是上古时期“具有超常智慧的人”(《天水通史·人物卷》)。而在伏羲诸多功绩中,最为引人注目的当属他一画开天,首创八卦。

伏羲以其超凡的智慧,深邃的洞察力,通过对自然规律的总结凝练,用长短两种横线组成代表天、地、水、火、山、风、雷、泽八种自然现象的乾、坤、坎、离、艮、巽、震、兑八个符号,并通过八卦的相互演变,解释了自然规律,形成了早期先民的朴素唯物思想。至少从先秦开始,关于伏羲首创八卦的记载就传承有序。

先秦著作《周易·系辞下》曰:“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中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至东汉王充《论衡·作对篇》曰:“《易》言伏羲作八卦。前是未有八卦,伏羲造之,故曰作也。”同时期,著名文学家曹植也作有《伏羲赞》曰:“木德风性,八卦创焉。龙瑞名官,法地象天。”而后西晋时期文学家潘岳仿照曹植前例,再作《伏羲赞》曰:“肇自初创,二仪氤氲。粤有生民,伏羲始君。”唐宋乃至明清,有关伏羲首创八卦的记载更是十分丰富,可见,从先秦的《易经》,到汉代的简牍,再到明清的解经著作,历代学者对伏羲创制八卦均达成了共识。

明代天水籍著名学者胡缵宗曾有诗作《登卦台山口占》一首:“理在先天未画地,道在先天既画时。乾坤立极生奇偶,水火移宫用坎离。西伯凤鸣卦敷彖,周公海静爻系辞。韦编三绝犹潜易,洙泗源头问我师。”这首诗前后八句应该分两部分来看。首先是前四句,点明了伏羲画卦的主旨,歌颂了创制八卦的功绩;后四句则从文王、周公说到诸子百家,孔孟朱熹,强调伏羲画卦虽是质朴简明的创作,却开启了华夏文明之源,诚如后世所言,认为伏羲是当之无愧的“洙泗源头”、“人文始祖”。学者刘雁翔在《大哉羲皇·中华龙源与伏羲文化》一书中指出,现代社会的人很难想象,原始先民其实与大自然联系得更为紧密,他们对自然的感觉能力比现代人要敏锐得多。而面对大自然留给人类的各种各样的疑问,伏羲在质朴、简易、无常规局限的文化环境中主动思考、探索,是在凡人俗事背后找到了一个思维的制高点,是对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行了深层次的考察,从而感悟到天地万物运行变化的规律,并从具体的事物中抽象出“阴”和“阳”这两个最基本的元素,最终用八卦这种特殊“语言”表达出来。(天水历史文化丛书之三,P36)这应该是伏羲氏之所以被历代公认为“人文始祖”的意义所在。



二、“对立统一”思想奠定了对仗理论与对仗艺术的基础


伏羲首创八卦,“一画开天”,不仅仅是启迪了蒙昧,更重要的还是传薪播火。

八卦虽然只有简单的八个符号,但形与义,无不在昭示着一个伟大的哲学思想,那即是“对立统一”。天、地、水、火、山、风、雷、泽八种自然现象,与所代表的乾、坤、坎、离、艮、巽、震、兑八个符号,乃至八卦阴、阳之间,无一不是既对立,又统一的哲学关系。“这种对立统一的阴阳八卦思想,构成了中华民族认识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独特模式,对中国传统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创立和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刘雁翔《大哉羲皇·中华龙源与伏羲文化》,天水历史文化丛书之三,P35)

伏羲以八卦为代表,确立了对立统一的哲学思想根基,也可以说“它奠定了中国乃至东方文化思想的一个重要特征”(《天水通史·先秦卷》,P315)。我们甚至可以说,时至今日,从伏羲开始的对立统一思想影响深远,几乎在各个领域、各个层面无不存在。这一系列的认识,在愈加肯定伏羲氏伟大的同时,也惊喜地发现,这种对立统一的哲学思想,自古就已经熟练地运用于我国文学艺术领域。从先秦的诗歌,到汉魏的骈赋,再到唐诗宋词,这种对立统一的哲学思想所表现出的“对偶艺术”始终存在,并得到广泛认可与流传。

这里要谈到它和楹联艺术之间的关系,首先要理清从“对偶—对联”的关系。现任中国楹联学会副会长、学术委员会主任刘太品先生对此有一段清晰的描述:对偶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段,在各种文体中几乎都有应用。它的表现形式是并列使用两个对称的句子,从而起到强调表达内容、美化表现形式的作用。对偶修辞在一般文章中应用,称为对偶句;在格律诗中使用时,因为同时又加入了声调方面的诸多限制,形式上更趋于工整华美,如同古代出行的一队仪仗,所以又称对仗句。对偶句只是普通的修辞方式,到了对仗句则加入了更多的形式方面的要求,这是对偶修辞自身的一种发展和进步,但此时它们还只是其他文体中的一种修辞手段,随着这种修辞手段的不断发展和进步,终于有一天,这种修辞手段成长到自身独立起来作为一种文体的阶段,这种独立使用自成篇章的对仗句,就是对联文体(《刘太品联学论丛·对联文体特点及对仗与声律原理》,P256)。这段话基本为我们理清了一个思路,那即是在广泛运用对偶修辞的基础上,文学作品注重格律上的调整,从而有了他们的中间段“对仗”,而对仗文体如果拿出来两句能够独立表达一个主题思想,成为独立文体,那它就可以称之为“对联”。无论如何,对偶修辞无疑是对联的存在根基。而对偶修辞的思想根基是什么?我们如果追本溯源,很容易想到即是伏羲八卦所确立的“对立统一”思想。

这并非牵强附会,而是在历代文献资料中,得到了广泛共识。这里简单列举几例:


《系词传》曰:“易有太极,是生两仪。”则两间之内,有阳必有阴,有奇必有偶……此自古以来,无论成人小子,皆有属对之说也。

——清·汪升《评释巧对》自序


夫阳奇阴偶,两间无不泄之菁英;璧合珠联,五星有适逢之躔度。

——清·李承衔《自怡轩楹联剩话》阮本焱序


天地之道,阴阳而已。阴阳相并以俱生,奇偶相互以为用。世间一切事物,莫不相对以生,无独有偶。文章之事,亦犹是也。

——民国·向义《论联杂缀》


中国语言文字的组织,适于骈俪的发展。这种骈俪的发展,也就演进成为对联。同时研究中国文学,最不能忽略的是对称与均衡的原则,尤其不能完全抛弃法度和规律。

——范叔寒《中国的对联》,一九八六年

台湾省府新闻处编印


楹联缘于对偶,凝聚了中华文化和中国哲学的精髓,其核心是对立统一,其本质是对仗……这种既“对”又“联”的对称关系,正是楹联的本质属性。

——谷向阳《中国楹联学概论》

二零零七年昆仑出版社


可见,从古至今,乃至当代从大陆到台湾,学术界对于对联来自于对立统一哲学思想的认识是一致的。其实就“对联”的起名来看,也是蕴藏着这种思想。对联,首先要“对”,即为对立;其次,上下联语意要相“联”,即为统一。我们如果将“对”与“联”的关系进一步细化,用目前普遍适用的《联律通则》(中国楹联学会二零零八年颁布的修订稿)来看,《联律通则》规定楹联创作格律的六条基本规则:字句对等、词性对品、结构对应、节律对拍、平仄对立、形对意联,前五条都是围绕“对”来说,而最后一条,即是强调“联”的作用。北京大学教授、原中国楹联学会副会长谷向阳就曾说过,“楹联格律中词性相对、正反相对、虚实相对、平仄相对、语意相连,组成了一个矛盾均衡的统一体,这种相反相成的主体形式,具体体现和揭示出哲学辩证法最基本规律——对立统一规律……古代的哲人们就是从观察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入手,勘破宇宙世界的真谛,体悟出万事万物的规律,以独特的思维方式和审美观念将对称、均衡发展为美的极致。《周易》可以说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活水源头……楹联属于文字语言的对称艺术,汉字的造字法就是本于易学原理,其结构模式、形音合璧、思维内涵,都是阴阳观的反映……人类重视文字的对称和均衡,当是楹联的原始发端”。(《中国楹联学概论》,P34—35)这其实已经直接指出,楹联所追求的对立统一思想,即是来自于八卦符号。

这里,我们还要进一步认识到,对立统一思想,对于楹联艺术的影响,还是在两个层面的两条线同时发展。一条线即是为楹联的创作提供了基本的理论依据,有了对仗理论,楹联创作就有源可循。而另一条线,其实是影响着楹联习俗的发展与演进,即体现在对仗艺术方面。楹联学者刘太品先生指出:“从文化本源上讲,它(对联)的形成依赖于两个方面的因素,首先是中华传统文化所固有的阴阳对称的思维定势,必然会导致这种形式上相对、内容上相联的文学体式的产生(笔者注:即第一条线)……其次是汉字义、形、音合一的特性特别适于形成对偶。”(《刘太品联学论丛·话说春联》P97-98)他这里所说的“其次”,即是笔者认为的“第二条线”。众所周知,汉字不同于世界其他文字,它每个字都能单独使用,具备“义、形、音合一的特性”,因此,汉字本身就可以以两两相对的艺术表现形式存在。这里所说的表现形式,是艺术层面的视觉对仗,而不是意义对仗。

这就要谈到影响楹联起源的另一个方向——桃符。“桃符”是上古传说刻画的可以用来驱邪的桃木。古人曾将此写上“神荼”、“郁垒”两个据说可以降服妖魔的神灵姓名,悬挂在门之左右,后来演进,有了在春节悬挂桃符文字的习俗,再后来,对联的一个主要分类,春联的产生就顺理成章。而无论桃符,或者春联,都离不开悬挂在门之左右,这里起关键作用的,还是“对立统一”思想。诚如刘太品先生所言:“自然界普遍存在的对称现象,深刻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同时也深刻地影响着中国古代的建筑文化……门是一幢建筑物的脸面,中国古代建筑的门通常在建筑物的轴线上,并且门本身也体现着对称的原则。东汉许慎《说文解字》释:‘门……从二户,象形……’“中国古代建筑文化中这种对称法则,给春联的起源提供了一个不可多得的宝贵场所,也提供了一个极大的可能。”(《刘太品联学论丛·话说春联》P108)


所以说,“对立统一”思想对于楹联的影响,更准确地说应该是双重的,即对仗理论与对仗艺术的共同影响,为楹联这种文体的出现提供了可能。而天水,作为羲皇故里,作为伏羲首创八卦之地,作为“对立统一”思想的发源地,自然就是我国对仗理论,包括对仗艺术的发源地。这一“发源地”所影响的,其实已不仅仅是楹联艺术,而是多类文体所广泛使用的“对偶修辞”,其理论的思想根基,都应诞生在天水。


三、对仗理论的发源“原点”——卦台山



明确了天水是对仗理论与对仗艺术的发源地,如果再要找一个具体的坐标“原点”,那一定是卦台山。

相距天水市区约十五公里的卦台山,南依群山,北临渭水,地势平坦,形即如高台,可远眺四方,得地利之胜。千百年来,卦台山一直都被认为是伏羲画卦的初始地而得到重视。在明人所撰《秦州画卦台新建伏羲庙记》中记载,“秦州故有伏羲庙。而画卦台在庙西三十里,岿然中踞于岗峦之间。予昔有事过秦,尝北望而奇之。舆者曰:‘此伏羲画卦台也,人文之秘肇启于兹,今日不知几千载。而灵秀环卫,若修埴爱护焉,殆非偶然者也。”撰写这篇庙记的是明嘉靖十年(一五三一年)任翰林院修撰经筵讲官的康海,他描述自己路过卦台山,见人描述说是伏羲画卦之所,而自己观察此地地形,不禁“奇之”。康海接连用“奇之”、“人文之秘肇启于兹”的字眼并非故弄玄虚,而是非要亲临卦台山观瞻一番,才会有这样直观的感受。来过卦台山的人都会像四百多年前的康海一样,看到在平坦的川地上,卦台山并不算高的山台,却雄踞于冈峦之间,背山面水,风景秀丽非常。如果登山远望,眼前的平川上,渭水回环流淌,恰好形成一如同太极图般的“S”形曲线,再听当地父老相传,伏羲画卦的灵感正是来自于此地的山川,似乎也就觉得有几分道理。

其实早在康海同时,大学者胡缵宗已经详细描述了卦台山的形胜。他在洋洋洒洒的散文名篇《卦台山记》中写道:“成纪之北约三十里,曰三阳川。其西北隅有台焉,羲皇画卦处也……故登台而望之,视卦台山若却若顾,视龙马山若抱若倚,视渭水若环若带,视新阳川若吞若吐,视三阳川若沉若浮,视陇水若引,视长山若附,故二山一水之间,其台若坐若盘。”当时描写与现在所见,几乎一致。而好奇之余的胡缵宗也不禁发问:“羲皇观天察地于此,画卦于此也。岂天设此以启其神哉?抑地因此以兆其灵哉?夫岂偶然哉?”对此,新近出版的《天水通史》也基本承认了这里的“毓秀钟灵”之气,书中写道:“流传于天水一带的‘伏羲首创八卦说’与史书记载的‘仰观俯察’、‘因图启示’等几种传说完全相同,如果再结合伏羲诞生地与卦台山的地理环境来分析,就会觉得伏羲在自己的诞生地首创八卦的传说是可信的。”(《天水通史·先秦卷》P308-309)

这也许是一种巧合,故而只能以“天造地设”来解释。但无论如何,卦台山自古至今都是公认的伏羲画卦之所在,那它无疑也是对仗理论与对仗艺术的生发“原点”,也为中华楹联艺术寻根溯源,找到了一个落脚点。我们也期待,卦台山,这座楹联文化发源之所,能够因此得到进一步重视与开发。

猜您喜欢

评论区

猜您喜欢的对联及诗文:

天水对仗理论

对联分类

对联知识

热门对联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