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天天对联网首页对联知识古今联话联苑争鸣丨对联不能拗救

联苑争鸣丨对联不能拗救

2022-04-21 22:57:16姚苏丹对古联今 0条评论
拗救,是律诗格律用语,是指律诗出现了平仄不依常格的拗句时用另一种格式进行补救。其中一些律诗拗救格式被用来在五七言联违背联律时作为补救。最常被提到的是“常用的律诗特定格式”:“平平仄平仄”对“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仄”对“平平仄仄仄平平”。另一种是救孤平。

先说救孤平。按照联律,不在节奏点上的字不计平仄,所以对联不避孤平,孤平也就无须拗救。
再重点说常用的律诗特定格式。由于对联上下联在节奏点上的字平仄必须相反,违背这一根本规则的拗句都不能成立,常用的律诗特定格式也不符合联律的根本规则,所以不允许拗救。
《联律通则》传统对格里没有提到拗救,是正确的,因为拗救是一种“诗法”,不是“对法”;它只在诗词格律里用,而从未在前人的联话里出现过。《楹联丛话》《对联话》《古今联语汇选》等著作中都没有。《联律通则导读》中说“拗救对:如律诗拗句的自救和互救,在五七言对联中同样适用。”我认为是不适当的。按照《联律通则》“第四条节律对拍。”上下联句的语流一致。节奏的确定,可以按声律节奏“二字而节”,节奏点在语句用字的偶数位次,……”律句联按二字而节可以从宽不顾语意,在偶数位次平仄相对即可,但也只能宽到二字而节的节奏点上的字平仄相对,不能宽到二字而节的节奏点上的字平仄相同(失对)。在二二一二句式中,第六字不在节奏点上,不计平仄,不存在失对违律的问题,无需拗救。如“骏马灵羊庆猴岁;威麟祥凤聚龙城。”在二二二一句式中,第六字在节奏点上,不对不行。失对时不但不符合按意节上下联节奏点上的字平仄相对,连二字而节上下联节奏点上的字平仄相对也不符合了,怎么能算是联律呢!(二二一句式中,“平平仄平仄”对“仄仄仄平平”,和二二二一句式中,“仄仄平平仄平仄”对“平平仄仄仄平平”不合联律。)
《联律通则导读》这种写法的后果就是误导。比如有联友就说:“从来没有人说过‘诗律能代替联律’。但因为诗联同源,所以诗律和联律是没有抵触的,姚老师‘有抵触时’的提法是不妥的。” (实质上还是认为诗律都可以做联律)并说:“诗钟完全按诗律要求,理应包括诗律中的特例,尤其是‘特定的一种平仄格式’。所以此诗钟的出句(指“社结东篱菊为友”句)是允许的,不可用‘第六字必须平仄相对’来限制。”还找出一些名联来否定我的看法,具体有:

万树梅花一潭水;
四时烟雨半山云。

岱色苍茫众山小;
天容惨淡大星沉。

夜雨闲吟左司句;
时晴快仿右军书。

我认为,这些都是根据不以律害意原则的破格佳作,不能作为制订联律的依据。下面就具体分析一下。

万树梅花一潭水;
四时烟雨半山云。

这是云南昆明黑龙潭景区的一副对联。“潭”字失对。有关水的名词,仄声字本就不多,而“潭”还是本联所题景点的名称,“潭”字难以用仄声字替代。

岱色苍茫众山小;
天容惨淡大星沉。

这是纪昀挽刘统勋的一副被人称道的名联。但“山”字失对。最便于代替的仄声字词是“岳”。但“岱”本身就是一个“岳”,再加之“一览众山小”的名句效应,“山”无法改“岳”。(也不能改“岭”“岗”“阜”之类。)

夜雨闲吟左司句;
时晴快仿右军书。

这是王杰题沈阳故宫保极宫联,也是名联。“司”字失对。下联用王羲之(右军)和他的《快雪时晴帖》的典故,无可移易。上联用韦应物和他的《滁州西涧》的典故。此处不宜直呼其名(应物),而韦应物的其他三个别称“韦江州”“韦左司”“韦苏州”,都是平声落脚,与“右军”相对,只有选同是职务做名称、又是方位词工对的“左司”。
此外,我还找到几副这类不合律的七言联。如于右任赠蒋经国的一副名联:

计利当计天下利;
求名应求万世名。

“下”字失对。笔者认为“天下利”对“万世名”意思是对得很好的。虽然从格律方面看,数字“万”没有和数字成对,但以空间之广对时间之长,可以算得工整。“下”“世”失对,应算是破格。因为“天下”,在这里含有“最大”“最重要”的意思,用一般认为是同义词的合律的“寰球”“人间”来代替,就表达不出来。

又如:李彦章题柳堤:

种树先思十年计;
放船留比六堤遊。

“年”字失对。因“十年树木”是成语,不宜用“十载”而破格。

某君南京莫愁湖联:

烟雨湖山六朝梦;
英雄儿女一枰棋。

“朝”字失对。因南京久有“六朝古都”之称,不宜用“六代”替换“六朝”而破格。
这些联都是因应用典故和专有名词等原因所限,为不以律害意而不得不破格的,不能作为制订联律的依据。
在非律句联中,情况也是如此。首先,看几副林则徐的破格联: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大勇若怯,大智若愚。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先说林则徐的破格联,是因为林公是一位公认的联家,又是很重视平仄格律的。在李文郑先生编辑的《林则徐楹联辑注》中,林公手书的这两副联就在扉页上。全书共收林公对联一百七十四副,其中全合平仄的共一百六十二副。在不合平仄的十二副中,有两副是集句联。其余十副违律处则都是出于固定词语不可改以及服从不以律害意的原则。而他的《祝杨文荪公六十寿》:

文采动公卿,经史绪余襄吏事;
神仙偕眷属,越吴来往驻年华。

为了平仄对仗而把正常使用的“吴越”一词倒用以求与“经史”平仄相对就是明证。而这两副联为什么会违律呢?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大勇若怯,大智若愚。

多处失对,是因为是集句联,全文引用经典名句,无法更改,只好破格。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本联在“立”字处违律。我认为很可能是林公认为就这个“立”字最好,宁愿破格也不以律害意。这副联就是要用比拟的手法赋予“海”“山”以人的优秀品格,借以表达个人的抱负和追求,因而用了这个拟人的动词“立”,换“高”“雄”之类形容词都起不到这种作用。

再看一些其他古人的破格联作:

李篁仙挽堂兄李辛林:

送江水兮东流,一片芳洲,无恨因依杜蘅草;
浮洞庭而南下,万间广厦,此中多少栋梁材。

“蘅”字失对。这也是由于特定的原因,不能因律害意造成的。杜蘅,又名杜若,文学作品中常用以比喻君子、贤人。早于李篁仙二百多年的周亮工《有介弱弟中殇赋此慰之》诗,“努力承先绪,芳洲失杜蘅”,极可能就是本联依据。所以没有用“杜若”来代替。

还有格言联:

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心似平原走马,易放难收。

“进”字失对。因为“不进则退”是成语,破格是允许的。把它改为“不前则退”,为合律而损表意,是没有必要的。
在这个方面,我还有一个倒找得来的例证。

杨慎题昆明西山华亭寺联:

一水抱城西,烟霭有无,拄杖僧归苍茫外;
群峰朝阁下,雨晴浓淡,倚栏人在画图中。

我承认它是好联,但又对它的破格有所不甘:这个违律的“茫”,是不可替换的吗?和尚一定要是从云雾迷茫的天上回来吗,换成从地上的草野莽荒中回来不行吗?用仄声的“莽”不是更准确吗?但查了《楹联丛话》《中国对联大典》(谷向阳)《中国名联辞典》(荣斌)《中国名胜名联鉴赏大成》(田作文)《天下名联》(余德泉)等几本辞书都是“茫”。但在重校《对联话》时终于查到了用的是“莾”字。后来更查到了网上有考证文章,刘锋《明代状元杨慎对联考辨》、张庶文《闲话杨慎在云南的三副楹联》,证实了杨慎原作就是“莾”字。从这件事可以看出,真正的名家不到万不得已,是不会轻易破格的。

在这里,谈谈我对破格的认识。
破格:打破既定规格的约束。(《现代汉语词典》)
不能说不符合自己观点的就是破格,反之就是合律。关键在于这个格(规则)立得对不对。对联的“格”,就是“上下联对应节奏点上的字平仄相对”,这个格是不可动摇的。
破格是有原因的,并非不重视平仄律。破格是在熟悉联律的情况下,为了准确表达主题,不得不突破格律。是一种带有褒义的违背格律的行为。
破格必须是不得已的,必须是表意优于合律的(不以律害意)。不懂联律而违背联律的做法不能叫作破格。被认可得到流传的破格佳作,我认为都是如此。在熟悉格律的情况下,能做到“不以律害意”是一种高境界,不懂联律而违背联律的做法不能叫作破格,而只是失误。
总之,破格是一种手法,不是失误,但也不是合律。破格应该被允许,破格佳联常常因为不合格律而又被赞赏而得到格外的关注,但不应该因此而认为它是符合格律的。我们不能用个别的破格佳联来否定联律。破格,就是突破了格律,当然不能作为制定格律的的根据。 

猜您喜欢

评论区

猜您喜欢的对联及诗文:

拗救

对联分类

对联知识

热门对联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