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国对联网首页对联资讯论诗词楹联的继承与传播——以甘肃省天水市为例

论诗词楹联的继承与传播——以甘肃省天水市为例

2018-12-12 22:54:11安俊维华学论坛 0条评论

(天水伏羲庙)

诗词楹联是中国特有的文化。诗词在古代是一种艺术,被称为“诗艺”,也是一门学问,被称为“诗学”。能诗善咏的人具有“诗才”,很受精英阶层的推崇和普通大众的尊重。郑欣淼先生认为,中华诗词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中华诗脉从未中断,历经厄运后又逐渐复苏。中华诗词事业有着丰富的内容,它不仅是关于当代人如何写传统诗词,还包括诗歌遗产的继承、吟诵演唱的开展、诗书画的结合等。[1]楹联是从诗词文化中衍生出来的一种特殊文体,融合了传统文化与文学的内容与表现手法,具有很强的艺术生命力和表现力,“虽是短品,却是妙文”。

    在20世纪的中国,新文化运动让白话文取代了文言文,可是并没有打断诗词楹联的创作。有着国学熏陶的学者(如顾随、周汝昌、冯其庸等)自不用说,即使是一些白话文大家、名家,同时也是诗词高手,如鲁迅、毛泽东、郁达夫、聂绀弩,以及张贤亮、北岛等人。“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即是鲁迅赠予瞿秋白的一副对联。

天水市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人文积淀深厚,传统文化的氛围浓厚,这其中包括诗词楹联、书法绘画、灯谜、小曲、社火舞蹈等各类文化艺术形式。剖析天水的创作传统和实践,能够收到“尝一脔肉而知一镬之味”的效果,对我们继承与传播诗词楹联不无裨益。

(《2018甘肃古陶与中华起源有奖征文》考察团在天水伏羲庙)

一、天水的诗词楹联创作传统

    (一)历史积淀深厚

 1.以《诗经》为代表的诗歌传统

天水属于古雍秦之地,民风淳朴,文风质朴而充满现实主义色彩。境内的诗人多受《诗经》影响,有着深厚的人文关怀。《诗经·秦风》已降,有赵壹、李陵、王仁裕、胡缵宗、任其昌等本土诗文大家,同时也接纳迎送了杜甫、王昌龄、高适、卢照邻、傅鼐等这样的文人学者和诗人游宦。

以李陵为代表的汉代诗歌,基本风格就是苍凉古朴。杜甫流寓天水期间,留下了《秦州杂诗》等117首诗歌,大多是现实主义风格的,很能代表杜甫诗歌的风格。明代的胡缵宗,其祖、父、子数代人都研习《诗经》。胡缵宗特别地崇尚秦汉古诗文,自己编辑过《秦雍》《唐雅》等诗文选集,是明代复古派的重要成员[2]。

2.高标的的创作榜样

在传统的四库分类法中,将所有的典籍分为经、史、子、集四大类。“集部”中排名最靠前的是诗歌。诗歌在古代社会中拥有较高的地位。因为中国是礼乐之邦。孔子所创立的儒家学说推崇诗礼教化,对上层社会的人进行“诗教”。中国自宋代开始,教育和文化向中下层人士推行,诗教的传播范围更广了。

    中国的主流文学界认为:诗歌当尊李杜,挟天子以令诸侯也。[3]而李白和杜甫和天水有着各自的渊源。李白的祖籍是陇西成纪,即现在的秦安县。杜甫曾流寓天水。李白的诗歌,潇洒飘逸,犹如天马行空。杜甫的陇右诗更是给我们的巨大的文学遗产和精神遗产。

   (二)诗家辈出

    天水诗家辈出,其中不乏大家和名家。胡缵宗在《权载之诗序》中写道:“陇西有诗人曰李太白、权载之、李长吉。”李贺的祖籍亦是陇西成纪(今天水)。权德舆的诗歌,尤其以描写亲情的诗歌,特点最为鲜明。李贺的诗想象丰富奇特、语言瑰丽奇峭。据传,李贺墓位于今天的陇西县。

    清代的胡静庵与临洮吴镇、潼关杨鸾并称“关陇三诗杰”,一生作诗4000余首,词200余首。清代王权的诗歌被学者们赞为“琅琅唐音”,有“杜工部之概”,代表作有《愤诗》和《挽林文忠公》。

更为难得的是,天水还涌现出了一批创作群体。如秦安县,明代有“陇溪九逸”。清代牛运震、蒋允焄、程履丰等一大批文官,培植风化,大兴文教。1933年在县长叶超倡导文化,文人汇集,酬答唱和,印行《羲里娲乡唱和集》,选收县内文化名人诗文。

    天水楹联比较集中地收录于陈琳、程凯编《羲皇故里楹联选》、《羲皇故里联话录》二书。

   (三)交流频繁

    天水靠近关中地区,而且很早就受到过中原文化的滋养。孔子有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人,其中有三位是天水人,他们是石作蜀、秦祖和壤驷赤。千年的丝绸之路,千里的茶马古道,让天水成为一座联通南北东西的交通枢纽。这为文学及文化的交流提供了便利。科举制及流官制度,让有文化的人能够走出去,在广阔的舞台一显身手,一展才华。如明代山东诗人蓝田为胡缵宗写了《题胡可泉乐府》与《书东巡十韵后》,蓝田称胡缵宗的诗“有风雅之遗音焉,可以传矣”。

    当代,这种交流通过比赛、联谊、采风等活动更是日渐繁荣。李汝伦曾为秦安飞将祠和太白祠撰联。[4]李先生的诗心文采为本地添彩,也为他的诗囊收录了一副妙联。

    (四)群众基础良好

如果说,读书人的吟哦,是一种精英文化,那么普通的百姓人家敬重读书人,则说明此地的人文气氛好。一座乡村的庙宇落成,大底要请附近的读书人来撰写碑文或楹联。所以,阳春白雪可以和下里巴人同时存在、发展。秦安民间根据秦安方言的发音特点,总结了13个韵辙,可以用秦安方言写作古体诗词。

上个世纪90年代,秦安县为了纪念诗仙李白,曾在太平堡修建太白祠,并邀请苏步青题写了匾额。在泰山庙,还有一处迁建的凉亭,邑人取名“邀月亭”,采用李太白“举杯邀明月”的诗歌意境。县城中心的太白街,也是为了纪念李白而命名的。

(天水伏羲庙)

二、近30年来创作和活动

    新时期,天水古体诗人有:霍松林、董晴野、张举鹏、王柄、刘肯嘉、刘少荣、王克俊、王君明、艾叶等人。以秦安县为例,有史外外史(李桂梓)、薛方晴、胡喜成、洞山老人(康熙德)、乐种田(雒俊田)、冰河(王君明)、东方晓(赵黎明)等。喜爱诗词楹联的人横跨社会的各行各业,教师有田大庆、教育家有王民生,个体户有悬罄室主人,公务员有李金亮、赵洁。甚至一些乡镇也有很多农民诗人,如云山乡的雷云鹏。有些领导干部也喜欢吟诗作对,如董文海,曾经自费印过自己的诗集《岭上人》。在外地的就更多了,有清水河、点绛唇、半亩花田等人。

(一)学会和诗社

1.天水市诗词学会

天水市诗词学会成立于1984年。会刊《渭滨吟草》(现改名为《天水诗词》),由天水市政协主管,已刊出32期。

    2.天水市楹联学会

    天水市楹联学会成立于2015年,拟计划编辑会刊《天水楹联》。

    3.谪仙诗社

谪仙诗社是秦安县李桂梓、胡喜成等人发起创建的。筹建时,李汝伦、王达津、李国瑜、缪英等诸位先生曾发来贺诗。

诗词楹联创作要有格局、腔调和品质。李桂梓老师为诗为人,即有这三样素质。他和全国知名文人词客交流赠答,诗名远扬,而且形成了自己的风格,佳作颇多。又兼桃李满天下。胡喜成老师也有诗名,更多的是一种家学。薛方晴老师则众体皆善,非独以诗词闻名,还涉足戏曲、小说等。80后工于格律的有李金亮等人。总体来说,诗词楹联后继有人。不过近年来,平时主要还是各写各的,集体活动很少。

4.其他

    其他的学会还有:杜甫研究会、天水民间文学研究会、麦积山诗社、甘谷县诗词学会等。专载诗词的刊物有《麦积诗苑》。另外,文学综合刊物《关山文艺》《冀风》《牡丹》《葫芦河》《五彩石》《大地湾文学》等,也会刊发古体诗和楹联作品。

(二)网络论坛、博客、微博

网络论坛主要有中财论坛和天水广电网等。以天水诗词网络论坛为代表的中青年诗人、作者,创作很活跃。每一期同题诗会都会有点评。值得一提的是,网络平台方便快捷,将天水本地诗人和外地诗人、旅居异乡的天水人联系起来了。如深圳一石(网名),秦安人,著有《诗经中的花草》,通过考释花草的散文笔法写下了自己对《诗经》的理解。

(三)个人结集出书

     李蕴珠、李桥、杨玲玲、张巧红四位女诗人推出了梅兰竹菊《四清集》,霍松林《唐吟阁吟稿》等影响较大。[5]李桂梓曾出版《花雨楼吟草》《两由斋自选集》等;其他如薛方晴出版有《莲香阁吟草》,胡喜成有《啸海楼诗稿》,廖海洋有《平仄集》,王柄、冰河、艾叶、张举鹏等,也有诗集问世。  

(四)评论与研究

1.对古典诗歌的学习

对于古代诗人的研究与评论一直就有。主要研究人员为天水师院、天水师专的老师及部分学会的会员。文章多发表于《诗刊》《中华诗词》《渭滨吟草》《中国诗歌报》等。

2.对天水籍诗人的研究。

    已经有专门的《权德舆年谱》《胡缵宗年谱》《安维峻年谱》等基础研究著作问世。体现了新时期我们对于古典文学研究的精细化。刘希贤先生整理了晚清诗人邓廷英的诗集《养拙吟诗稿》,繁体竖排本,共收录诗作361首。[6]

当然,对天水籍诗人的研究还很不足。还有大量诗人的作品没有整理出版,等待着后人去研究、整理。

(五)宣传和普及

    在中小学教育中,各地普遍比较重视诗词及国学知识。而在社会生活中,诗词文化的宣传则更多样。天水电视台有《人文天水》栏目,录制了很多地方历史、人文、民俗方面的影像资料,其中包括对诗词楹联的宣传和介绍。2014年央视专门录制了一期纪录片《留住乡愁·走进凤山村》,体现了秦安县凤山村诗书传家的人文特点。有数位老中青诗人参与了节目的策划、拍摄和宣传,在本地影响很大。播出后,宣传了秦安的历史文化和人文风貌,激发了大家爱乡爱土、吟诗读书的热情。    

诗词楹联还可以借助秦腔、小曲、书法的等其他艺术形式传播普及。这些都是诗词联赋的姊妹艺术。诗词联赋以它们为介质传播到了更广的地方。

(天水伏羲庙)

三、诗词楹联继承与传播的方式和途径

新时期诗词楹联的创作与欣赏,丰富了天水的地方文化,也积累了继承与传播的经验。

郑欣淼先生认为,诗歌遗产的继承是传统文化继承极为重要的方面:诗歌培养人文素质的功能历来为社会所重视,吟诵是几千年来中国人学习传统文化的独特方式,诗书画结合则是中国文化艺术的特有形式,具有独特的魅力。[7]

(一)新时期诗词楹联文化的特点

    1.经典性与流行性并存

诗词楹联文化是一种精英文化,呈现出某种经典性。中国人讲“树碑立传”,是很神圣的事。兰州碑林、张家川宣化岗碑林,将诗词楹联制作成了石碑,铭石以记,足见其价值。可同时,由于诗词的接受受众范围宽广、数量众多,所以又呈现出流行性的特点。“百姓人伦日用即是道”,诗词楹联这种体裁很能寄托人们的情感和思想。

2.专业与业余共生

我们可以将诗词楹联文化的参与主体看作三层同心圆,最里面的一层是专业创作者,由里向外第二层是诗词联赋的爱好者和学习者,他们也是非常活跃的,通过学习,他们可以成为专业的诗词能手。第三层是对诗词联赋不感兴趣的人群,尽管如此,可是随着教育的普及和文化程度的提高,他们具备释读、鉴赏诗词联赋的文化水平。由于诗词楹联文化以我们共同的中华文化为根基,而人群呈现出由专业向业余依次扩大的特征,所以这是一个同心圆结构。

3.传统与创新的协调

新儒家的学者提倡“返本开新”。返本,即是对经典文本原初意义的重新把握;开新,就是在深刻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进行有益的创新。如在诗词楹联中融汇一些新词汇,未尝不是一种有益的尝试。一些尝试带有实验色彩,如在诗词中加入英文缩写“KTV”“VIP”等,其效果尚有争议,但我们可以存而不论,隔上一段时间再做审视和评论。在加深感性经验的同时,要能理性提升,站在现代立场上用多元化的视角来审视传统文化。这有利于我们更好地吸收国学、继承国学。

(二)诗词楹联创作谈

1.坚持对古典汉语的学习。坚持比兴、对仗等风格。青年楹联家王家安认为,天水是对仗理论的发源地。诗词具有建筑美、声韵美、意象美等多重美感,楹联还具有对称美。这些都是需要我们继承的。

2.坚持对国学的学习。

国学经典,可以归纳为“经史子集”四部。同时要重视地方风物与历史,重视本地古籍文献的收集整理和研究。如王焕新著《千秋二妙—宋琬集杜少陵流寓诗刻石研究》,对于研究杜甫诗歌的流传历史很有价值。

3.楹联写作可以留意白话文。这方面的代表是刘尔昕,他创作了大量的白话文楹联。如五泉山青云梯楹联:高处何如低处好,下来还比上来难!既写实景,又抒怀抱,堪称经典。应为我们师法的对象。又如秦腔《麦积圣歌》,其唱词很有文采,有些地方用白话文戏词,违和感很低。个人认为本戏使用白话文较为成功。

4.注意收集、采集民间文学,如小曲、社火曲、故事、民谣、山歌、花儿、儿歌等,很有地方特色,能滋养诗歌,值得大家挖掘。屈原、李白等大家就从民歌中汲取了很多养分。这是我们值得师法的。

(三)发展诗词楹联的重要举措

1.利用互联网、微博、微信等新媒体

新媒体具有形式丰富、互动性强、渠道广泛、覆盖率高、精准到达、性价比高、推广方便等特点。如微信公众号具备打赏和留言的功能,近年来十分活跃。天水诗词的QQ群有太白遗风群。微信群有文苑村、友声社、大地之湾咏桃花等。而且很多个人开通了微信公众号,创作和交流很频繁,乃至出现了“临屏赋诗”的现象。

2.同题诗会

如每年的伏羲文化节征集楹联[8],秦安的桃花会、牡丹节等节会,都会征集同题诗词楹联。

3.吟诵活动

吟诵和朗读活动主要在各中小学校园里,几乎每年都会举办。[9]另外,诗友们也会自发地组织诗词吟诵活动。如埙诗社曾经在安维峻故里晓园山庄、桃花园、牡丹园举办过吟诵活动,也会参加在天水市区举办的诗文朗诵活动,举办地有南宅子、贾家公馆等地。但是真正会吟诵的人并不多,亟待“传帮带”,让吟诵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下去。

4.诗书画结合

市书协会和县书协每年都会举办个人展、临帖展等。每年腊月,有专门的春联年画集市。所书写的题材多为旧诗和旧联,新创作的楹联则非常少。

(四)挑战与问题

    1.诗词楹联的翻译问题

   名胜古迹中的楹联,需要翻译成英文、日文、韩文等外文。天水市麦积山景区、伏羲庙景区等外国游客比较多,急需翻译景区涉及到的楹联作品。

    2.李杜诗歌节

天水于2016年成功举办了首届李杜诗歌节,在国内文学界引起了很大的反响。不过,在征稿启事中,明确规定不接受古体诗,只接受新诗。笔者认为,李白、杜甫写的古风、格律诗都属于古体诗。以他俩冠名的诗歌节不应拒绝古体诗。2017年李杜诗歌节邀请了古体诗诗人参会,在征稿时吸纳了古体诗作品。

3.与城市建设相结合

    国内很多城市,将诗词文化与城市建设相结合,如湖北荆州市建成了诗词公园、桃花村楹联特色村、张居正街楹联文化特色街,还建立了南郡楹联博物馆。又如,成都市建有浣花溪诗歌文化公园,河南内乡建成了中国楹联博物院,绍兴有绍兴诗歌博物馆等。

    历史上,众多的诗人曾为天水留下了诸多不朽的诗文篇章,天水也因此成为一座诗情浓郁、意境幽远的诗意之城。南郭寺建有“二妙轩碑”。市内有杜甫研究会,主编有《诗圣与陇右》《杜甫与地域文化文集》《杜甫陇右诗注译与评析》等。[10]天水市应以建设杜甫纪念馆为契机,学习荆州、绍兴等地的经验,继承地方文脉,弘扬诗词文化。

对天水市的经验总结,是我们能够从个性中看出共性来。今后要在更丰富的形式中,增强民众对国学的兴趣,使民众的诗词素养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在今天建设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的新时期,继承好诗词楹联文化并将其发扬光大,是我们专业创作者、爱好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参考文献

    1.陈秋佼.楹联文化及其现代化传播方式研究.扬州大学硕士论文

    2.陈琳、程凯编《羲皇故里联话录》甘肃文化出版社.2013-06-01

    3.刘玛莉.天水史话.甘肃文化出版社.2004,7

    4.天水诗词学会主编.天水诗词.第25-32期.内部出版

 

本文入选2017国学文化翠峰山高峰论坛(甘肃省社科联、甘肃国学研究会等主办)会议论文,收录于杨东海主编《一带一路国学文化翠峰山论坛文集(2017)》一书。



1 吴重生 郑文 中华诗词学会会长郑欣淼接受专访:亲近诗词 滋养心灵 《浙江日报》 2017年02月07日

[2]胡喜成 胡缵宗仕宦生涯与诗文艺术《天水行政学院学报》2003年第01期

[3]宋严羽《沧浪诗话·诗评》:“论诗以李杜为准,挟天子以令诸侯也。”

[4]飞将祠联:“弓藏因鸟尽,幸哉!汉上不逢高皇帝;实至总名归,信矣!陇西还念李将军。”太白祠联:“擢三千丈发,天上人回,飘逸间,愁压天下。望蓬莱月小,华岳头低,空对着,射虎无封飞将泪;酿十万行诗,酒中仙在,啸吟际,韵腾酒外。思彭泽风寒,寻阳狱冷,曾闻否?怜才有意少陵心。”

[5]天水市文化志(1985-2011)内部出版 2016.12

[6]邓廷英(1858-1924),字育生,号石庵,甘肃省秦安县刘坪乡邓坪村人,为清末民邑庠生,是陇上铁汉安维峻表弟。邓廷英生平创作诗歌在《养拙吟诗稿》和《乐余吟诗稿初集》两部作品中,经过刘希贤整理、校对,两诗稿合以《养拙吟诗稿》名刊印。

[7]吴重生 郑文中华诗词学会会长郑欣淼接受专访:亲近诗词 滋养心灵《浙江日报》 2017年02月07日

[8]天水伏羲庙征集到2663副“伏羲颂”全国楹联----天水市人民政府 http://www.tianshui.gov.cn/News/get/tsxw/2017/511/175119519G54217C9CHK5C87D0KEJ.htm

[9]【国学教育】秦安县四大组织领导参加县一中古诗文竞答大会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xNDM3MzU4NQ%3D%3D&idx=1&mid=2653311375&sn=37ce5ad91914688427f241b13a8e02a3

[10]另外,个人出版的专著,有李济阻等的《杜甫陇右诗注析》、高天佑的《杜甫陇蜀纪行诗注析》、卜进善的《杜甫在陇右》、刘雁翔的《杜甫秦州诗别解》、《陇月向人圆:杜甫秦州诗图景》、《杜甫陇上萍踪》,薛世昌、孟永林合著的《秦州上空的凤凰--杜甫陇右诗叙论》等几部。 

作者简介:

安俊维:男,甘肃省秦安县博物馆助理馆员,甘肃省楹联学会会员,天水市青年联合会委员。致力于陇右地方文化研究,有论文、诗歌、评论、小说等作品发表,凡30万字。2017年12月,获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第九届“薪火相传——讲好中国文物故事杰出个人”(提名奖)。


猜您喜欢

相关阅读

评论区

猜您喜欢的对联及诗文:

对联分类

对联知识

热门对联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