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国对联网首页对联知识古今联话正本清源话对联,韵律规则看分明(三)

正本清源话对联,韵律规则看分明(三)

2019-03-09 23:58:48陈浩然诗词曲联鉴赏创作二十二讲 0条评论

前文所述,结构对应、词性对品、字句对等这三条规则是围绕着“词语对仗”这一对联的特征而解说的,紧接而来的两条规则则是围绕着“声律协调”这一特征而展开的。

其四、节律对拍。此指上下联节奏相同,通过同样的停顿或间歇的韵律变化,造成和谐的音乐美。

对联句内节奏的确定,常按语意节奏来划分,即顺着语意的推进、语句结构变化、灵活地以二字、一字、或三字、或多字为一节来安排联句的停顿间歇。节奏单位又称为音步;节奏点在音步的最后一字。

其五、平仄对立。这指上下联对应节奏点的用字平仄相反。与此相呼应,对联的平仄须和谐变化,还包括:句中平仄交替须按节奏来安排、句脚平仄一般要形成音步递换。

将以上两条规则联系起来看,对联句内平仄安排的原则,节奏点上的字平仄要交替变换,非节奏点上的字可以从宽。“一三五可不论,二四六须分明”同样适用于对联中的律句,不过要小心避开“三仄尾”、“三平尾”的出现。

平仄交替从而调谐节奏,平仄对立从而错综字调,因而形成对联的音乐美。不讲平仄,就失去了抑扬顿挫的韵律美,就不能称为标准的对联。

汉字多以二字或一字为一音步,以律句为典型、常见的联句节奏格式与平仄安排,举例如下。

四言联多为二二节奏、“平平仄仄”对“仄仄平平”,如:

春临/宅第,

喜上/眉梢。

五言联常见的有二二一节奏、二一二节奏,平仄组合多为:“仄仄平平仄”对“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对“仄仄仄平平”。例如,陕西耀县五台山联为二二一节奏:

峭石/千重/立,

藤萝/百道/开。

又如江苏沈婉璋长城联为二一二节奏:

山风/惊/虎啸,

海浪/喜/龙吟。



六言联多为二二二节奏、“仄仄平平仄仄”对“平平仄仄平平”,如

汉柏/秦松/骨气,

商彝/夏鼎/精神。

七言联常见的有二二二一节奏、二二一二节奏,平仄组合多为:“平平仄仄平平仄”对“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对“平平仄仄仄平平”。

如徐文长撰枭矶孙夫人祠联为二二二一节奏:

思亲/泪落/吴江/冷,

望帝/魂归/蜀道/难。



又如,福州古藤书屋联为二二一二节奏:

万菊/充庭/秋/富贵,

双藤/蔓地/古/烟霞。

细看所举联例,都有一个共同点:上联仄收,下联平收。对联虽不要求尾字押韵,但“联脚上仄下平”是对联声律最基本的规则。

一言联、二言联、三言联为超短联,只要做到上联仄收、下联平收,三言还须避开三仄、三平,如此平仄排列组合即为合度。

一言联肯定上仄下平。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悼念抗日烈士,有人送了副一言挽联:

死,

生。

二言联与一言联同,也只有一个节奏,第一字可不论平仄。如湖南古城南书院门联:

岳峻,

湘清。

三言联一般为二一或一二节奏,除忌讳三平、三仄连用外,第一字可不论平仄。如:

无心/草,

没骨/花。

又如:

动/天地,

感/鬼神。

联句的节奏与平仄安排,除常见的以二字、一字为一音步外,也有插入三字或多字的音步,显得变化多样。只要节奏点上的字,句内平仄相间,上下联平仄对立,即为合格。略举数例。

四言联也有一三节奏,如:

说/真心话,

做/老实人。

五言联也有二三节奏,如:

四诗/风雅颂,

三立/德功言。

六言联也有三三节奏,如:

一张琴/半壶酒,

三尺剑/万卷书。

七言联也有三四节奏,如:

天地间/诗书最贵,

家庭内/和睦为先。

上、下联中的后四字“诗书/最贵”、“和睦/为先”也可看作二二节奏,平仄排列也是合格的。

七言联还有四三节奏,如郑燮题画竹联:

未出土时/先有节,

纵凌云处/也无心。

相对于七言以内的短联而言,八言以上的对联,每半联往往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分句组成。此类多句联,仍须上下联节律对拍、平仄对立、句内平仄交替。以下用“─”、“│”标示字的平声(阴平、阳平)、仄声(上声、去声、古有入声)。

看看由八言组成的书斋厅堂常用联:

山水幽深,襟怀妙远;

─│─—  │─││

诗书夙好,心气平和。

 ──││  ─│──

此联的上、下联各有两个四言分句,句内平仄交替、上下联平仄对立。单边分句衔接处,前句末字与后句第二字,上联“深”、“怀”为平、平,是相同的;下联“好”、“气”为仄、仄,也是相同的。两分句句脚的平仄,上联的“深”、“远”为平、仄,是交替的;下联的“好”、“和”为仄、平,也是交替的。

又如某格言联:

酒能成事,亦能败事;

 │──│  │─││

水可载舟,又可覆舟。

 │││─  │││─


此八言联,单边分句衔接处,前句末字与后句第二字,上联“事”、“能”为仄、平,是交替的;下联“舟”、“可”为平、仄,也是交替的。再则,上联两分句的句脚“事”、“事”为仄、仄,平仄相同;下联的“舟”、“舟”为平、平,平仄也相同;联中有规则的重字是允许的。

以上两副由两分句组成的多句联,分句衔接处,单边前句后置音步与后句起始音步的节奏点上的字的平仄,前一联相同,并不交替;后一联交替,并不相同。依此类推,可以说,多分句联可单独安排每个分句的平仄,不用考虑分句之间的平仄交替。

再来看看上下联分句句脚的平仄安排。书斋厅堂常用联为“平、仄”对“仄、平”,某格言联为“仄、仄”对“平、平”。

多句联末两句的句脚,上联的“平、仄”对下联的“仄、平”,对联中多见 ,人们称之为“正格”;上联的“仄、仄”对下联的“平、平”,人们称之为“变格”,也是允许的。

单边为三分句联句脚平仄安排的正格,看看由顾复初题写的成都杜甫草堂联:

异代不同时,问如此江山,龙蜷虎卧几诗客;

│││──   │─│──   ──│││─│

先生亦流寓,有长留天地,月白风清一草堂。

──│─│   │───│   ││──││─



此上、下联句脚的平仄组合,是“平、平、仄”对“仄、仄、平”。其中,末两句句脚是“平、仄”对“仄、平”,与书斋厅堂常用联相同。单边句脚的第一分句与第二分句,上联是“平、平”,下联为“仄、仄”,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平顶平”、“仄顶仄”。此合乎《联律通则》关于多句联句脚平仄“一般要求形成音步递换,传统称“平顶平,仄顶仄”的规定。

如此安排,在两分句联的基础上,每增加一句,就在其前边加一平或一仄,并且要符合“平顶平,仄顶仄”的要求;起句句脚则可以为单仄或单平,同平或同仄只能出现两次,不能连续出现三次。

单边为四分句联句脚平仄安排的正格,看看海口五公祠联:

唐嗟未造,宋恨偏安,天地几人才,置诸海外;

──││   ││──   ─││──   │─││

道契前贤,教兴后学,乾坤留正气,在此楼中。

││──   │─││   ───││  ││──

此上、下联句脚的平仄组合,是“仄、平、平、仄”对“平、仄、仄、平”;起句句脚是单仄对单平,余下三句与以上单边三分句联的句脚平仄安排相同。

依上推论,多分句句脚平仄安排的正格是:单边为两句的上下联句脚为:平、仄;仄、平。单边为三句的上下联句脚为:平、平、仄;仄、仄、平。单边为四句的句脚为:仄、平、平、仄;平、仄、仄、平。单边为五句的句脚为: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同理,多分句句脚平仄安排的变格为:单边为两句的上下联句脚为:仄仄;平平。单边为三句的上下联句脚为:平仄仄;仄平平。单边为四句的句脚为:平平仄仄;仄仄平平。单边为五句的句脚为: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

以上所谈,句脚平仄、句内平仄、句间平仄、多句联句脚平仄安排规律,简要归纳于下:对联平仄,必须讲究:上联仄收,下联平收;句内交替,平平仄仄,节奏点上,前后变换;句间平仄,替否随便;(多句)联脚轮替,双平双仄,(若)单平单仄,首尾可现。

谈到平仄,论及对仗,此处还须指出,只要符合传统的修辞对格,除词性与结构的对仗以外,句中平仄要求也可以从宽。这就是《联律通则》第十二条所说的:“巧对、趣对、借对、摘句对、集句对等允许不受典型对式的严格限制”。譬如,曾介绍过谐巧联中的嵌名联“三强韩赵魏,九章勾股弦”,妙趣横生,但下联节奏点上的“章”与“弦”都是平声,平仄并不相间,“章”与上联的“强”同为平声,也不对立,看起来平仄不符合要求,但可以不受典型对式的严格限制。

不管是放宽要求,还是严格规则,综上所述:平仄对立与节律对拍,是围绕声律协调而展开;而结构对应、词性对品、字句对等,则是围绕词语对仗而解说;这五条基本规则,构成了词语对仗和声律协调这一对联文体形式的基本特征。

不过,对联,对联,有了形式上的对,还要关注内容上的联。以形式上的对立,来表现内容上的统一,才会有引人入胜的魅力。这就有了至关重要的下一项。

其六、形成意联。此指形式对举,意义关联;上下联所表达的内容统一于主题。

要指出的是,属于广义对联范围内的各种巧联,意义仅在于自身的文字技巧和趣味性,并不作为表情达意的工具。如无情对“三星白兰地;五月黄梅天”,字词对仗精工,但语意毫不相关。因而此类巧对、趣联特别是无情对,常常是形式对举,但对而不联,并不能“形成意联”。

能否形成意联,也就成为对联中的楹联、巧对概念的分水岭。

什么叫对联?对联是由词语对仗、声调和谐的上、下两个等量部分构成的对仗句组成的独立文体,包括了纯文学性对联、文学性强的实用性对联和文字游戏性的巧对。

什么叫楹联?楹联是能张贴或悬挂在壁间柱上、由词语对仗、声调和谐、意义相联的两个等量部分构成的对仗句组成的、具有能言志抒情、文以载道的文学性的独立文体。有些楹联还有横贴在上下联中间的上方、起画龙点睛或补充深化作用的横批。

楹联写作,如文如诗,语意关联尤为重要。一副楹联,上下联的内容虽有不同,但思想内容与语气却要协调一致,围绕同一特定的主题加以表达和阐述。不管是抒情或写景,抑或是咏物或叙事,或者是说理,虽然一副对联一分为二,但上下联都是奔着同一目标而来,或并驾齐驱,或背道而驰,或首尾相衔,总要相关相联,有着合理的内在逻辑关系。

楹联的语意关联,可以为上下联并驾齐驱的正对,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展开相关的内容,互为补充、映衬,来表达同一主题。如阮元题杭州西湖平湖秋月联

胜地重新,在红藕花中,绿杨阴里;

清游自昔,看长天一色,朗月当空。

上联写重游所见湖中日景,下联写昔览所忆长天月色,湖中与长天,日景与夜色,相融一体,概括写出平湖秋月这一独特的景色。

古今对联多为正对,正对中的名联也不胜枚举。不过,由于语调口气、表达方式相同或相近,正对容易犯角度重复、用词雷同的“合掌”的禁忌。如“长空展翅,广宇翔云”,联中“广宇”、“长空”同义,“翔云”意同“展翅”,上下联意思完全重复,白白浪费了四个字。

语意关联也可以为上下联背道而驰的反对,通过一正一反两个方面的描绘或说理,相辅相成,彼此映衬,“理殊而趣合”,来表达同一个主题。如沙俊清格言联:

心田不种仙人掌,

人际当栽君子兰。

上联从反面、下联从正面比喻,两相对照,互为配合,突出了要种花不要栽刺、与人为善的主旨。

 语意关联还可以为上下联首尾衔接的串对,又称流水对,即将一个意思分成前后两部分来表达,内容连贯,语气衔接,若行云流水。在逻辑上,形成对仗后,构成为或承接、或递进、或选择、或条件、或因果、或假设、或目的等关系。

譬如,长沙岳麓山云麓宫联:

直登云麓三千丈,

来看长沙百万家。

上、下联为登山、观景的承接关系;单边独看难以自立,前后连贯、相串起来就能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登上高耸入云的云麓宫,就可以俯瞰人口众多的长沙城。

不论是串对,还是正对或反对,都要围绕着合理的上下联互为呼应的或相扣、或相关、或相反的内在逻辑联系来展开,而不能南辕北辙,风马牛不相及。

例如,全国高考2004年语文卷中有一对联题:已知某图书馆上联是“学问藏今古”,让考生补拟下联。有的考生对为:“生活尝苦辛”,虽然看似为正对,对仗工整,但并没有围绕“图书馆”这一主题而展开,不符合“内容相关”的要求;只有“才识贯中西”这样的内容,才能联对“学问藏今古”,形成意联。

 

说明:《正本清源话对联,韵律规则看分明》中的三篇文章,大部分摘自拙著《诗词曲联鉴赏创作二十二讲》。更完整系统的对联读写、练习内容请参阅翻看此书。

猜您喜欢

评论区

猜您喜欢的对联及诗文:

韵律规则

对联分类

对联知识

热门对联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