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天天对联网首页对联知识古今联话【溪声桥韵】学联心路分享 ——始于兴趣,终于情怀!

【溪声桥韵】学联心路分享 ——始于兴趣,终于情怀!

2021-07-07 23:02:22蒋昌典溪声桥韵 0条评论

今年我已进入七十六岁的耄耋之年,有幸两度入围中国对联甘棠奖,甚感欣慰。但我有自知之明,这不证明我的对联有多好,而是评委们对老年这一群体的考量。对我个人或许更多是一种照顾和鼓励。

当今联界涌现出了一大批中青年才俊,其中更有为数不少的女性。他们才华横溢,是芳林新叶,丹山雏凤,联界中坚。他们的作品可以比肩前贤,甚至有所超越。在他们身上表现出一种文化使命感、担当和历史责任。可以说是对联事业之幸,传统文化之幸!


一个人对文学的爱好,我以为离不开两条。一是他所受的直接教育。而我的那点古典文学底子,就是从初、高中语文课本上的古诗文中得来的。其他同学对那些之乎者也颇感头痛,我却甘之如饴。但我也深感联话之类的书看得太少,肚子里存货不多,这是至今联写得平直的原因。二是他所处的人文环境的间接影响。吾乡虽地处湖南的几何中心,可宋以前还是“旧不与中国通”的化外之地。这里居住的是蚩尤后裔梅山蛮人。直到章淳开梅山才归服朝廷。这里儒家文化的影响甚微。传说张栻任岳麓书院山长时来过这里,但也没有留下什么诗文。不过,农村乡党应酬联写得较好的还是大有人在。他的对我的影响也是潜移默化的。

 

现在想来,此地对联文化的滥觞,主要有两个事件。一是晚清曾国藩于此组建湘军。这里是湘军将领的摇蓝,入清史稿的,一个小镇就有十一人之多。曾国藩是大联家,他的僚属也多为读书人,如前举例,曾国藩对联的传播和影响应是深远的。二是抗战时期“国立师范学院”在此创立。钱知博、钱钟书父子等一大批顶尖学者名流麇集于此。钱钟书还在此写作了《围城》。当时国师建立了“白云诗社”,对联也应是必不可少的功课。这影响也是不可低估的。

 

我本人正式写作对联的时间可追溯到1990年成立涟漪诗社后。其时,诗社有一位叫陈谦的长者,联写得很出色,曾得过湖南联赛的一等奖。余德泉老师也对他称赏有加。他的对联为我树立了一个高的标杆。遗憾的是还没来得及好好拜师学艺,他就作古了。当然,我担任《涟漪诗词》主编二十多年间,辟了“联苑撷芳”专栏,刊发昔贤和时贤的作品,对自己也是学习提高的好机会。


如果硬要对自己的学习历程划分阶段的话,大致可分三个阶段吧。

 

一是老干体阶段。

 

此阶段写作从我市建置双庆为起点,主要围绕节庆和时政进行,因此作品带有浓厚的政治色彩和歌颂倾向。语言概念口号,虽也响亮却显得苍白。形式上纯用传统句式,还好用嵌名体。创作此类对联,还会常常受到领导意志的干挠,大多都是一些四平八稳、毛病没有、个性全无的东西。老干体带来的习气至今难以完全消除。

 

如贺涟源建置双庆

涟上发轻舟,直挂云帆济沧海;

源头来活水,好濡彩笔绘蓝图。

 

二是应征体阶段。

 

随着中楹会的创建,全国各地社团鹊起,征联活动也此起彼伏,征稿函件如雪片般飞来。不免心动,心动则技痒,技痒则跃跃一试。先后参加过数十次征联。无奈才拙逊人,收获甚微。最好成绩就是第十一届郑州国际园博会征联,我的咏奇石院一联得了个二等奖,其余三等奖三五个,优秀奖十数个,更多的是入围入编。应征联一是受到主题限制,还要考虑主办方的功利需求,要写好也难。加之全国高手如云,要在成千上万首作品中脱颖而出十分不易。当然比赛你总得认真对待,对于磨砺联笔还是十分有益的。

 

这一时期的作品,如中楹会主办的“百城迎圣火全国大征联”,我写武汉市的一副入选百联。

 

圣火西来,三楚放飞九头鸟;

大江东去,兆民簇拥五环旗。


刘少奇回乡调查纪实得了三等奖

一大碗寡水清汤,二三两双蒸米饭,翁肿肚,妇闭经,菜色面无分,还夸它公共食堂好;

用谎言代替事实,蒙上头不察下情,官违心,民噤口,真言今实吐,尽诉与少奇同志知。

 

三是文学联阶段。

 

随着通讯现代化,智能手机的普遍使用,微信等传播手段的广泛应用。科技带给人们的便捷前所未有。一开始,我也害怕难于掌握各种操作。后来基本学会才感到须臾不可离开。

 

通过手机,我关注了对联中国等公众号,加入了一些微信群。最初是参加萌山家的迎新斗地主活动,竟然守擂成功,迅速拉近了我与新媒体联友们的距离。(之前我只向纸媒《中国楹联》 《对联 》及湖南诗词对联栏目投过稿)后来又加了燕赵联坛和荆楚联坛的公众号并参与他们的活动。

 

这两年,我积极参加对联中国创作群蒙面擂台,基本每期不落,总是要凑上一联,虽然限于水平,入佳极少。比较好的如

 

儋州东坡书院

披一蓑烟雨,踏万里风涛,迁客远投荒,乐向黎苗赊笠屐;

抱六秩衰顽,行三春教化,画船时载酒,长从礼义启人文。

 

宋美龄

奇女子代不乏典型,匹貌逊其才,匹才逊其寿;

大英雄各辅为夫婿,扬镳异于政,爱国殊于途。

 

这阶段写的联在各位老师的指导帮助下或有寸进,但总体平直,缺乏灵气。才之所拘,奈何?这过程,大家比较熟悉,我就不多举例了。不以成败为念,看到年轻联家的佳制也不气馁。


我就是一名白发学童,活到老学到老。我在年轻人后边追赶着,也快乐着。即算是个落伍者,落在年轻人后边,可以算个老龄的年轻人。德国的厄尔曼说过,青春不是年龄,不是桃面、丹唇、柔膝。青春是一种进取不息的状态。学习大家的佳制,如饮醇醪,如对美人,对联不知老将至,对联让我变得年轻。

 

己亥仲夏小满于抱冰室南窗



学联心路分享

——修心定必尘嚣静,试剑何妨风雨鸣。

 

作为第二届中国对联甘棠奖入围最年轻的选手,很荣幸受到王永江老师的邀请,简单谈一谈自己的学联心得与心路。

 

自从到对联中国创作群、中国楹联论坛以来,每当和各位师友同题创作、相互探讨,恍然会想起五六年前,我在热爱上传统文化后,空有一腔热血,想弘扬传统文化,从而开始学习楹联的历程。


一、门径初窥,心的抉择

 

——当道路摆在自己面前,决定命运的或许不是想清楚自己要到哪里去,而是要明白自己为什么要到那里去。

 

我记得最初在网络上接触楹联,是以对句的形式,在各群不断学习。不过久而久之就发现问题了:在自己底蕴不足时,很难写出彩,并且如果自己为了对句而对句,很可能流于形式,而忽略了楹联创作的精神内涵。紧接着我就开始反思:为什么学楹联?再加上看了一些从各群搜罗的文件,有选择的吸收后,于是我就开始转向取法古人的道路。我当时虽然没有摆脱对楹联固有的、浅显的见解,也开始从炼字、炼句、炼意上去琢磨如何才能把楹联写好。那时候对诸如:杜甫“红入桃花嫩,青归柳叶新”、欧阳修“荒烟几家聚,瘦野一刀田”以及对贾岛“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等遣词造句十分痴迷。

 

事后回想起,当时我眼界没能打开,也可能是因为在学习楹联的时候,并不知道什么是楹联,什么是好的楹联吧。等逐渐听闻当今联坛有中楹百家这些前辈,以及还有清朝梁章钜父子的《楹联丛话全编》、吴恭亨的《对联话》等著作,已经是后话了。

 

二、矢志不渝,认清自己


——如果说我是因为爱好传统文化而进步,不如说传统文化是我生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伴随我一起成长。

 

在我摸索楹联入门的那段岁月里,楹联的创作和自己情绪的宣泄联系的很紧密,可能是偏文艺的人,都比较倾向于感性的去接触这个世界,然后受伤了,又惯于愤懑的寻求内心无限的自由吧。虽然在这个时候,我也已经在网络很多公益的楹联培训机构担任辅导老师,但是我很清楚自己和古人还有多大差距,不敢停下求索的步伐。

 

在这个时候,我有幸于北线结识了联品八拍老师。在他的指导下,我认识到自己思力比较活跃,但创作楹联不得法,也就是写联太过于直白,想表达的东西一览无余。我当时虽然有所感触,也是直到后来学习古人更深入时,在不断创作中,才体会到了其良苦用心,也就是后面我想说的,写好楹联,也要靠底蕴、思想以及情怀。


三、学应忘我,锋当磨砺


——唯有努力让自己优秀,学习一批优秀的人,才能遇见更好的自己。

 

除了自身努力,在学习楹联的时候,进入一个好的平台也很重要。早在还没有进入对联中国创作群、中国楹联论坛前,和八拍老师交流时就接触到了很多中楹老师的作品,也收藏了金锐老师在白藏阁公众号中总结古人的经典资料。记得当时八拍老师指点我作品时,也有负棺人、无字等老师共同指正。虽然自己水平不高,后来还是被八拍老师邀请到对联中国创作群学习。

 

一个好的环境,会自发的鞭策人不断向前。结识了中楹众多师友后,并在不断地同题创作与交流中,不仅对中国各种风俗传统、山川景色、人文情怀等更加了解,也是大大加深了对古人楹联作品的感悟。但平台有了之后,向前坚持的取法古人,学习今人更是不能断,反而还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因为初心不能忘却,那就是弘扬传统文化!当一个人在传统文化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并不是可以懈怠的时候,反而仅仅是挑战的刚刚开始,因为这时候才具备接受挑战的资格。

 

四、始于兴趣,终于情怀


——如果问我为什么学联,想必答案是兴趣,而兴趣滋养了弘扬传统文化的初心。如果问我什么是初心,也许最近才明白,初心就是一种无法割舍的情怀吧。

 

后来也有幸到金锐老师的白藏阁对联学堂学习,在这里如果问我学到的是什么,想必那就是情怀!最初在学习楹联时,我为了琢磨怎么才能写好楹联,大体是从炼字、炼句、炼意上去分析,一直觉得缺少了什么,而在偶然看到金主任录制的“十分钟奇趣对联说”后,其中引用尼采的一段话使我幡然醒悟:一切文学,余唯爱以血书者。

 

而我回想起自己在楹联创作中,一直以来鼓舞着自己坚持下去最大的动力,不就是在用楹联这传统文化不断地构建着自己的情怀,在永无止境的完善中,“以血书”求索自己人生的精义吗?

 

从王永江老师《湘妃祠》一联来看:

所化者心魂,洞庭百里多情水;

犹沾其血泪,斑竹千年不忍花。

 

再从金主任最近在对联中国蒙面擂台《题楼兰古城》获得冠军的这联来看:

不欺于汉,即辱于匈,八百年摇荡城邦,拂去尘沙皆血泪;

铁马边声,明驼商队,三万里悲凉鼓角,望中星斗几关河。

 

不就是情怀的外露吗?


五、结缘甘棠,犹待沉淀


——所有荣誉都应该转化为前行道路上的鼓励,并承载着行者对伟大时代来临的希望。

 

能入围第二届中国对联甘棠奖,感到十分的荣幸,自己也还只是一个在楹联道路上,微不足道的求索之人,未来更要努力的坚持下去。我在偶然得知关于甘棠奖背后的故事后,也是十分的感慨,这不仅是一个有着强大评委阵容、楹联界影响力重大以及参与者水平相当高的奖项,按照金主任的话说:“也许是最有情怀的对联奖项。”

 

在我看来:这也是一个用情怀激荡着情怀,承载着每一个关注者、参与者以及即将参与者楹联梦想的奖项!

 

今天下文化大兴,愿能引以为己任,故作此诗联以记之:

 

有感(其一)

济时唯万里雄关,百千场世道沉浮,得证沧桑皆砥砺;

照我犹当时月色,二十载江湖聚散,从教书剑是肝肠。

 

有感(其二)

联坛得聚幸群英,勘破沧桑路始迎。

天地放怀身未寂,浮华过眼酒当倾。

修心定必尘嚣静,试剑何妨风雨鸣。

百载同归皆逆旅,盛衰弹指莫虚行。


作者简介:

张洋,笔名李抱真,四川人,一九九九出生,在读大学生,黑河市作家协会黑河学院分会编辑部副部长,黑河市作家协会会员,黑河市诗词楹联协会会员,中国楹联学会会员,好书法,致力于传统文化的弘扬与发展,多次获得国内各类楹联赛事奖项,曾获《诗刊》社2019“清明诗会”优胜奖。

猜您喜欢

评论区

猜您喜欢的对联及诗文:

学联兴趣情怀

对联分类

对联知识

热门对联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