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天天对联网首页对联知识古今联话今朝联花分外红——古今女性楹联文化漫谈

今朝联花分外红——古今女性楹联文化漫谈

2022-03-08 23:26:10王家安对古联今 0条评论

我国文学史上,常有咏絮之才的奇女子,但在“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大环境下,女性的才情长期在男权文化下受到压抑,能有机会接受教育并一展风华的才女少之又少,诗歌如此,楹联更不用说。即便为编纂《楹联丛话》而“博访遐搜”“邮筒遍于四方”的清代名师梁章钜,其系列联话中,女性楹联也是寥寥数笔。梁章钜颇有爱才之心,他曾搜录家乡知名的才女诗作,辑录《闽川闺秀诗话》一书,为这些才女青史留名,友人梁蓉函在序言中就说“闺媛一门,并未有涉笔者”,可见当时女性作品不受关注仍十分普遍。


然而,到了21世纪,女性楹联创作空前繁荣。这得益于改革开放以来传统文化复兴热潮,得益于日趋完善的基础教育,更得益于沟通无限的互联网络,使得当代女性普遍学历越来越高,学习传统楹联越来越便捷,交流范围也越来越广博,创作数量前所未有,创作水平较历史整体较好,有的甚至可以和古代名家比肩。


明清时诞生了不少知名的闺秀作家,她们的作品雅称为“闺阁体”,但楹联却很少涉足。零星所见明代及以前的记录多不可信。《中华对联大典》记载,明代有秦淮才女马湘兰,曾有唐诗集句一联:


但将竹叶消春恨;

应共桃花说旧心。


是已知较早的女性联作。而冯梦龙《三言》中,有所谓“秦少游对苏小妹”的几副巧对,其中如:


闭门推出窗前月;

投石冲开水底天。


等故事更是广为流传,但遗憾的是,这些均系后人杜撰。

清乾嘉以后,闺阁联语渐多,当时还有人辑有《妆阁联帖》,但未见传本。《红楼梦》中,诸才女写了不少佳联,虽是雪芹公“代笔”,然而从侧面也反映出当时女子参与写联的习惯。《楹联新话》记载,道咸时,有才女陈妙云曾以隶书题写一联,赠颐道居士陈云伯:


家住癸辛街畔;

诗名丁卯桥边。


切人切典,可称工雅。另据梁章钜援引前人记述,西湖岳飞墓前那副佳构:


青山有幸埋忠骨;

白铁无辜铸佞臣。


乃“松江徐氏女”所撰,此联工稳大气,为传世名作,当是历代女性所作“第一名联”了,但尽管如此,这样的大手笔也未能给作者留下全名,旧时女性的创作环境可见一斑。

快到清晚期,才有了三位可圈可点的女联家。一是桂林才女张玉贞,字丽卿,所著《静宜轩诗稿》录有联语,她一副集《华严经》和《心经》的对联:


一花一世界;

三藐三菩提。


前人曾称赞其“极见工雅,可作寺门对联”。更有好事者,从她诗稿中摘录若干联语题写书房,“诸联均极流丽”。如:


庭下一花留过客;

梁间双燕看围棋。


补壁只将山作画;

闭门惟与竹为邻。


占得清闲来戏叶;

搁开愁病去看花。


月到湘帘花弄影;

家居漓水梦还乡。


林下风清春睡美;

花前雾重晓妆迟。


一缕茶烟沾鬓湿;

半帘梅雨速诗成。


等等,“诚一时佳偶”。

另外两位晚清女联家,便是“鉴湖女侠”秋瑾和她的闺蜜挚友吴芝瑛。先说“小万柳堂”吴芝瑛,亦是女中豪杰。她不仅擅制联语,还擅长书丹。其所撰佳联尤多,近代几部知名联话均有收录,仅《南亭联话》中,就有她集句数十副,她还在家中纷纷书挂,并一一配有跋语,可见好联之心。《对联话》载有吴芝瑛题孤山巢居阁一联:


斯人亦云逝;

寒梅徒自荣。


当然她最有名的作品,是哀挽秋瑾的


一身不自保;

千载有雄名。


以及后来纪念秋瑾和革命志士的


今日何年,共诸君几许头颅,来此一堂痛饮;

万方多难,与四海同胞手足,竞雄廿纪新元。


观此联,识此人,正应了秋瑾一句名诗“漫云女子不英雄”!秋瑾女侠虽生命短暂,但霞光万丈,彪炳史册。其联语也多见英雄气概,如题动石夫人庙联:


巍巍肝胆女儿,有志复仇能动石;

衮衮须眉男子,无人倡义敢排金。

张伯驹先生评曰“语特愤激”。


图片


因古时女子没有公平的社会教育环境,故而绝大多数才女的养成,都少不了家庭影响。古人就记载,同样作为楹联大家的阮元,其夫人孔氏在儿子迎娶某位状元之女时,自题家门一联:


至圣外孙宫保荫;

状元门婿尚书郎。


十分切合两家身份。杭州徐珂亦是名士,据说其女徐新华自幼随父学习,也写得一手好诗联,《古今联语汇选》就记有徐新华题杭州松梦寮联:


天外风来,恐成龙飞去;

山中月冷,惟有鹤先知。


文字十分灵动。当然,这里还有个很有名的对联故事,那就是大学者俞曲园,和夫人、女儿就西湖冷泉亭作出的


泉自冷时冷起;

峰从飞处飞来。


的雅事。1934年,寓居杭州的“陇右才子”黄文中为中山公园“西湖天下景”写下了


水水山山处处明明秀秀;

晴晴雨雨时时好好奇奇。


的佳作,前来杭州游玩的宗妹黄祝仙也受其兄影响,并为中山公园题写一集句联:


林园无俗情,是处登临有风月;

春秋多佳日,长嫌钟鼓聒湖山。


还请松阳范琴轩女士书丹刻挂,也可为一时佳话。

步入民国,风气渐开,像黄祝仙这样的“自由女性”有了更多自主权,让这些巾帼之才在联语上也有了更多“用武之地”。江苏无锡的张玉如女士,在与陆鼎嵩大婚之时,自己撰写了一副婚联


鼎重联双玉;

嵩高颂九如。


不仅巧嵌二人姓名,还巧手将联语刺绣出来挂在洞房,真可谓十足的“巧妇”。西湖才女冯小青墓,有吉林长白山满族女诗人纳拉所撰一联


贞心洵若孤山静;

佳话今同处士传。


是难得一见的少数民族女联家。民国时盛行女校,在宜兴第一女校,有武进潘奇女士题礼堂对联:


能读书便佳,且勿论平权参政;

其成功则一,愿毋忘困知勉行。


可知当年女子见解。民国胡君复《古今联语汇选》还为我们“雪藏”了一位女联家,名曰庄蘩。其人能书法,郑孝胥曾为之作《题庄蘩女士楷隶陶行诗序》,传世见其联语不少,如挽孟纯荪母张太夫人联


辜负婆心,春梦浮云成大劫;

留贻善果,读书种子萃清门。


再如集句联


闻说江山好;

高吟宝剑篇。


蛮触不如意;

鲲鹏亦寓言。


不尽微茫感;

而为逍遥游。

等。


民国时,挽联风行,才女们也毫不示弱。姚江张竞广之妻杨轶群,幼承庭训,长于诗文,后因病将逝,有自挽一联:


十年为妇妇无成,恨事翁不逮、事姑不终,辜负有情郎,痛深鳏泪;

一语告君君须记,叹梦熊未卜、梦蛇未协,毋恋薄命女,缓续鸾胶。


深情凄恻不能自已。抗战时有两个连襟同赴前线,可惜一人战死,一人下落不明,其姊妹悲痛之中,在家中灵堂挂出一副挽联:


金陵告急太原危,大局如斯,一战竟伤身殉国;

公瑾未归孙策死,同仇消恨,两乔何悔婿封侯。


用三国二乔典故,委婉中吐露哀情。传世女性挽联还有不少,至于小凤仙挽蔡锷、陆小曼挽徐志摩等,皆联因人重,不过一时闲谈。而清至民国,还有不少流行的赠妓联,被称之“香奁体”,则是对女性的戏谑和亵渎,这里不提也罢。


图片


近代女名流中,宋庆龄、史良、许广平、蔡畅等,因应酬关系,都有几副署名的挽联,是否代笔,暂不得知。邓颖超同志偶亦为之,有几副挽联、寿联存世。女革命家中,向警予偶写联语,如她生前有一述志联:


走出闺来,放开小脚迈大步;

跨过洋去,敢从低层攀高峰。


那走出闺房,放开“小脚”的巾帼英雄,大步开阖,胸襟纵横,虽丈夫亦不能及。知名女作家中,有一批受新文学思潮影响,楹联这种“旧文学”几乎不写。林徽因、陆小曼、吕碧城、张允和偶写联墨,另知冯友兰先生的女公子宗璞,及他姑母、近代作家冯沅君也偶作对联。而最痴心于此的,当是冰心先生。冰心老人写了不少联语,如集句


烈士暮年宜学道;

才人老去例逃禅。


等,他出生闽南名门,从小祖父谢銮恩就为她讲解家中对联,她还写过两篇散文《我家的对联》和《再谈我家的对联》专提此事,祖父所撰名联


知足知不足;

有为有弗为。


更是她毕生箴铭,老年时的冰心每每想起这些句子,总是感慨“文好,字也好,看了是个享受。”

由近代步入当代的才女中,杨绛先生罕有的一副写给钱钟书先生的对联很有名。她所题


中书君即管城子;

大学者兼小说家。


紧扣钱老作品,并戏称钱先生为“‘管’‘城’作者”,既合其人,也合其趣。以诗词名世的叶嘉莹先生也喜爱对联,她曾说小时常见伯父写对联,至今对伯父每年教她“新春试笔”写春联的景况记忆犹深。旅居海外时,叶先生还曾在一次梦中写过对联:


室迩人遐,杨柳多情偏怨别;

雨余春暮,海棠憔悴不成娇。


颇有其典雅词风。

 

图片


图片

 

改革开放后,百废俱兴,春意盎然。在1982年的春节团拜会上,胡耀邦同志在致辞时即兴说了一副对联:


座上清茶依旧;

国家景象常新。


一杯清茶,可见务实作风,景象常新,这是改革之况。就在一年后的春节,这股新风也扑向两行楹联。

那年春节,中央电视台等联合发起的“迎春征联”活动,引起海内外无数华人关注,成为当年十分轰动的文化事件。在十八万多件来稿中,人们注意到有不少佳句出自各地平凡岗位上的女性。在十余年沉寂之后,这次征联将人们对传统文化久违的热爱瞬间点燃。我国女性也由此开始较大规模地参与到当代楹联文化事业之中。从1980年代到2000年前后,不时在一些征联活动中看到女性获奖。1995年,广西联家黄太茂先生还编有《中华巾帼楹联选》,为当代女联家及时“留影”。这时期,如湖南熊尚鸿、湖北于梦珍、浙江王月曦、广东何瑞澄、四川张婉萍、北京路翔等,皆是其中佼佼者。熊尚鸿1929年生,是当代著名女联家。她自幼就承袭家学,十二岁时即有诗联小集《可与言诗草》,老年所著《老树新花对联集》等更是享誉联坛。

然而当代女性楹联创作,真正开始产生规模效应,却已到二十一世纪。得益于改革开放以来传统文化复兴热潮,得益于日趋完善的基础教育,更得益于沟通无限的互联网络,使得当代女性普遍学历越来越高,学习传统楹联越来越便捷,交流范围也越来越广博,创作数量前所未有,创作水平较历史整体较好,有的甚至足以和古代名家比肩。当代女联家茁壮成长,还有两个重要原因,即各级楹联团体的发展壮大和网络楹联、征联活动的普及。1984年11月,中国楹联学会成立初期,尚无一位女代表,到二代会时亦无女性理事,而到最近的2019年召开的八代会上,常务理事中女性11名,理事中女性已有27名。中联会曾在成立十周年和三十周年时表彰过两次十老、十杰、十秀人物,第一次30人中无一女性,而二十年后的第二次评选,就有张小华、卜用可、贾雪梅三位巾帼联家。至于各省市县数以百计的楹联团体,女性更是足称“半边天”。


图片



在当代楹联创作的“第一梯队”中,各地巾帼更是纷纷不让须眉。北京的生吉俐、李晓娴,上海的陈菁楠,河北的王淑鸿、林看云、王桂珍、王凤茹、郑翠娟、陈奎娟,安徽的章勤玲、鲁传霞,浙江的应绿霞、崔颖,江苏的卜用可、魏艳鸣、汤洁、关永梅、承洁,江西的胡小敏、库佳,湖北的田丽君、王细平、崔鲲、王泉珍、邢秀芳,湖南的伏滚、卢珊,广东的赵秀敏、谢丹、刘妙仙、宋贻珍,福建的施春莺、谢雅婷,四川的贾雪梅、任鸿,广西的邱钰云,深圳的刘红艳,新疆的张建芳以及内蒙古的杨雪梅、赵桂云等,均是在联坛芳名远播,多有“获奖专业户”之称。至于因《对联》杂志而滋润的楹联厚土山西大地上,也涌现出孔春枝、赵瑞琴、张丹薇、曹玉亲、王斐斐、胡宝珍、王惠卿、吉荟芸等一批优秀女联家。而辽宁,更是以杨晓雁、徐荣前、马啸、赵滨、刘薇、妫海霞、徐丽红、郎晓梅,以及曾任《对联》杂志下半月刊编辑部负责人的王旭秋,堪称诞生当今多位知名女联家的典型省份。而同样在黑土地,邻省的黑龙江还有两位特殊的女联家,一是全国为数不多的少数民族女联家、满族女联家韩文莲,以及原本在单位做着一名普通保洁,却因痴迷楹联而改变际遇的肇源女联家李群懿。在这高手如云的女联家中,有的成绩斐然,像辽宁杨晓雁曾是中联会《百家联稿》入选的两位女性之一,深圳赵秀敏被评为广东省首批“楹联名家”,四川任鸿曾获“全国巅峰对决楹联高手大赛”总冠军,江苏“军旅联家”魏艳鸣获得“2020年度中国对联创作奖”金奖,浙江应绿霞更是诗联辞赋俱佳,获奖频频。而入选全国“联坛十秀”的卜用可、贾雪梅,更是双花并秀,名闻天下。有人曾统计近五年来全国各类征联赛事的获奖“龙虎榜”,卜用可这位扬州才女独领风华,跃居榜首,三字芳名镌刻全国数十省市;而贾雪梅曾将其联稿由浙中名家曹云霖点评后,集为《鸿雪集点评》,相得益彰,才情不可胜收,至于其参与央视“人机大战”,更是在全国观众前一展蜀中才女风采。


图片



21世纪也是网络的时代。在各类征联一边如火如荼地开展当中,另一边,在互联网上,各种马甲临屏灌水,也是不亦乐乎。一批优秀女联家,包括前面提到的多位创作高手,都通过网络走向全国。并且她们通过丰富的网络资源,追溯古贤,师承多家,联艺精进,水平每每令人钦羡,一些网络赛事所呈现出的佳作,更是当代楹联创作水平的一个重要体现。这其中,有一批80、90乃至00后女联友十分耀眼,如屡获大奖的85后湖南“琴瑟静好”李晓娴,90后广西“段姑娘”邱钰云、福建“白水”黄丽婷、内蒙“淙淙”雷舒迪及湖南姚举旗等。笔者与几位志同道合者,曾创办中国青年诗词楹联网络平台。近年来,一批在校女学生也激发起对楹联的浓厚兴趣,陆续崭露头角,如89年出生的厦大文学博士王怀昭,90后湖南刘梦怡、福建刘棋双、江苏黄可欣等都不乏才情,00后福建姑娘许诗涵、陕西姑娘李苗皆文笔清丽,在校时便频获佳绩,甘肃籍在厦门大学就读的20岁学生雍容,已获得“甘棠奖”十佳新秀,至于18岁的泉州中学生黄新雅,更是英气袭人,后生可畏。这里面,不得不提的还有香港80后国文教师霍婉雯,时常见她用繁体字发出的两行作品,反而让联界中人倍感亲切。不仅钟情联语,这位青年教师还希冀将更多楹联文化引入课堂,她希望“香港学生能多接触优秀的传统文化”。

楹联文化很少引起传统文学史及研究者的关注,香港楹联文化的土壤需要培养,全国何尝不是。近四十年来,几代楹联人筚路蓝缕,潜心于楹联研究当中,希冀搭建起一个能够被广泛认可的楹联学科体系。这当中,许多女联家身先士卒,甘坐“冷板凳”,取得了不菲成绩。其中佼佼者,当是全国“联坛十秀”之一,全国首个楹联研究方向的女博士江西张小华女士。小华女士曾师承龚联寿、文师华、钟振振等名家,十余年来,从博士论文《中国楹联史》开端,相继在联史、联话、联家等领域,发表《清代楹联作者时空分布及其文学史意义》《论联话的演进》《论楹联的界定及催生因素》等二三十篇有分量的论文,主持“近现代楹联文献专题整理与研究”等国家及省级重点课题7项,所著《全民国联话第一辑》《吉光片羽:中国楹联故事谈》以及辅助龚联寿先生即将付梓的《楹联纪事》等,均建基于文献,而惠及以学人。小华女士的师妹、湖南人周于飞博士,亦专注楹联研究,曾与其师姐张小华合著《现代话体文学批评文献丛刊·联话卷》,其早在2008年出版的《解读南岳楹联》,就曾获得联界好评,参与的重点科研项目“张大千诗词联研究”“诗词楹联与校园文化的融合传承探究”等皆有不少成果问世,参与楹联教学项目还曾获得所在玉林师范学院的教学成果二等奖。在楹联创作高手云集的湖湘大地,长沙学院的王璇女士则专心楹联学术,她结合教学特点所申报的“楹联文化在现代景观中的意象营造”“楹联文化在地域景观中的传播与认同”“旅游文创产品中的楹联之美”等多项省厅级课题均受到好评,其课堂美育案例《楹联的校园传播、传承与创新》还曾获得全省大学生艺术展演二等奖。此外,在楹联研究方面,提起女联家,还不得不提“南北二侯”。一是河南郑州人,担任广西钦州学院教授的侯艳博士,她不仅擅长创作,曾获得不少奖项,而且《楹联与楹联文化》专著,《高校楹联文化教育初探》《社会征联对当代楹联文化普及的影响研究》等成果也颇见功力;另一位是位于辽宁鞍山师范学院的硕士生导师侯文慧,她著有《千山楹联解读》《鞍山楹联选》等,在研究之余,还创建楹联研究所,担任非遗专家评委,为楹联文化传播积极创造条件。

说到楹联文化传播,自古最优载体当然是楹联书法。较早可见的巾帼联墨,传世有署名柳是(即明末名媛柳如是)题望海楼的楷书墨迹,字迹深得“初唐四家”褚遂良的法度,联语是


日毂行天沦左界;

地机激水卷东溟。


图片



这其实是从元代柳贯的诗中摘录而来。近代以来,擅写联墨者,常见的有陆小曼、胡絜青、于立群、庄闲、游寿、萧娴、陈佩秋、周慧珺等。1924年出生的武汉女书家翁月卿,还擅长撰联,曾任湖北省楹联学会顾问。担任过中国楹联学会顾问的当代巾帼书法大家,则有甘肃张改琴和北京林岫。尤其林岫先生不仅是联墨大家,更是当代楹联名家。她曾著有《紫竹斋联语选萃》,其知名的《紫竹斋艺话》亦有多篇涉及对联文化知识。她曾说,自己幼年识字,便从《声律启蒙》起步,并跟随老师练习属对,“我学会了属对和辨别常用字的四声”,使她终生热衷于楹联。近年来,活跃在联坛的女书家主要有沈一丹、方放、张筱曼三位。沈女士还是已故中国楹联学会孟繁锦会长的儿媳,也是一段联坛佳话。筱曼女士现任中央电视台网络传播中心书画频道总监,许多中国楹联学会与央视网及有关媒体的合作,均少不了她的贡献。

楹联传承,重在教育,而楹联女教师,毫无疑问是其中骨干。2020年,中国楹联学会曾发布“全国楹联教育精英榜”,上榜30人中,女联家就有10人,如江苏周黎霞、深圳刘红艳、吉林宋彩霞、山西吴海霞、甘肃贺永粹、山东李桂英、云南郑兰芬等,均在当地联教中很有建树,这其中代表,当属“东霞、西薇、北彩、南红”。说起“东霞”江苏太仓高新区第三小学的语文教师周黎霞,可谓人尽皆知。她从事楹联教学十四年,多次获得全国优秀楹联教师、苏州市青年教师“双十佳”等。才貌双全又擅吟诵的周老师还曾于2011年被央视邀请参加《兔年话春联》特别节目,2020年央视大型纪录片《楹联里的中国》,其第三集《对中童趣》讲到联教,也是以周老师和她的学生为主线。“西薇”则是山西省骨干教师、运城名师张丹薇。张老师也兼擅诗联,位列“河东联坛十杰”之一。她曾多次参加全国全省讲课比赛并屡获大奖,是山西省首届楹联电视大赛冠军,并因楹联教学方面的突出成就,获得山西省“五一劳动奖章”。“北彩”是白城师范学院教授宋彩霞,她创办楹联文化研究中心,开设楹联在线开放课程,出版高校楹联教材《楹联文化概论》,建设高校楹联文化长廊,带领团队在全国高校楹联教育中开创许多先河,她主讲的楹联课程还入选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所在学校也被评为“吉林省最佳楹联教育基地”“全国联教工作先进单位”。“南红”则是位于广东深圳的中学一级教师刘红艳,作为全国闻名的创作高手,刘老师并未停留于“独乐乐”,而在所供职的南山区珠光小学开设楹联课程,教育部门还专门为她设有“楹联名师工作室”,政府并对其教学科研项目予以较为丰厚的资助,其主持的《身边的楹联文化》也被评为“深圳市好课程”。

从创作到网络,从联墨到教育,当代楹联文化事业的发展壮大,其背后一个重要“推手”就是覆盖全国及省市县乡五级的各级楹联团体。近四十年来,数百个楹联团体以弘扬优秀传统楹联文化为己任,践行使命,奋力开拓,推动当代楹联文化事业蓬勃发展。这其中,一些女性在各类团体担任职务,也充分展示出自己优秀的组织协调能力,更看得出她们勇于肩负起的一份传承责任。老一辈优秀楹联活动家,如中联会第一位女性常务理事北京成立先生,上海楹联学会曾任负责人之一的佟今女士。当下各楹联团体中的“女旗手”不在少数,如江苏省楹联研究会副会长魏艳鸣、汤洁,云南省楹联学会副会长李嫦莉,“津门十大联家”的王文荣,已故山西省楹联艺术家协会秘书长崔仰霞等,还有担任四川省楹联学会常务副会长的李睿,更有作为地方联坛“领头雁”的重庆楹联学会会长何登荣、湖北省楹联学会会长易凡,以及担任中国楹联学会顾问委员会副主任的天津李润兰等,均为两行事业倾注了大量心血,也赢得广泛认可。


图片



而《对联》杂志社长兼总编傅海青女士,自接过社长“接力棒”后,更是在这本杂志三十多年的积淀上赓续奋斗,面对互联网对传统媒体的强力冲击,带领编辑部一行人提质量、优发行、创平台、强队伍,与日俱新,毫不懈怠。此外,网名“潇湘妃子”的云南大理大学教授陈丽荣,也是在重要时刻接过大任,锐意进取,在网络联坛兴起之时,她执掌联都论坛,从版面更新到每日临屏,从活动策划到线下联谊,几乎事无巨细,让这“副业”占用的时间和经历超过主业,也让联都一度成为全国影响力最大的楹联专业网站。

毫无疑问,当代诸多女联家,或创作、或网络、或联墨、或联教、或事业,莫不以卓越的才情和魅力,与文字相交契,与时代相扣合,在楹联这一传统文学领域,散发出当代女性的缕缕芬芳。尤其近十年来,当代女联家也因自身努力,不断受到各个层面重视。2014年,山西率先在全国举办“女联家文化研讨会”,先声夺人,博得满堂喝彩。2015年《中华楹联报》推出“巾帼风采”专栏,集中展示在创作方面有所见长的三十余位女联家风采。此后,河北曾推出《群芳集》、湖南邵阳有《邵阳女子楹联》、湖北黄冈有《中华女子楹联》等丛书或专刊。目前已有湖北、天津、辽宁、黑龙江、广东、广西、湖南多个省市成立女子楹联学会或专业委员会,天津举办过女子联墨专题展,广东还设有优秀女子联家“金花奖”……这让人想起中国楹联学会会歌《楹联之歌》中的一句歌词:“国粹自古传到今,今朝联花分外红”。这“红”不仅仅是绚烂的楹联之红,更是无数优秀女联家的姹紫嫣红,绚丽风姿。今朝联花,因他们而显得分外之红!

猜您喜欢

评论区

猜您喜欢的对联及诗文:

女性文化

对联分类

对联知识

热门对联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