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国对联网首页对联知识对联创作对联分类写作入门之一 ——风景名胜联的写作方法

对联分类写作入门之一 ——风景名胜联的写作方法

2020-07-08 22:27:14宋少强青青导读对联杂志 0条评论

风景名胜联,是对联中一个很重要的部分,如何创作,我们可以从前人的作品中,找出一些规律来。

风景联,如果从侧重方向而言,有单纯写景、单纯抒情、情景交融三种写法。

如果从作者自身角度而言,或是冷眼旁观置身景物之外,作客观描述,或是以自身感慨为纽带,借助写景,抒发自家的胸臆。或是介于两者之间。

如果从具体写作角度而言,有以风景名胜的名字出发,或是嵌名,或是诠释名字,或是拉历史名人入联作衬,或是拉别处风景作衬。或是以作者的视角行踪为线索,分写山水,分写动静,分写远近高低的感受。或是以作者的思绪情感为线索,吊古怀今,抒发感慨。

我们还是借助对前人对联的解析,具体分析一下风景联的各种写法。


憩云楼

喜开心眼常登阁;

若问行藏且看云。

——曹龙树


此联就是一副借助风景的名字,生发出来的作品。上幅见楼,下幅见云。这种写作方法,是题署联中释名的一种。作品的上下联,无疑是通过云楼两个字展开。同时,又把“憩”字那种闲情雅致,用“行藏”,云卷云舒的况味进行阐发。释名联要注意的就是,不能任意解读,歪曲名字的内涵。而是要使作品能够与名字相得益彰,形成呼应。


涵碧草堂

香浮碧乳留真味;

影动清流惬素心。

——陈大文


涵碧草堂在湖北天门,纪念陆羽。陆羽是茶圣,纪念他的对联怎么能没有茶呢?但是这副对联就没有茶字。草堂的名字叫“涵碧”,上联涵香,下联流翠。看来这个对联是采用了释名的手法。释义呢?上下联虽然没有写茶字,但是,所有的文字其实都是在围绕茶字来进行。这副对联也做到了释义。这是一副释名释义相结合的作品。上下联分别解释了涵碧草堂的涵碧两个字。整联结合起来,又阐述了茶道的清淡雅致。这在题署联里面,是值得学习的。比单一的嵌名,要高出一个档次。


莫愁湖

一片湖光比西子;

千秋乐府唱南朝。

——李尧栋


写莫愁湖的对联很多。此联唯简洁明快耳。上联用西湖作衬,下联用历史传说入联。“一片湖光比西子”这一句算作拿来主义。苏轼用西子比西湖。作者用莫愁湖比西湖。用莫愁女比西子。拉物作衬而已。但是这种拉物作衬,或者说此处的拉物作衬,有一个缺点。缺点就是“泛而不切”。只能切到湖,而不能稳切到莫愁湖。还显得虚浮。那么要如何才能改变这种虚浮的状态呢?就只有在下联上面下功夫了。下联则用“乐府唱南朝”这些字眼来切中莫愁女的身份,以及莫愁湖的地点。同时隐约之间代入历史的积淀和人文底蕴。


黄鹤楼

我去太匆匆,骑鹤仙人还送客;

兹游良眷眷,落梅时节且登楼。

——钱 楷


写风景联,一大部分是置身事外,用旁观者的角度来写。还有一部分,就像此联一样,把自己代入联中,以第一人称的角度来写。前者比较客观,但是切入比较死板。后者比较主观自我,极容易融合进自己的情绪,切入也比较灵便,只需要写出自己的亲身经历,写出所见景物,并略作情感融合,就会是一篇不错的作品。比如此联,作者直接以自己的经历切入“我去太匆匆”,直接引出朋友僚属黄鹤楼送客饯行的话题。但是作者并不是用记叙文的手法,直接写某某人,设酒置席,邀为燕饮之类的,而是通过一个神话传说,直接把话题引到黄鹤楼上面,因为他要写的是黄鹤楼,而不是黄鹤楼饮酒。这里的“骑鹤仙人还送客”,就兼有双重的作用,一个作用,是写“送客”,也就是设宴登楼的原因。但是更主要的作用,是借机写出黄鹤楼的传说,用传说故事入联切题。

下联起句,“兹游良眷眷”,就是借“兹游”两个字,引导出“眷眷”二字,带入自己对黄鹤楼恋恋不舍的情感,这也是以第一人称写联的应有之义,如果不能融合进自己的情感,又何必用第一人称写作呢?而且我们看到,这里的所谓情感,所谓“眷眷”其实也是在写楼,不舍得离开的楼。于是作者用最后一句,写出了具体登楼的时间“落梅时节且登楼”。作者借用这一句,把读者带入李白“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的意境中去。而这一切,都显得那么自然随意,举重若轻,没有一丝的斧凿痕迹。


平湖秋月

胜地重新,在红藕花中,绿杨荫里;

清游自昔,看长天一色,朗月当空。

——前 人


在我们的写作过程中,经常会有这种题目。一个题目涉及到两种景物,而这两种景物又是密不可分的。如何下笔,对很多人而言都很迷惑:到底是分开写,还是合在一起写。如何才算切题,而又不会割裂景物之间的联系。

这副对联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思路。平湖秋月,要有湖,有月,这是必须的。作者没有急于写月,而是把月先放下。湖,月,分而述之,各成一比。

起句很平凡。总之是要先说一个游湖的理由。这一句类似小说中的引子,引言,意义只有一个:带你去游玩,跟着他的文字去旅游。这种句子古今一直在用,说明在写风景联中很有实用性。

起句是进入带你去旅游的模式,去哪里呢?接下来就是具体景物描写,是不是很简单啊?其实就是这么简单。在哪里呢?在红藕花中,绿杨荫里。没见写湖,但是写的就是湖。没见写平,但是这种荷花满湖的风景,自然是与波浪滔滔的感觉不同的。

上联写了湖,那么下联应该写月了,还要是秋天的月。但是我们看到,上联写的可不是秋天的湖,而是夏天的湖。夏天的湖怎么会有秋天的月呢?

看看作者如何处理这一难题:“清游自昔。”他进入了怀古,追忆的模式:自昔。这就可以随意发挥了。既然是回忆,追忆,那么不要说是秋月,冬月也是可以的。


比较值得玩味的是“看长天一色”这一句。这是化用前人句子“秋水共长天一色”。这里面,秋水还有一个更主要的任务:月与湖,是分开写的,那么如何把月与湖关联起来呢?这里的“秋水”就起到了这一作用。把月与平湖关联起来,通过一个小小的技巧,使得秋月切题到平湖之上的秋月,而不是别处的秋月。秋水在这里,就起到了桥梁和纽带的作用。


太白楼  

公昔登临,想诗境满怀,酒杯在手;

我来依旧,见青山对面,明月当头。

——胡 敬


太白楼,自然不能不写李白。此联用了追忆、怀古的手段,很自然,也很容易,就把李白从时空隧道中给拉了出来。“公昔登临”:这就可以任意发挥了。接下来就可以把李白请上台。至于写什么,要看各人的才思与感悟了。大家可以学习的是这种拉古人登台的手段。这里作者是对李白当年纵酒赋诗的场景作了一下想象。上联写怀古,那么下联就要亲自登场了,不能让古人自己一个人在台上唱独角戏。这里面其实是有线索可寻的。公昔登临,里面的一个“昔”字,就已经预示了下联一定会写“今”。如果不想写“今”,作者就不会在上联使用“昔”字。这就是伏笔的运用。

来看下联起句“我来依旧”。果然是亲自出场。自己登台亮相,用了一个“依旧”,“依”的是什么“旧”呢?这是要引发出景物描写。斯人不在,佳景依然。我看见的景物,与千年之前李白看见的景物还是一样的“见青山对面,明月当头”。恍然间真有一种跨越时空,与李白同席豪饮的情景。

对联的角度很清晰,切入也很灵便,上下联的气脉呼应,还有自对的手法,这些是值得大家学习的。

还有一点要注意,就是这副对联的454句式,前面一个四字句,后面用一个领字领起一组四字句的自对,是一种非常常见也非常好用的句式,大家不妨在写作中多多尝试。


涵云楼

风景自清嘉,有画舫补秋,奇峰环秀;

园林占优胜,看寒泉飞雪,高阁涵云。

 ——潘世恩


此联是在对联的两结,嵌入环秀、涵云两个词,算是在嵌字的同时,对两个名字的来历进行了阐述。

“奇峰环秀”也好,“高阁涵云”也好,在写景文字中,都属于具体描述的内容,那么以这样具体细节的文字结尾,对联的起句,就要有一个总体的约束。这就是写作中的“总分”手法。


大观亭

踞太白楼之上,鸳瓦排云,凭画槛一慰乡愁,已渐近钟阜晴峦,六朝城郭;

溯彭蠡湖而西,鹭涛飞雪,唤沙鸥共谈宦迹,最能忘峨眉春水,万里风帆。

 ——汪 恩


大观亭,在安徽安庆市正观门外,临长江,又称大观楼。此联是以大观楼为基点,以长江的上下游为“远观”的方向,以“思乡”“宦迹”为情感纽带,把这些景物贯穿起来。起句由大观楼,而联想到下游的太白楼。有两个用意,一是拉物作衬。用太白楼来衬托大观楼的人文胜景。二是以下游的太白楼为方向,引领视线。

所以我们看到接下来“鸳瓦排云”,然后继续把视线拉向太白楼方向。太白楼方向有什么呢,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凭画槛一慰乡愁”,看到了吗?远方有家乡,作者家乡南京。作者接下来给出了家乡的具体位置:已渐近钟阜晴峦,六朝城郭。


写作中,文采是一回事。文采我们可以从不断地学习,模仿前人字句中,得到提高。而气脉是尤其重要的,不学习前人作品中的气脉流转,就没有办法知道作者是通过何种手段,把这些字句串联组合在一起,把那些看起来各不相关的文字,赋予了生命力。

不懂得这些,再好的字句,组合在一起,也是一堆散碎珠玉,而无法形成整体呼应。

在阅读上联的基础之上,就很容易理解下联的写作手法。还是借助外物引领视线,进而进入情感描写。宦迹,峨眉,是因为作者在四川当过官。

我们可以看到,作者的作品中,有两条线索贯穿始终:一条是长江。一条是情感。

在写作中,尤其是长联的写作中,用线索贯穿整副作品,用气脉完成起承转合,是尤其值得重视的。


大观亭

樽前帆影,槛外岚光,数胜迹重重,都向江头开画本;

楼上仙人,阁中帝子,溯游踪历历,又来亭畔吊忠魂。

 ——邓廷桢


简单地说,此联是上联写风景,下联写情思,写寄托。

复杂点说,此联是上联用分总的手法写风景,下联采用时间顺序的手法写作者行踪。

那么这就是对联文理的全部吗?不,远远不是。

猜您喜欢

评论区

猜您喜欢的对联及诗文:

写作入门风景胜

对联分类

对联知识

热门对联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