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国对联网首页对联知识对联赏析毛泽东挽联佳作赏析

毛泽东挽联佳作赏析

2020-06-14 21:26:32严爱华荆楚联坛 0条评论

毛泽东既长于赋诗,也擅于撰联,其联作中尤以挽联居多,吊挽对象涉及同学好友、慈亲先达、政界要人、戎马将军各色人等。作者均能根据不同对象的不同身份落笔,留下了一副副足堪称道的佳作。

1915年5月,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范的同窗好友易昌陶病逝, 5月23日在易昌陶追悼会上,毛泽东写下了这样一副动情的挽联:


胡虏多反复,千里度龙山,腥秽待湔,独令我来何济世;

生死安足论,百年会有殁,奇花初茁,特因君去尚非时。


上联一反常格,无一字涉丧事却纵论国事。原来,这年1月,日本政府以武力胁迫的方式,要求中国接受丧权辱国的“二十一条”,企图承继德国在山东一切权利;5月7日,日本公然向中国发出最后通牒。帝国主义列强的狼子野心及无耻行径,激起了举国愤慨,此即“胡虏多反复,千里度龙山,腥秽待湔”的具体内涵。而同为忧国忧民的热血青年的易昌陶君,却恰逢此时不幸病夭,毛泽东心中的国耻之愤与丧友之哀相交织,相冲撞,才有了如此沉痛的笔墨。“独令我来何济世”言自己一介书生不能匡时济世的忧愤,字面似乎仍与逝者无关,但一个“独”字,已作巧妙暗示,并为下联题旨的反弹蓄足了张力。

下联回归悼亡主旨,起笔却从生死观发论,说生死本不值得计较,人活百年总有一死,但你这朵刚刚茁壮的奇花,凋谢得真不是时候啊!“君去”为何“非时”?盖因目前正当胡虏猖狂、国耻待雪、国家正需报国青年有所作为之时,故易君的病逝便显得分外可惜可痛。于此回望,方知上联对国事的议论,并非旁逸横出之笔,而全在为结句哀悼之旨张本。全联大开大合,且上下联末句用逆挽笔法,先抑后扬,以“我何济世”反衬“君去非时”,于工稳的对仗中见出跳脱陡转之势,既体现了属对之思巧,又突出了吊挽之痛深。如此笔墨,出自22岁的青年毛泽东之手,尤其令人赞叹。


1919年10月,毛泽东的母亲文七妹病逝,毛泽东含泪写下《祭母文》和两副挽联,其中一副挽联为:


疾革尚呼儿,无限关怀,万端遗恨皆须补;

长生新学佛,不能往世,一掬慈容何处寻?


上联先描绘出母亲病势危急时呼儿不见的情景,极见凄婉哀切之状。毛在三兄弟中居长,母亲对其一向疼爱有加且寄望甚殷。毛母患淋巴腺炎之初,曾被毛泽东接到省城长沙治疗,但后因其他病症并发,终而不治。其时毛泽东恰奔走在外忙于“驱张运动”,接到母亲病危的特急家信赶回韶山时,母亲却已经入棺两日,最终未能见临终最后一面。母亲生前的“无限关怀”,凝成人子心中的“万端遗恨”,这遗恨皆须补偿,又何以补偿?起结互为映衬,起句“呼儿”之状愈见凄切,结句“遗恨”便愈显痛彻。

下联仍从母亲生前行状起笔。毛母为旧式劳动妇女,一生虽无显赫事迹可陈,但她节俭勤劳,宽容恭让,乐善好施,颇受乡人敬重,这些都是常见挽联最易捕捉的用以旌表逝者的联料。但作者却舍此而专写母亲吃斋念佛,这主要是为了逗起下文,以直奔主题。“学佛”为求“长生”,而长生终不可求(毛母卒年仅52岁),如今慈母再也不能回到往世,于是,作者心底的哀恸便化作一声哭诉:“一掬慈容何处寻?”整联以“母呼儿”发端,以“儿寻母”结题,前后映照,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对伟大母亲的无比感念和无限哀思。


1939年7月,郭沫若的父亲郭朝沛先生病逝。毛泽东亲笔撰写了挽联,并与秦邦宪(博古)、吴玉章、董必武、叶剑英联名致哀:


先生为有道后身,衡门潜隐,克享遐龄,明德通玄超往古;

哲嗣乃文坛宗匠,戎幕奋飞,共驱日寇,丰功勒石励来兹。


长者辞世,挽联中多追忆他的功勋德业、学问建树、处世为人等,少不了褒饰颂扬之辞,此作上联也是如此。说郭父“为有道后身”,别以为他是什么德隆望重的鸿儒硕学,他不过就是个精明强干、经营有道的商人;说他“衡门潜隐”,他其实并未遁世隐居,而是为忙生意常年不辞奔波于途;说他“克享遐龄”倒千真万确,他享年86岁,这在那个年代应是难得的高寿了;说他“明德通玄超往古”,考其一生学问德业,无外乎精于土木工程设计,还懂些医术,乐于免费行医送药,又能使家业重振等等,多少有些过誉。总之,上联的颂扬是很自然的事,俗话不是说“死者为大”嘛。

真正的重心其实在下联。但写法上却撇开逝者,转而着墨其“哲嗣”,即其子郭沫若。郭是“文坛宗匠”,举世公认;他那时任国民政府军委会政治部第三厅厅长,故云“戎幕奋飞”;当时正值国共二次合作的抗战时期,郭又是中共的亲密战友,故有“共驱日寇”之勉励;最后期许郭在团结抗日中立下丰功伟绩,勒石铭勋以激励后来人。这就使挽联具有了强烈的时代精神,使其实用性价值得到最大发挥,同时亦不脱本题。因为,赞扬其子,便是间接褒奖养育了此子的乃父;何况,儿子如此有出息,不也是对父亲在天之灵最好的告慰么?

这种从对面着笔、以宾形主的写法,其要领是,宾与主既关系密切又比主更为声名显赫 ,方能收到出奇制胜的艺术效果。清人吴挚甫挽李瀚章联:“从师得千载一见之人,直取旌麾作衣钵;有弟为五洲百杰之选,早将家世服单于”,便深得以宾形主之奥窍。李瀚章虽贵为晚清重臣,官至两广总督,但毕竟名气不太广为人知。作者便于上联请来曾国藩,因李瀚章以拔贡朝考出曾国藩门下,故云“从师得千载一见之人”;下联拉来李鸿章,因李瀚章正是李鸿章的同胞长兄,故云“有弟为五洲百杰之选”。有如此显赫的老师和胞弟,死者怎不面上生光!毛泽东挽郭朝沛之作的下联,应与吴挚甫此作出自同一机杼。


1947年秋,著名爱国将领续范亭将军不幸病逝,毛泽东亲笔书写了如下一副挽联:


为民族解放,为阶级翻身,事业垂成,公胡遽死;

有云水襟怀,有松柏气节,典型顿失,人尽含悲。


续将军早年即参加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献身于民族民主的革命事业,后来与共产党密切合作,创建山西新军,在抗战中坚持对敌斗争,担任过晋西北多项军政要职。因此,上联前两个并行分句“为民族解放,为阶级翻身”,高度概括了续将军一生的主要作为,可谓精当不二。第三句“事业垂成”一转,逼出末句“公胡遽死”,说就在事业即将成功之时,续公你为什么竟匆忙死去呢?这一转一结,尤其结句出以诘问语气,特有力度,一种无可言说的痛惜悲悼之情,透出纸背!

下联写续范亭的精神气度。“云水襟怀”状胸怀的高远宽广,“松柏气节”喻节操的正直坚贞,这些续范亭先生都当之无愧。续先生少时就立志救国,投身反清革命;而后又组织西北护国军,响应蔡锷起兵讨袁;“九一八”事变发生后,不余遗力呼吁抗战,参加国民党“五大”时因抗日主张不被理睬,续先生竟愤然写下绝命诗,在中山陵前剖腹明志,引起举国震惊;西安事变后,他又衷心拥护中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政策;与共产党肝胆相照,密切合作。尤其是,续先生还是一位颇具文采的诗人,他与毛泽东、朱德、吴玉章、徐特立、彭德怀等中共要人都有诗交。因此,“云水襟怀”、“松柏气节”这些风雅之辞,也颇与这位儒将的气质神韵相合。如此襟怀坦荡、气节坚贞的文武兼备之才,岂不就是人中典范!如今“典型顿失”,自然引起“人尽含悲”。到此,缴足全联哀悼之题义。

此联两起均以并行语构成当句对,两对重字铿锵有声,强化了节奏感,上下各四个分句句脚,分别以“仄、平、平、仄”与“平、仄、仄、平”形成马蹄韵,读来和谐悦耳,唱叹有情。

猜您喜欢

评论区

猜您喜欢的对联及诗文:

毛泽东挽联佳联

对联分类

对联知识

热门对联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