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国对联网首页名人对联景常春:近代江苏寒士张文藻与其联著

景常春:近代江苏寒士张文藻与其联著

2019-10-08 22:52:21有趣的学长TheStoryTeller 0条评论

《庸隐庐诗抄续存~附刊:联语》,书影来自孔夫子网


(一)张文藻身世概况

——科举不成,作客居家多不幸


张文藻(1869~1937),字子惠,斋名庸隐庐,江苏无锡东大街人。以优廪生中光绪丁酉年(1897)副榜举人,设塾授徒多年。1904~1905年,曾在天津友家课其子;光绪、宣统年间,任苏州东吴大学教席两年;清末至1914年在吉林任磐石铜矿职;1916~1917年与乡友同客黑龙江谋生;1920~1922年在北京谋业。于1922年秋因直奉战争事起归乡,此后主要任辅仁中学教务十多年。遗著有《庸隐庐文存·诗存》、《庸隐庐文存·诗存续抄》、《庸隐庐联存》、《庸隐庐联存续抄》(以下简称“联存”、“联续”)等数种。

张文藻是个名不见经传的寒士,在他那个时代,其传略自然难入方志,现今无锡当地新编邑籍才列一小传,内容甚简,只有科考、任东吴大学教席、吉林磐石铜矿职、归里任辅仁中学教务等。张文藻早年受科举致仕影响,一心苦读,望中科榜。但可能他的青少年时代,正逢清末腐朽、动乱的社会,直到廿一岁(1889年)才考得廪生(即人们俗称的秀才之一种)。又再苦读,于八年后的1897年参加乡试,尽管他原是优廪生,因限于数额未入正榜,只中了个副榜举人。副榜,也称副贡,指未上正榜的举人,还未取得举人资格,需要再次参加乡试重考。后可能因科场弊端种种,最终也只是秀才而已,正如他的《自叙诗》所云:“留得秀才真本色。”在此后课徒几年后,迫于生计,不得不依靠师友帮助,约从1904年至1922年,先后在外地五个地方闯荡谋生,远处以至到了东北吉林、黑龙江,时间长达十八年之久。最后一次是在京城,虽不知其所事何务,但从“联存”内容可悉,他曾多次往返于家乡与京城间,看似是较稳定的亊业。1922年秋离京返里,也是因直奉战争事起无奈所迫,否则会继续呆下去。归家后,就只有教书为主,担任辅仁中学教务,直至去世。从“联存”内容可知,文藻之父也只是一个普通塾师,而且在他卅七时(1905年)即去世了;“联存”中未有一副涉及文藻之母的对联,估计其母在文藻年幼时即病故了;另,文藻似只有一个兄长,也去世甚早,约故于1880年,使其嫂守节四十馀年而逝于1922年;叧未见其有兄弟姊妹,这说明其母逝后,其父未续娶。张文藻本人也似仅有一女,出嫁后,其女婿在1922年卅六岁时,因酷嗜烟酒而病故。文藻之所以仅有一女,原因是他先后娶妻二次,却相继在七年间亡故。此后张文藻是否再娶,不得而知。不过,作为普通人家,连亡两妻,恐怕不会再婚了。由此可知,文藻一生多为不幸,可算是个普通寒士。1933年,他曾为邑友许棫(少宣)的《悬瓢轩联语》作序。


(二)“联存”、“联续”的基本情况

——实用性强,多属挽联民俗重

“联存”一书,为作者1927年,为庆贺自己次年六十寿而编印,大字铅印竖排。书前有“丁卯长至节”手书墨迹,字甚秀美刚劲,当属张氏手迹。丁卯,即1927年;长至节,即夏至节。但《自序诗》末尾署“丁卯仲冬月张文藻子惠氏自题于庸隐庐”,这说明长至节为编辑时间,仲冬时为排印时间。联作按时间先后排列,不分卷,起于1896年,止于1927年,整整三十年之作,有联388副。“联续”是1927年至约1936年的作品汇集,有联150副,两书共有538副。对联几乎只有两大类:大多数为挽联,共有419副,占77.9%;祝贺联有114副,占21.8%;其馀为题署联。张氏为走科举致仕之路,加之其父又是塾师,必然对其学业要求甚严。因此,文藻旧学功夫较深,能诗擅文嗜联,从“联存”一书可见,仅在三十年间,就撰写出用于亲朋戚友间的对联近400副,而且将近四分之三的作品是后十年所作,这在对联界是不多见的。

笔者廿多年来倾心搜集联人专著,因而知道,其实不少专著收联并不多。诸如齐彦槐《小遊仙馆联存》(又名《梅麓联存》)仅有71副,吴汝纶《桐城吴先生联语》收110副,范当世《范伯子连语》为92副,陈钟祥《撰联偶存》只有56副,顾家相《勴堂联语》仅仅41副,延青《铁楼楹联》也仅38副;纵然如大家曾国藩、左宗棠、刘坤一、张之洞、方地山等等,一生也只遗留下几十副或近二百副对联,属于高产作家的也不过四、五百副以上。因此,张氏虽非名人大家,但他的538副联作,也算是为对联宝库增加的一笔不菲珍品了。此书因当时是自家刊印,传送不多,流传不广,时至今天仍为对联界同仁所鲜见。

历史上一些高产联家,有题赠、名胜、祠庙、祝贺、哀挽、春联、集句等等各类均全。文藻联语却仅有哀挽、祝贺,其对像,都是其亲戚、挚友、邻里,就是代人之作也属这种情况,这大约是因张氏的人际关系较好和身份地位普通的原故吧,因为能给名胜、祠庙等题联者,大多是出人头地之人。但,如从对联的作用分析,这一情况说明:一是对联强烈的实用性,尤其是挽、贺联更具有这一特色;二是传统的民风民俗的影响。

我国无论乡闾宫官,对于婚丧寿禧、迁居添子,在没有对联的时代,有寿、挽词幛、寿诗悼词、恭贺吉言等等,在有了对联的兴盛岁月,则更是普遍应用挽、贺联语,用以表达人们的强烈心情,用对联营造这一场面的浓厚氛围。加之张文藻又有一手漂亮字,自然就更乐于撰书和代人之请了。诚如张先生的《自叙诗》所言:“未能免俗聊为此”、“忻戚原知不由己”,意思即是因为民风民俗的关系,无论是婚寿喜庆,还是悼念悲伤,自己都愿意为之撰联和为他人代笔。


(三)张氏作品的特色

——工稳谐调,典雅无华双应手

张文藻的对联作品,除仅有几副是七、八言的短联外,基本上都是三句以上,六十字以内的多句组联,虽称不上长联,但也算是中型对联。其句式以四、五、六、七言为主,大多以七言句结尾,间或有少许散句之作。无论是切人贴事,还是切时令、切地点、切颜色等等,都属于非常正统的规范的对联;联文内容或典雅庄重,或简朴写实,信笔而来,对仗工稳,平仄谐调,朗朗上口,实可与名家之作嫓美;其内容而且涉及广泛,有经史、有百家、有官衙、有军营、有修身品行、有亲族称谓、有佛教禅宗等等诸多领域,甚为大观。典雅之作如:


挽王召前邑侯用先

短衣匹马,饶济变干才,试听父老讴吟,犹忆梨庄三月暮;

飞舄双凫,仰登仙遗迹,报道先生归去,只留花县半年春。


代曹钰如撰挽唐肇农

谋公益、则统筹全省,襄赈务、则加惠穷黎,素学展青年,卓有英声播南国;

婴小极、而卢扁难逢,病垂危、而佛仙不佑,严霜凋绿荫,苦无达语慰西河。


其联语甚文雅而沉痛悲怆,又切人切事,遣词用句优美,用典恰当。这一类的对联,不失为读者提供了一部内涵深刻、知识纷呈、收益甚多的教科书。张文藻本为旧文人,其学识不浅,所作的典雅联文运用典故甚多。比喻形容女性的如宝婺、慈晖、萱室、慈竹、德曜等等;用于男性的如藳砧、鲤庭、安仁、元相、椿庭等等;用于子弟的如玉楼、玉树芝兰、兰陔等等;形容新婚夫妇则有画眉、点额、麟趾、琴耽瑟好、合欢杯等等。这些典故用得即很贴切,言简意赅,既说清楚了问题,又为联文增色添辉。

除这些常见典故外,张氏还用了一些冷癖典故。如“挽江云裳老友耀衢”,用北周大将韩果的绰号“着翅人”,比喻未能及早赶赴其家进行悼念。韩果是北周的大将,他臂力过人,携重挟兵器,翻山越岭,如履平地,健步如飞。令对方胆慑,呼他为“着翅人”。如“挽何肫夫世侄”、“挽胡伽青年侄”等,用“慰西河”形容有丧子之悲的人。“西河”,是指孔子的学生子夏,在西河作教授时,恰逢他的儿子亡故,子夏为之痛哭不已,以致双目失明。又,作者在不少地方用“藁砧”代指丈夫。藳,是禾秆;砧,是砧板。古代处死刑,罪人坐于禾秆上,头伏在砧板上,以鈇斩杀。因“鈇”与“夫”同音,故隐语藳砧为丈夫。又如“代某人撰贺施鹤笙暨配欧阳夫人七十双寿”、“贺陶云程姻兄树锦暨王夫人六十双寿”,用“碧筒杯”比喻夏天祝寿称觞。据唐朝段成式《酉阳杂俎》载,郑懿在三伏天令人摘荷叶,用簪子刺穿,并与荷茎相通,把荷叶窝卷置于砚格上,倒入二升醇酒,客人从荷茎孔吮吸,此谓之碧筒杯。再如“贺钦心培令嗣衡宰新婚”,用“同功茧”喻新婚夫妻。“同功茧”又作“同功绵”,指两蚕共作一茧,其丝叫同功绵。作者以此一语中的地点明,新婚小两口如两蚕同制一绵的幸福美满生活。所有的冷癖典故,我们在另外的对联家笔下是不易见到的,可见张文藻学识非同一般。

另外,简朴写实之联如:


挽家纪常从兄

步履蹒跚近七旬,剧怜晚境多艰,未享桑榆之乐;

床褥沉绵逾四月,太息老成不作,遽离尘垢而仙。


挽曹翊丞表兄赞勋

清明节、曾候起居,见君病状支离,已距游仙仅一日;

中表行、无多兄弟,令我前尘怅触,回忆论文历卌年。


贺唐晋斋先生七十寿

少年以、勤俭成家,自制胜、商战场中,压倒庸流千万辈;

后起有、儿孙济美,看献寿、春申江上,艳称矍铄七旬翁。


这些对联皆写得朴实无华,以日常生活作为内容,贴近普通民众,很切合生活实际。普通民众因人生历程简单,少有惊天亊业,为其作贺联、挽联都比较困难,但张文藻却能写出一副副好似素描、速写式的对联,使我们如同欣赏一幅幅白描的生活画卷,也不得不称道张文藻是一名白描高手。这也说明张文藻在撰联前,是经过认真思考的,考虑以什么样的内容入联才切人贴事,这是写作对联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否则,或是隔靴搔痒,或是文不对题,毫无实际意义和作用。


(四)对联作品的独特性

——另开蹊径,正统创新求变格

“联存”、“联续”大多数作品均是符合正统对联格律的,但也不乏其创新独特之作,这主要表现在句式变化和句式平仄变化方面。句式变化者有的是一四句式,有的甚至是绝句诗格式。一四句式如:


贺王母尤太君七十寿

栽玉树盈庭,共灵椿不老;

向北堂晋酒,祝西母大年。


再如:


贺陶姻家第五子新婚

际一阳始生,为五郎志喜;

博阿翁称意,添佳妇承欢。


绝句式如:


代某人撰挽徐士佳

政声宦望众交推,公有大名垂信史;

亮节高风谁其嗣,我嗟同郡失耆英。


挽顾迪初君

去秋同我作清游,犹以病躯恋山水;

客腊为君书便面,未呈雅教感人天。


这种绝句诗式的对联,音节停顿都与诗句一样,只是不压韵而已。

另外,句式平仄变化的情况就更为新颖独特了。据对“联存”、“联续”的统计,属此情况之联有64副之多。如:


挽凌伯升姻兄学攽

由来长吉惯呕心,览百千家、贤哲诗文,独辟町畦,瓣香平日宗韩愈;

闻道阖闾伤将指,剩数十卷、丛残著述,谁为编纂,赏音并世有侯芭。


挽汪述卿襟兄

君正值、服官盛年,壮志未酬,中道遽违慈母养;

我重触、悼亡旧恨,前尘如昨,当日同居僚婿班。


挽内妹陈夫人

梁案怅尘封,夫婿重挥悼亡泪;

慈帏惊月黯,儿女俱衔失恃悲。


这种变化情况是多句组的对联,作者在末句七言文词上,不按上下联平仄相对,而采取本句平仄变化来创作。如这里举例的三联末句平仄分别为:

平平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仄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按对联格律,上下联必须平仄相对(编者按:对联律句句式,大多在偶数字位置及句尾,即第二、第四、第六字、第七字平仄相对,第一、第三、第五字平仄要求相对较宽泛)。张文藻却一反常规,另辟蹊径。据初步分析,他采取这种格式,主要原因是因为末尾三字甚难处理,然后借用了律诗中的平平仄仄平平仄或仄仄平平仄仄平句式。如第一联末三字“宗韩愈”是平平仄音调,而这一句又恰恰符合律诗的平起仄收尾式,韩愈是人名,在这句末尾处无论是用韩愈的名或字或号,都不易处理,使这整个七言的平仄全符合联律,因此就采用了律诗中这种平仄句式。同样道理,第二副的末尾三字“僚婿班”也无法改变,僚婿是姊妹的丈夫互称,也就是我们平时所叫的连襟,作者如在这里不用“僚婿”而用“连襟”,却又要犯三平尾的律嫉,故作者在这里使用了“僚婿”。僚在第五字位,本应用仄声字,但这个位置可平可仄,就无大碍了。张文藻这种句式虽然平仄音调不能相对,但细看他是注意了词性相对的。所以,笔者认为,这种句式属于意对。在对联进入近代特别是民国时期,许多名家如章太炎、蔡元培、王文濡,甚至是吴恭亨等人,都有不少只求意对而不苛求平仄相对之作,并且有些是四、五字或五、六字连平、连仄。而张文藻这种句式,不仅作到了意对,还完全符合律诗平仄句式,平仄交替谐调,可见张氏还更胜一筹。综上所述,应该说张文藻能于八十多年前,就探索出这几种创新形式的对联句式,是对联艺术发展的可喜成果,是为对联事业的有益贡献!在文藻之前的对联作品中,是未曾见有这种句式的,这是他为对联艺术句式所刷新的一大新亮点!

编者按:张氏14句式自对、绝句成联及末句上下平仄不对等情况,应该不是他原创。14句式如张祥龄(1853~1903)贺邹戴尧续娶联:

唱桃叶新词,听鸾箫再奏;                

值桂花佳节,看蟾镜长圆。


绝句句式如《对联话》载某氏陶然亭联:

果然城市有山林,除却故乡无此好;                

难得酒杯浇块垒,酿成危局有谁支。


末句上下平仄不对,如彭玉麟(1816~1890)莫愁湖胜棋楼联:

王者五百年,湖山具有英雄气;                

春光二三月,莺花合是美人魂。


又,赵藩(1851~1927)《介庵楹句正续合抄》中 剑川栗坪金长观音寺联:

此间亦紫竹成林,隔断海氛,不羡落伽山下路;                

何处是黄金布地,凿开宝藏,普济恒河沙数人。


以上二联末句均属上下平仄不对而句中平仄交替。

然而以上诸类句式及句式平仄的变化和创新,确属罕见。如14自对句式,在时习之、谢青堂、山如是等前辈所统计的数据库中,51副55句式对联(包括集句)中仅有3副,占5.5%;绝句式联在183副77句式对联(包括集句)中仅有7副,占3.8%。

当然,张文藻之联也有少许瑕疵,主要是有少数句子对仗不工;一些词语用得较滥,如太君、先生对令子,常用玉树、蔗境、悼亡、证果、生佛、举案齐眉等等,使其联的词语显得狭隘、陈旧,思路不宽,影响了联语的生动活泼。

猜您喜欢

评论区

猜您喜欢的对联及诗文:

景常春江苏张文藻寒士

对联分类

对联知识

热门对联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