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国对联网首页对联知识对联创作长联句脚平仄规律:传统规则的瑕疵

长联句脚平仄规律:传统规则的瑕疵

2019-01-19 23:01:46有趣的学长TheStoryTeller 0条评论

关于长联句脚的平仄规律,前人已经总结出一些规则,它们在官方和民间几乎已达成共识,并且广泛运用于当今的对联创作之中。然而出于原则问题,经过很长时间反思和犹豫之后,我还是决定对前辈们的理论提出质疑,同时提出自己关于这个问题的看法。这些质疑和看法,都是建立在阅读了许多对联、以及同一些前辈大佬讨论交流的基础之上的,相信不会是无稽之谈。当然其中可能会存在一些我没有说清楚的地方,和一些颠覆部分人认识的论断,有任何疑问都期待大家随时提出讨论。但如果你所有言论的参考资料只是一本《联律通则》的话,那就谢绝抬杠了。

我想尽量具体地提出质疑和看法,包括我的思考过程。在此期间有许多前辈、朋友、同学、小伙伴都给过我不小的帮助:帮忙查阅古籍、提供分类总结材料、对我的看法提出认同、甚至有些不经意却激发灵感的言辞,趁此机会也对大家表示感谢。

关于句脚平仄规律,目前比较流行的有三种说法:马蹄格、朱氏规则和李氏规则。这三种说法都有一定的道理,但也存在问题。下面一一来说一下。


马蹄格


马蹄格又叫马蹄韵,是由当代对教学泰斗余德泉先生总结提出的,应该算目前基层对联界认同最广泛的一套规律了,特别是在中国楹联学会颁布的《联律通则》中提到“单边两句及其以上的多句联,各句脚依顺序连接,平仄规格一般要求形成音步递换,传统称‘平顶平,仄顶仄’”后,更是被部分以通则为指导的理论派奉为圭臬。

按马蹄格的规定,对联句脚平仄从后往前,应该按照“平平仄仄平平仄仄……”这样不断交替,形如马蹄,以上联为句脚例,如:


一句:仄

两句:平仄

三句:平平仄

四句:仄平平仄

五句:仄仄平平仄

六句:平仄仄平平仄

……

又,有“马蹄格变格”的说法,即末尾两句连仄,前面依旧按照两两平仄交替,如:


……

三句:平仄仄

四句:平平仄仄

五句:仄平平仄仄

六句:仄仄平平仄仄

……

余先生这套规律,是在研究过大量对联之后得出的,其理论基础应该是古代“赋”这种文体中存在的“平顶平、仄顶仄”现象。然而可惜的是,这并不是一套普适规则,特别是以标点断句三句以上的对联,不符合这套规律的对联比比皆是,如大明湖鉴亭联:


水木湛清华,金焦而外,又益名区,却忆向岁经营,江右风流贤太守;

春秋多佳日,簿领余闲,偶来游眺,犹记故乡仿佛,济南潇洒大明湖。

写到这里,需要提出一点的是,我们都知道孤例不证,而对于笃信马蹄格或者《联律通则》的选手而言,也许我举再多的例子他们也觉得只是对联卷帙中的沧海一粟,甚至可能拿出现当代某些征联作品来反驳。这种情况一度也让我对写出自己的看法有了些犹豫,不过最后我还是选择了向自己妥协,他们要说就说吧——我想研究和讨论的,或者选作参照的,是清民时期的对联作品,说这段时期是对联历史上最为辉煌、成就最高的时期应该没有异议。所以例子我不举太多,能说明问题就行,有疑问的选手,可以先放下你手里的《联律通则》,把《楹联丛话》看一遍再说。

好了言归正传。对所谓“马蹄格正格”以外,句脚连仄的“马蹄格变格”,我只想说这完全是误人子弟的扯淡,初学者断不可以此为据。虽然古联中偶有此格之作,然而仔细分析无一不是特殊情况。句脚平仄,特别是末尾两句,一般而言是不同的——这个观点我将在接下来的讨论里详细指出,这里暂时按下慢表。


朱氏规则


朱氏规则出自吴恭亨《对联话·哀挽二》:

忆予垂龆时请业于朱恂叔先生,研究作联法,问句法多少有定乎?曰:“无定。昌黎言之,高下长短皆宜,即为联界示色身也。”又问:“数句层累而下,亦如作诗之平仄相间否?”曰:“非也。一联即长至十句,出幅前九句落脚皆平声,后一句落脚仄声,对幅反是,此其别也。”

这段话里,吴恭亨首先向老师请教了“句法”的问题。这里的“句法”,按照老师的回答来看,似乎是说一个句子的字数,朱老师引用了韩愈《答李翊书》中的句子来回答,原文是“气之与言犹是也,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意思是说文章只要气势到了,句子长短和声调高下都无所谓。句中声调高下因气势达到而变得不重要,似乎又给对联中散文句式添加了注脚——不过这又是另外一段故事了。我们今天要关注的是接下来的问题,吴恭亨接着问老师句脚是否应该像作诗一样平仄相间,朱老师回答说,一副对联,就算上联有十句,前九句都要以平声结尾,最后一句以仄声结尾,对句相反:这是对联和诗不一样的地方。

按照朱老师的说法,对联的句脚平仄就成了这样(还是以上联为例,下联相反):


一句:仄

两句:平仄

三句:平平仄

……

十句:平平平平平平平平平仄

朱老师这种论调,对部分联作确实适用,但说写到十句还是这样,就有点夸张了——是的,私以为朱老师提出十句应该是夸张的说法,因为一般而言对联不会写到那么长。朱老师想说的可能是,上联除末句句脚以外全是平声,下联除末句句脚外全是仄声。当然这种观点也是片面的,反例很多,如田金楠题渔浦书院长联:


峒蛮讧汉,土酉啸明,中更李唐赵宋,上下古今二千年,禽狝草薙,汔无宁时,日月曾几何,弦歌诗书,盖四海承平久矣;

澧水带前,太华屏后,远环龙寨天门,蜿蜒磅礡数百里,鳞错虬蟠,凑此堂宇,乾坤兹一洗,将相文武,与诸君深造期之。

这联分析起来还有些复杂,但是放这作为反例还是能够说明问题的。

李氏规则      

   

李氏规则应该是明代文学家李开先采用并推广的,其定义是无论对联有多少句,句脚始终保持平仄不断交替,即:


一句:仄

两句:平仄

三句:仄平仄

四句:平仄平仄

五句:仄平仄平仄

六句:平仄平仄平仄

……

稍有对联阅读的同学应该会想到,有符合这个规律的对联,但是比例不多。举个例子吧,如李彦章题西邕书院正学堂:


儒馆辟边城,渐户多弦诵,士励廉隅,快养人材为世用;

郡斋邻讲院,喜公暇论经,夜深闻读,不忘书味似儿时。


四个句子,上联句脚平仄平仄,下联句脚仄平仄平,看似符合李氏规则,不过我觉得严格说起来应该不是李氏规则——先卖个关子,等我们建立一个新的“句”的概念,你也许就同意我的看法了。


好啦,大概就说这么多。今天咱们回顾了三种主流句脚平仄观点,并且提出它们都存在不严谨的地方,都不是普适规律,都不宜直接作为指导对联创作的不二法则。那么有没有能够严格遵守来指导创作的规则呢?不太好说。接下来我想分享一下我的看法,算是提供一种思路吧,不一定完全正确,但相信值得和大家一起推敲分析。

文章最后,从《楹联丛话·廨宇》和《对联话·题署三》中各选十副对联附上。这两个章节都是书中我比较中意的部分,选取其中三分句及以上的前十副对联放这,大家可以用以上三种传统规则去检验一下,看看哪些符合,哪些不符合。


清代兵部对联

凌铨

为机务总其成,按日具题,子细上尘乙览;

与戎曹分厥任,经年缮写,辛勤下协寅恭。


奉天府大堂对联

梁上国

勉力为之,正人心,厚风俗,实惟根本;

文治彰矣,拔真才,加训迪,勿懈功夫。


满汉士绅赠彭浚联

名魁天下,化振陪都,本寿考作人,真教玉树琪花,陆离珊网;

两度来游,一尘不染,藉文章造福,伫看兰芽桂蕊,次第瑶阶。


湖南贡院大堂对联

陈宏谋

矮屋静无哗,听食叶蚕声,敢忘当年辛苦;

文星光有耀,看凌云骥足,相期他日勋名。


明远楼

李渔

矩令霜严,看多士俯仰低回,群嚣尽息;

襟期月朗,喜此邦江山人物,一览无遗。


中州延和门

吕坤

青帝布阳春,郁郁葱葱,生气溢沙随之外;

黄堂流德泽,融融液液,太和在梁苑之西。


中州宝成门

吕坤

万宝告成,合耕夫织妇,白叟黄童,年年歌大有;

五征来备,看东舍西邻,南村北疃,处处乐同人。


浙江藩署联

权衡江海,司牧名邦,时时思裕国泽民,何暇论湖光山色;

黜陟幽明,承宣庶绩,念念存戴高履厚,更须持茹檗尝冰。


惠州丰湖书院

宋湘

万间广厦庇来新,问秀才老屋深灯,他日几逢贤太守;

百顷平湖游者众,看后学洙情沂思,有人重起古循州。


惠州丰湖书院

宋湘

关心一郡衣冠,在诸公鼛鼓三年,敢言劳苦;

回首十弓榛莽,见多士琴书四壁,得忘由来。

(以上《楹联丛话·廨宇》)


南京胜棋楼

闵益

湖本无愁,笑南朝递起群雄,不及佳人独步;

棋何能胜,为北道误投一子,致教此局全输。


南京胜棋楼

佚名

人唤莫愁,湖唤莫愁,天下事愁原不少;

王宜有像,侯宜有像,眼中人像此无多。


南京胜棋楼

薛时雨

山温水腻,风月常存,几人打桨清游,倩小妓新弦,翻一曲齐梁乐府;

局冷棋枯,英雄安在,有客登楼闲眺,仰宗臣遗像,压当年常沐勋名。


南京胜棋楼

孙文川

赌墅付传闻,叹青史成堆,千古河山棋一局;

争墩笑多事,看画梁依旧,半湖烟雨燕双栖。


南京胜棋楼

刘焞

明月几时有,更上层楼,问棋子声中,谁操胜算;

美人犹未来,且摇小艇,向藕花香里,自遣闲情。


莫愁湖中山王毅勇侯像

周家禄

儿女不知愁,南朝金粉,北地胭脂,何事干卿,寂寞一池吹水皱;

将相本无种,旧庙鸡鸣,新祠虎踞,其人不死,淋漓大笔写图看。


梅园

华文川

历长广溪曲曲清流,一水回环,入室又通香雪海;

与东西山遥遥相对,片帆时渡,满船合载洞庭春。


浙江西湖南高峰

田汝成

两脚不离大道,吃紧关头,须要认清岔路;

一楼俯看群山,占高地步,自然赶上前人。


绵山介之推祠

王执中

主辱臣忧,当在外从亡,一饭已经肝胆碎;

功成身退,问诸君食禄,千秋留得姓名无?


屈贾合祠

左辅

亲不负楚,疏不负粱,爱国忠君真气节;

骚可为经,策可为史,补天浴日大文章。

(以上《对联话》)

猜您喜欢

评论区

猜您喜欢的对联及诗文:

长联平仄传统规则

对联分类

对联知识

热门对联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