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国对联网首页对联资讯外行老头儿,咋就变成了楹联专家?

外行老头儿,咋就变成了楹联专家?

2019-05-27 22:47:25陈永和永和天天谭 0条评论

一个极普通的外行老头儿,因为喜欢读楹联,再爱上楹联,进而五年一头扎进这个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浩瀚知识海洋中,编撰出版了共10842幅的楹联专著。

专注一件事,人生就出彩。  

2000年,我担任湖北日报一份子报的副总编辑时,曾效力于《中国化工报》的李昌本先生,因与我是同行而相识。说句心里话,当初我只是觉得他做事比较执著,有点韧性,其他倒没有引起我的注意。可是转瞬七个春秋逝去,2007年春暖花开时节,久未谋面的李昌本先生突然来访,递给我一本《中国楹联博览》打印稿,足足有300来页厚,沉甸甸的。

落座后,我高兴地端详着这位朋友。昌本先生个子不高,有点瘦黑,外表看上去比实际年龄要大一些。显然,这是笔耕给他留下的岁月印记。但我又分明感到,他的心很年轻,因为脸上同时印有收获的微笑。

读平凡人,悟不凡理。

昌本先生处世低调,为人谦和。就中国楹联而言,此前他完全是一个门外汉。他真诚地告诉我,因为喜欢充满哲理、文字优美的楹联,所以潜心研读、收集整理出100万多字的基础资料,再从中精选,拿出了这部30多万字的书稿。他说他没日没夜耗费四五年心血很值得,希望我能给他一点帮助。刹那间,我心中油然生出一股敬意,脱口而出道:“老李啊,如今许多人未老先衰无所事事,你年近六旬却有这样高雅的追求,令人佩服!佩服!”

那段时间,我每天晚上就寝前,喜欢躺在床上轻松品味一代宗师季羡林先生的《季羡林谈人生》。不知不觉中,我联想到了昌本先生。他自然是不可与大师相提并论的,但我却从人对知识追求的共性中,悟出一个道理:读书其实是读人啊。因为书是智慧与心血的凝聚体。由书及人,由人及志,由志及己,这才是读书的最大乐趣与最佳意境。

我敢断言,走在人群中,像个小老头似的昌本先生不会有任何人回头瞄他一眼。因此,他说他不敢奢望高层人士或大名家为他的书稿作序,想请我这个朋友代劳,我当即连连摇头:“不够格!不够格!”

原因有二:首先,我只是一个勤劳普通的新闻工作者,不会不知天高地厚地往名人堆里凑半步;其次,我从来没有研究过博大精深的楹联,岂敢班门弄斧?但他毫不松口地说,写序本无一定之规,序当是心灵的映射,美玉的本质就是纯朴。所以我们理当把“名”这个门槛儿搬开才是。此言一出,我的心软了。我坦诚相告,写点心得体会,也不失为一种支持的方式吧。

中国楹联创作历史悠久,与诗、词、赋、曲一样,是我国特有的传统文学瑰宝之一,是一代人对另一代人的精神馈赠。而中国楹联的博大如浩瀚宇宙,楹联的精深似无际海洋。昌本先生收录的这本《中国楹联博览》,上至先秦学人、诸子百家联语,下到历代名人的格言联、警联、古今诗联、古今集联、碑帖集联等。分箴规、修养、处世、励志、勤学、交友、哲理等十二大类,共10842幅。虽不能说尽揽其有,但也可谓洋洋大观矣!有专家称赞说,手握此书,琅琅吟诵,必益心、益智、益人也。

中国楹联究竟有多少?恐怕谁也说不清楚,更无人敢言已穷尽其妙。近些年来,各种版本的楹联大全如雨后春笋般问世,也只是各有千秋。而昌本先生的这部《中国楹联博览》,我觉得一个突出的特点是老少咸宜,雅俗共赏。学富五车者可视为益友,启蒙者更可引为良师。如书中收录汉代班固《汉书·匈奴传》记载的箴规联语“盛不忘衰;安必思危”,这对我们当今在经济高速发展、国际环境变幻莫测、各种严峻挑战接踵而来之时,保持清醒头脑,仍有现实意义。又如书中所录毛泽东早期的勤学联语:“贵有恒何必三更起五更睡;最无益只怕一日曝十日寒”,显然有助于人们培养持之以恒滴水穿石的精神,以期学有所成业有所获,是可镌刻于心中的座右铭。

读楹联的目的有三:一是学习欣赏,增长知识;二是借鉴其精妙,碰上喜事爽事高兴事,或书写悬挂以达意,或偶尔小试牛刀以抒怀;三是研究楹联意境,解析其无穷奥秘,传播楹联文化。我以为,无论是哪一种,对人们都是心理的轻拂慰藉与美好享受。

世间万事皆不易,唯有专注方可成。这是昌本先生让我领悟到的一种人生境界。

后来,昌本先生把我写的上面这些文字,作为序言,正式出版了《中国楹联博览》。我觉得尽了心意,如释重负一样轻松欣慰。 

猜您喜欢

评论区

猜您喜欢的对联及诗文:

老头儿专家

对联分类

对联知识

热门对联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