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天天对联网首页对联知识古今联话李洪起‖简析数字在诗词联中的妙用

李洪起‖简析数字在诗词联中的妙用

2022-03-24 22:55:12李洪起联斋 0条评论

提到数字,印象中都是简单、枯燥、直白。诚然,数字本属于理性的文字。一是一,二是二,即使用于文学创作,它本来所能表现的也是客观事物的真实情况,难于唤起人们对自然景物的审美感受和情感思辩,归因数字终究不很艺术,但细揣摩这种观点未必确凿可据。

 

 一一数字入诗经典之句不胜枚举

数字入诗是我国古诗词一大特色。可以追溯到先秦的经典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至两汉和南北朝时期已基本成型。唐代诗人偏好数字,更是到了成诗必有数字的程度。

在古诗词联中数字一般多以数字+量、名、动、形容词,或叠加或混搭以形成对称的形式存在。虽然只有寥寥的几个数字,却能变化无穷,开合有度,增强语言张力。仅以唐诗为例足见数字在诗人笔下所产生的审美情趣是多么神奇。如:

1.一旦雄图尽,千秋遗令开。(唐·沈佺期《铜雀台》)

2.六时行径空秋草,几日浮生哭故人。(唐·刘长卿《题灵祐和尚故居》)

3.一身去国六千里,万死投荒十二年。(唐·柳宗元《别舍弟宗一》)

4.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唐·韩愈《左过至蓝关示侄》)同柳宗元一样,抒发迁客的失意之情,异曲同工,惊心动魄。

5.秋风万里芙蓉国,暮雨千家薜荔村。(唐·谭用之《秋宿湘江遇雨》)

虽然这些诗句中简单的数字就它本身来说,既无形象,也不能抒情言志,但经诗人妙笔点化,或搭配、或对比、或连续使用、或画龙点晴,却总能创造出各种美妙的艺术境界,表达出无穷的妙趣。

 

一一数词在诗词联中的妙用

1、确数造景雕镂物象

数词本属视觉造景语言中的造型语言。加之数词的理性化特点,所以用确指的数词清晰个象,是数词最基本的功用。如:白居易的《暮江吟》“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诗人利用确指的数词,使诗中的境界更为鲜明。残月在上,且环境中受诸多带有色彩景物的影响。残阳照水,不可能整个江呈现一种颜色,所以这“半江瑟瑟半江红”即符合确数造景的自然事实,同时也在色彩的辅衬下,使得残照下的江水具有了强烈的立体感。

2、数字渲染深化主题

清道光时,官员腐败,皆嗜鸦片,衙门尽设烟馆,一片乌烟瘴气。有奇人套改北宋·邵雍《蒙学诗》嘲讽鸦片馆写道:“一进二三堂,床铺四五张。烟灯六七盏,八九十枝枪。”整首诗才二十个字,数词就占了一半,而且排序入文,从一到十是最基础的十个数字。全用在诗中也是在暗讽衙门的人,有一个算一个,都吸食鸦片。进而在结句用六七盏灯,八九十支烟枪在用。通过数字的渲染,将衙门内乌烟瘴气的胡乱景象渲染得淋漓尽致,入木三分。

3、通过对比配衬主旨

因数字本身表示的就是事物的数量,自然有大小、多少、高低、远近等区别,在句中自然形成了语意上的夹逢。诗人常采用衬笔的方式,借助数字的对比,来鲜活语句,烘托语境,衬出主题。

如:白居易【卖炭翁】“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这是白居易【新乐府】组诗中非常精彩的一首作品。诗人先在起笔处即用了“一”和”千”的对比。通过句中及上下句间数字反复对比,“一车炭,千余斤”和“半匹红纱一丈绫”,反衬出“宫市”掠夺的残酷。而就全诗来说,前面表现希望之火的炽烈,正是为了反衬后面希望化为泡影的可悲可痛。借助数字的对比有力地抨击和鞭挞当时的朝政。

4、铺排推演条理叙事

因数字可成系列或序列,由高到低,由小到大,由上到下,由近及远,自然有顺序地铺排景事,形成条理式叙事。如:李商隐《无题》“八岁偷照镜,长眉已能画。十岁去踏青,芙蓉作裙衩。十二学弹筝,银甲不曾卸。十四藏六亲,悬知犹未嫁。”此诗即是以排序的方式,以两岁为差距,写出少女的成长轨迹以及随着年龄的增长,心境与心态的变化。自然,清晰,形象,具体、活灵活现地将少女的成长轨迹呈现在读者的眼前。

5、融入意象提升意境

 “巫峡猿涕数行泪,衡阳归雁几封书。”(唐·高适《送李少府贬峡中王少府贬长沙》)这是诗人送别两位挚友远谪他乡时所作。“数行泪”和“几封书”两种意象无须多言,就可以真切表露出作者对朋友的深切同情与离别之悲,意随象生,情在景中,极具匠心。

6、以泛指的数字造势

唐·李峤《风》“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写风句中却无风,无风又句句不离风。“三秋叶”“千尺浪”“万竿斜”均是不确指的概数。且是可以造势的大数字。读来自然能够感觉到风的力量。过江可以拘起千尺浪涛,过竹可以让万竿倾服,何等气势啊!除了泛指的大数字,又有什么样的文辞才能带来如此的震撼的艺术效果呢?

 

一一融渥审美情趣作品立生光泽

站在数学的理性角度,数字因只是对客观事物的描摹、叙述,自然枯燥呆板、乏味。而一旦融入文学作品,即变成能够精准表达作者情感、思辩的特殊文字。不仅依然保留其客观理性的特点,同时也能借助对比、夸张、铺排等一些修辞手法烘景状物,翻出丰富于数字以外的象征意义。这种理性的审美使作品顿生光泽。试举几例:

例1“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河山。”(五代·李煜 《破阵子·四十年来家国》)这里的“四十年”“三千里”涵盖的生死离别的情形,怎能不使这位国君“垂泪对宫娥”。

例2“八十日带发效忠,表太祖十七朝人物;十万人同心死义,留大明三百里江山。”(明·阎应元《绝命诗》)这里用的是“三百”里,三百则极言其少。江山者,竟只以百里计之。拼十万人死,只为三百里。作为明·阴城典史官无品级的阎应元确是实实在在的悲愤。大明江山,何至万里?小城孤兵,奋力一击,只为此三百里。此中有绝望,有不甘,知不可为而为之。这种情感从数字中充分表达出来。

例3“故国三千里,深宫二十年。一声何滿子,双泪落君前。”(唐·张祜《宫词》)句句都用了数目字。宫人的境遇完全融入其中,让人泪下。这个二十年,若换作十年,三十年,四十年皆不可,唯二十年最恰,何故?十年人犹未老,三十年四十年后已经心灰,三十年后在四十多岁,想来恩情中绝,四十年后,五十多岁,便应该是‘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了。体现了创作上数字合于诗情表述的逻辑。所以诗词中下字,极重细微处,特别于数词往往一字之易,便大相径庭了。有些经典诗句之所以经典,就在于数字巧对,不落蹊径。

例4“漳浦老身三度病,咸阳草树八回秋。”(唐·白居易《梦徽之》)诗中写梦故人元稹一别九年,明知此生不能再见,却又一遍遍回忆着逝去的时光,每每回忆一次都是一遍强于一遍的无奈忧伤,体现一种相濡以沫的真情。

    例5“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宋·陆游《夜泊水村》)言之凿凿地表述:我虽有万死不辞的报国之志,却已是双鬓斑白不能再转青。写出作者虽怀报国壮志而白发催人,不能实现夙愿的感伤与无奈。这些诗作中的名句惊艳千古,人人皆知。有的悲愤凄凉之作则令人痛彻心扉,不忍卒读。

      概简之,运用数字表情达意,别有韵致,意味深长。可以开拓出新奇而深远的意境,表达玄之又玄的情感;也可以通过学习运用很客观的数字,提高艺术效果,并从中领悟诗之作法。

猜您喜欢

评论区

猜您喜欢的对联及诗文:

数字诗词联

对联分类

对联知识

热门对联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