楹联拾趣

2020-12-10 22:47:04五味子羊不小 0条评论

壹)


最近电脑翻出个十多年前的PPT——《楹联拾趣》。


那是2009年,单位为迎接祖国60华诞暨中秋佳节,举办“挖掘中华民族文化瑰宝,展现高校图书馆人风采”为主题的知识竞赛活动时,本人用2003版的PPT专门编制的,并代表所属部门参赛。


以下视频,就是由该PPT,通过手机WPS的“录制文档”录制而成。观看前,建议对视频流畅度的期望值适当降低些为好。


文字稿如下【若觉视频已明了,可跳过,直接下滑到蓝字后面看“贰)”】


楹 联 拾 趣

 

中华民族,泱泱大国。在千百年的文化沉淀中,结成了无数光彩夺目、璀璨绚烂的明珠,楹联就是其中的一颗。

 

楹联,又叫“对联”,俗称“对子”,是诗词形式的一种演变,是我国独特的一种民族文学形式。相传始于五代,盛于明清,迄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成为艺苑中一枝雅俗共赏的奇葩。(严格说,楹联与对联是有区别的,但现在两者已通用)


在一千多年的文人创作和民间创作过程中,流传着许多妙趣横生的对联与对联故事。这些对联佳话熔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炉,闪耀着中华儿女智慧的光芒。


对联的鼎盛时期在明清两代。据说在明朝,有一年春节,朱元璋忽然下圣旨:京城中无论宫廷官衙,士庶人家一律都得张贴春联。由于从皇帝到黎民百姓都十分重视和喜爱对对子,所以这一时期,出现了许多对联大家。


比如,明朝的解缙。

 

例 01   解缙智对曹尚书


解缙(xie jin)(公元1369一1415年),明翰林学士,明朝第一位内阁首辅,主持撰修《永乐大典》名流千古。


据说解缙六、七岁就能吟诗作对,被称为神童。但曹尚书却不以为然。


解缙家的房子刚好对着曹尚书的竹林。解缙12岁那年除夕,写了一副春联贴在自家大门上:


门 对 千 竿 竹

家 藏 万 卷 书


曹尚书见了不乐意,不就炫耀自家的几本破书吗,还要拿我家的竹子作陪衬?你家有藏书万卷,我家只有竹子啊?心里不爽。于是叫人把竹子砍了一截,看你还对什么对!


解缙见了,挠挠头,有了,在联尾各加一字:


门 对 千 竿 竹 短

家 藏 万 卷 书 长


这一加,让曹尚书微微一惊,咦,莫非此小子肚里真的有墨?一不做二不休,叫人干脆把剩下的竹子连根刨了,看你解缙还有什么招。


嗬,好家伙,解缙不慌不忙地又在联尾再添一字:


门 对 千 竿 竹 短 无

家 藏 万 卷 书 长 有

图片

这次,曹尚书见了更惊奇了,这小子肚子里果然有墨!遂萌生了要会一会解缙的念头。于是即命家人曹保把解缙叫到府上相见。但当解缙来到时,曹府中门却不开。解缙当即抗议:“正门未开,非迎客之礼。”


尚书说:“我出几个上联,你对得上便开中门迎接。”


尚书念: 小 犬 无 知 嫌 路 窄

解缙对: 大 鹏 展 翅 恨 天 低


尚书:天作棋盘星作子,谁人敢下?

解缙:地当琵琶路当弦,哪个能弹?


见解缙对答如流,如此了得,曹尚书连称“奇才”,立即开中门迎接。


其时,解缙身穿绿衣,个子矮小,走起路来还连蹦带跳的,尚书就笑他:


出 水 蛤 蟆 穿 绿 袄


解缙见尚书穿着红袍,老态龙钟,应对:


落 汤 螃 蟹 着 红 袍


图片

弄得曹尚书十分尴尬,不得不叹服解缙确有奇才。

 

□ 对联的形式特点


对联,顾名思义,“对”,就是对称、对偶(对仗),就是两两相对;“联”,是相关联的两个句子,这两句必须对仗,而且意思相互有关系。简单地说,对联就是形式上对偶、意思上有关系的两句话。第一句叫上联,第二句叫下联。


1、上联和下联的字数相等


2、词语讲对仗


3、字音讲平仄

 

■ 先说第1个特点,关于字数。


对联的字数多少,不像格律诗限制得那么严,也不像词必须按词牌去填。对联在字数上只要求上下联相等就行。上联几个字,下联也几个字;上联如果是几句话,下联也得是结构相同的几句话。还可以根据需要,临时在现成的对联上加字,加前加后均可。


常见的对联,一般是上下联各4~10个字。


大家知道最长的对联有几个字呢?


例02   天下第一长联


据说,至今录存字数最多的 “天下第一长联”,是清末洋务派主要人物张之洞所撰写的一副题屈原湘妃祠联。【屈原湘妃祠,在湖南岳阳市西,洞庭湖中君山岛上,原祀舜帝二妃娥皇、女英,后人在庙中加祀屈原,遂合称屈原湘妃祠。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湖广总督张之洞游此祠,并撰此联。】

图片

这副对联,上、下联各200字,全联共400字。(另有一说,全联长408字。究竟多少字?有兴趣者可到现场亲自数一数)


好,那最少字的对联是几个字呢?


一个字,少吗?


例03  独特的一字联



1926年3月18日,段祺瑞执政府镇压游行示威群众,制造“3.18”惨案,刘和珍等人遇害,事后在烈士的追悼会上,有人送了一副一字联:“死,生”,且“生”字倒写,其意为“宁可站着死,决不倒着生”,以此赞刘和珍等人誓死与反动派做斗争的大无畏革命精神。

 

还有比一个字更少的吗?

 

例04  无字对联祭英灵


1949年4月1日,南京爆发了反饥饿,反内战,反对假和平,要求真和平的学生游行。这一举动,让国民党感到十分恐慌,于是,他们派特务警察对学生进行了血腥镇压,打死学生二人,制造了震惊全国的“四·一”事件。


几天后,学校为这两名学生举行了隆重的追悼会,会场四周挂满挽联,其中有副无字对联是:


? ?? ???   (无限疑惑)

!  !!  !!!    (无比愤怒)

 

此联用一连几个问号和感叹号,表达了对当局政府残暴行径的无限疑惑和无比愤怒。

 

真正的无字对联——哑联


例05  苏东坡戏对佛印

 

苏东坡与佛印和尚是好友,经常斗智逗趣、互斗机锋。


一天,苏东坡与佛印散步。佛印一边走,手里一边不经意地晃着苏东坡送给他的扇子(扇面题了诗)。苏东坡更随意,一边走一边啃着肉骨头,后面还跟着一条摇头摆尾的狗。真是乐逍遥快啊!路的一边是河,另一边是稻田。


突然,一阵猛风吹过,佛印没拿稳扇子,那把东坡题了诗的扇子被吹到河里了。佛印望着河水漂着的扇子却哈哈大笑,并指给苏东坡看。苏东坡见了很快就明白了,随即把骨头扔到稻田里,身旁的狗马上向田里的骨头扑过去。


见此情景,两人都会意地哈哈大笑起来。原来,他们对了一副互损对方的谐音哑联:


水 流 东 坡   诗(尸)

狗 咬 禾 上(和尚)骨

 

很多对联故事都有好几个版本,改编者有点各显神通的味道。但故事中的对联本身基本不变,还是相同的对联,改编为的是更好地欣赏对联,感受其中的意趣。这个版本,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彭主任(后副校长)跟我说的。

 

这样的故事,是不是听着有点“虚”?下面说点实的。

 

例06  骂袁世凯的怪“挽联”


袁世凯窃得辛亥革命成果,当上了“洪宪”皇帝没多久就死了。四川有人给他写了一副“挽联”:


袁 世 凯 千 古

中 国 人 民 万 岁


人们看后觉得很奇怪:上联“袁世凯”才三个字,怎么对得起下联“中国人民”四个字呢?写联人笑笑说:“袁世凯就是对不起中国人民嘛。”


对联,不是要求上下联“字数相等”吗?这是个例外,所以说它“怪”。其实,正是因为对联要求上下联字数要相等,这幅字数不相等的怪联才有了寓意深刻的讽刺效果。


例07  清华大学入学奇考题


一九三二年,清华大学的新生入学考试,国文一科由著名历史学家陈寅恪出试题,其中有一题就是作对子。


上联是:孙 行 者


要求考生对下联。结果有一半以上的考生交了白卷。


当时正是白话文运动蓬勃发展的时候,有人批评说,对对子是旧式私塾的功课,陈寅恪出这种题是在开倒车,有人还在报上攻击清华大学不应该要学生作对子。


陈寅恪出来答辩,指出作对子最易测出学生对中文的理解程度,因为寥寥数字已包含对词性的了解,以及平仄虚实的运用。对联在各种文学形式之中字数最少,但却最富于中国文学的特色。他的解释一发表,这个“风波”也就平息了。


不过,虽然有许多考生对不出来,却也有几个对得很好的。其中最为脍炙人口的一个,说来有趣,正是以提倡白话文运动出名的新人物“ 胡适之”(即胡适)来作对。


但这个对子虽然出名,却不是对得最好的。目前最好的是对 “祖冲之”。

 

图片

祖冲之(公元429─500年),我国南北朝时期杰出的科学家。他在天文、历法、数学以及机械制造等方面成就辉煌,充分体现我国古代科学的高度发展水平。他将圆周率(π)值精确推算到小数点后七位,比外国数学家获得同样结果时早了一千多年 。

 

好,我们就以这两副对联为例,说说对联的第2、第3个特点。

 

■ 词语讲究对仗:在词性上,上联与下联要同一类词才能相对(名词对词,动词对动词等),且内容上要有一定联系。

 

■ 字音讲究平仄:在音韵上,要平仄相对。1、2声平,3、4声仄。(对联讲的是古汉语声调,与现代汉语的读音可能有不同)


孙 行 者(平仄仄)

胡 适 之(平仄平)

   

人名 相对

“猢-狲”——基本相对,

之、者——文言虚词相对


【注】 “行者”,佛家语,指修佛行道的人。“行”字和“修行”“德行”的“行”字一样,音“幸”,仄声;非指行走着的人。(动词性名词)


孙 行 者(平仄仄)

祖 冲 之(仄平平)


人名 相对

祖、孙——名词相对

冲、行——动词相对

之、者——文言虚词相对

平仄 相对

图片




■ 另外,对联还有严联(工联)、宽联之分。


“孙、祖”对,字数、词语、平仄对仗,十分工整,谓之严联(工联)。而“孙、胡”对,就没那么工整了,谓之宽联。


对联创作,有时不必过于拘泥联律,以免思维被束缚了,难于出彩。若有意境更高妙、内涵更丰富的佳句,只要基本对仗,也可成联,是为宽联。


最后,说一副时间离我们更近的对联。     


例08  华罗庚巧作嵌名双关联


1953年,中国科学院组织出国考察团,团长为钱三强,团员有华罗庚、何祚庥以及大气物理学家赵九章教授等十多人。


途中,不同领域的科学家在一起嘛,自然是说古论今、天马行空了。博学多才的华罗庚突发奇想,出了一个上联:三强韩赵魏,向在座的索要下联。


这上联很妙,“三强”,既指钱三强的名字,又延伸出春秋战国时七雄五霸中的三个强国,巧妙风趣,寓意自然贴切。大家想了一会,一时谁也没对出下联,大家都看着华罗庚。


华罗庚笑着看了赵九章一眼,自己吟出了下联:九章勾股弦。


下联一出,立刻博得了一片喝彩声。


三 强 韩 赵 魏

九 章 勾 股 弦


这是一副绝妙的嵌名联,在短短的十个字内镶嵌了两个人的名字,一个是(赵)九章;一个是(钱)三强。而“九章”又指的是我国古代算经十书中最重要的一种《九章算术》,在这部书里提出了著名的“勾股弦”定理。全联对仗工整,采用一语双关的修辞手法,既有深意又十分风趣,也很有现场感。


我们知道,中国科学家中博学多才的有很多......其实古今中外均如此,而且越是大家便越博学多才。


或许,正是由于博学多才,才能触类旁通、融会贯通、建树丰硕,成就大事,成为大家。


“楹联拾趣”分享完毕。

藉国庆、中秋佳节即将到来之际,在此衷心祝愿各位:


节日快乐

生活幸福

工作顺利


谢谢!



 (2009年9月24日星期四)    

 



贰)

 

对联,现在的孩子都不学了,学校也不教。

 

50多年前,我小的时候,学校已经不教了。

 

缘何我会对对联感兴趣?

 

小时候,每放寒暑假,母亲都会带着我们姐弟去看外婆。一般是步行,路途较远,途中歇一两次脚。歇脚的地方通常有人提供茶水、稀饭、咸菜什么的,有需要者可花几分钱补给一下。


图片

(网络图片)


有次,一同歇脚的有挑柴赶圩者,母亲突然仿佛想起了什么,指着那担柴对我说:“此木为柴山山出”,让我想想这几个字怎么写、有什么特别之处?我说我都会写呀。怎么了?母亲说你想想,“柴”和“出”字什么结构?再想想整句话的意思?


噢!我恍然大悟:此+木=柴;山+山=出——这些树枝木条是柴,有山的地方就有产出。天哪,太妙太好玩啦!

 

接着,母亲跟我“科普”了一下对联,说这是拆字对,很久很久以前一位老先生出的上联,至今没人能对出下联来,让我试试。


哈哈,初生牛犊,我只觉得好玩,真开始试着对呢。


当时我大概小学三、四年级,上学才两年多,识字有限。我搜索枯肠都拆拼不出结构与上联相对应的字来,欲言又止。母亲鼓励我大胆说说看。印象中,当时我对过这样的“下联”:竹师为筛人人从 图片


母亲没有笑我,而是启发我,说下联不能有与上联相同的字,整句的意思要说得通……让我不用急,慢慢想,以后再想也可以。


我想吧,即便我想到现在,大概也想不出十分对仗的下联来。只是有点惊讶,那时的我怎么认识“筛”这么复杂的字?

 

我饶有兴致地想了几天,都没能想出像样的下联,只好找母亲问:“真的没有人对出下联吗?”


母亲当时说她所知道的比较好的下联有:白水成泉夕夕多;因火成烟夕夕多。

 

来,比较一下。


“白水成泉”对“此木为柴”,都是上下结构拆字,似乎比对“因火成烟”的左右结构更“工整”哦?但从内容看,后者更有意境,巧夺天工。

 

此木为柴山山出

因火成烟夕夕多

 

此对联,不仅上下联各自意思自然合理,浑然天成;而且上下联之间也联系紧密:山出柴、柴生火,暮色中、夕阳下、炊烟袅袅……此情此景——好美啊!

 

图片

                 (网络图片)



之后,母亲还说了一些有趣的绝对,比如“山狗上山山藤缠住山狗脚”、“上海自来水来自海上”等等,让我试试对下联。有兴趣者不妨也试试?

 

母亲出题后,并不跟进问我对得怎样了。而我也没有任何负担,什么时候想起来觉得好玩,就把所想与母亲说说,双方都不把对联太当回事。后来渐渐也就不了了之了。

 

直到参加工作后,恰遇单位办公室主任是位“老式文人”,跟我说起了对联,勾起了我儿时的美好记忆,我听得兴致盎然。主任见我对这些“老古董”感兴趣,之后不时还会跟我说说诗词、书法等等。我从中受益良多,幸甚。感激!


其时,我还找相关书籍来热爱过一阵子。但终因事情太多,忙不过来,没多久也搁下了。此后,便到了2009年的“挖掘中华民族文化瑰宝……”主题活动,才让我又一次想起了对联。

 

现在,或许只有老年大学,才可能有与对联相关的学习课程了吧?


其实,我觉得,让小孩子玩玩对联挺好,因为那是一种很好的思维训练游戏。

猜您喜欢

相关阅读

评论区

猜您喜欢的对联及诗文:

楹联拾趣

对联分类

对联知识

热门对联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