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天天对联网首页对联知识古今联话黄一坤:评创有方寻美来——浅谈创作与评审的关系

黄一坤:评创有方寻美来——浅谈创作与评审的关系

2021-12-30 23:18:54黄一坤对联天地 0条评论

  谈到对联会自然地联想到对联创作与评审(评审广义地属于对联鉴赏范畴,本文在小范围谈谈),因为这是两个主要环节。一般情况下联人都要面临的二座大山,当然对一部分作者来说在形式程序上完全可以只完成创作就好,但往往也会在“评审”(赏析)中得到一些启示,所以都会关注一下这两个环节。涉及这两个环节的问题很多,我们仅就它们的关系谈谈。

       一、相同的。必须共同面对的。①对联的基本知识②题材(题目)的认识和了解。这是对联创作、评审的基石,离开它便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它决定创作、评审的结果好坏与否!同样作用于创作与评审各自独立的情形。即评审环节可能“筛选”的程序由他人完成。评审者面对的是评审结果,即便只是写“简评短文”,也要具备前面提到的两个方面。当然这是特殊的情况,如一些邀请型的,评审者为他人点评已选定的作品。当然更多的情形评审者是选优去劣的操刀者。当然从总体和具体的实践来看,创作者和评审者对以上两个方面的要求可以略有不同。因为创作者基本知识掌握的程度不同,可谓参差不齐,一些是初学者,一些是刚入门的,一些是创作能手……相反,因为评审者一般情况下是对联行家,是被人认可的,所以评审者对“基本知识”的掌握和运用应是熟悉的。但是无论哪种情形,创作者和评审者必须熟知“题材”。从某一角度来说,评审者更要全面熟知题材。因为创作可以就题材的A点出发,也可以从B点踩入。而另一作者可以从C点入手……但评审者都要知ABC……否则未能全面掌握怎么评审呢?这就是人们常说的:评审有压力的原因之一!

     二、不同的是:创作是评审的前置程序。没有创作何来评审,评审对创作结果的肯定和否定。评审通过一系列把控、筛选、淘汰的过程,评审者凭有形的尺度(一般指对联的基本要求)和无形的要求(各人各有不同)去劣存优,评定出结果。其中有形尺度一般以《联律通则》为蓝本。无形要求是评审者自身的喜好、审美、修养等综合形成的,具有独特性,也具有主观性。当然一般情况下“无形要求”也不能太超乎大众共同形成的标准。就目前情况看一般是指同一次活动的两个环节,创作虽是评审的前置程序,但是紧接着的。至于两个环节分开且隔得很久的,如对先前作品(《联律通则》颁布前的)进行评析就不能以《联律通则》来作标准了。这有点像法律中的“法不溯及既往”了。

      由题到创作结果,就有创作结果与题之间关系紧凑与宽松之分。也是我们平时所说“切题与否”的问题。这可谓是老生常谈的问题。依创作者和评审者对题的把握可以分为:①创、评一致②创、评有别。一般情况①的居多,②较少。关于切题程度的理解把控一般受创作、评审者对该“题”的理解、掌握的程度,说到底是与知识(常识)理解、掌握有关。下面我们以“关工委、中小学校、农村书屋”为例。一部分作者将“关工委”写成老园丁。一部分将“中小学校”理解为“中小学生”,虽是抓住主体,但“中小学校”是机构,不仅仅有主体。一部分作者以为学习了解“农业知识”就是在写“农村书屋”,难道在“城市”不可以吗?显然,农村作为“处所”是要限制“书屋”的。当然由于创作者、评审者各不尽相同,对于题的理解、掌握可能受多种因素影响,出现创作者、评审者理解、掌握偏差,进而出现评审者将“不切题”的作品评为优秀作品的情况。当然大多数情况下,是一致的,作品切题有方,成了评审者选其为优秀理由之一。至于②情形,评审者对题理解、把控精准,指出创作者作品问题——不切题。“不切题作品”一般无可能出现在“优秀作品”中的。

      由于题材,更多的是“题目”所反映的内涵、外延,尤其是外延大小等级非常复杂的。其中关系是包含和被包含的,这样一来在对联里的“不切题”就可以分1、要求写小外延的,却写成大外延的。这类隐蔽性强,评审时容易逃过评审者的眼光,一些评审者也容易忽视了。这类发病率较高。例如给题“小学老师”,有的创作者没有仔细分析把它写成:老师或大学教授都适合的作品。2、题目与作品表达的外延只有细小的交集。即只有一点点的关系,这是“偏题”,严重的就是风马牛不相及,题目言甲,作品说乙,没有半毛关系,一般是创作者不懂、理解错误情况下才发生的。相对说是个别情况。这类南辕北辙的作品当然归入问题联,不容置疑的!但是第一类往往一些评审者会认为不是问题,说什么《联律通则》没有怎么规范啊!其实这好比“规则与原则”的关系,“不切题”在读小学阶段做作文的时候老师就常常说:写作文要切题。切题是个原则性的课题,是个众所周知的问题,可是一些创作者、评审者淡化了、忽视了。其实这是“重病”,为小孩子缝的衣服让你大人来穿,合适么?你大人喜欢吗?这一比你就会感到切题的严重性!

      创作、评审是两个彼此独立和联系的环节。有时候完成创作就结束程序。有时候便进入评审环节,这时评审与创作发生联系,因为没有创作结果无从评审!评审必须以创作为基础,创作是评审的前置环节。但是由于创作者与评审者一般情况下不是同一的。当然有一种情况是特殊的,即个人创作体会,由创作者自己谈谈自己作品的创作过程、感悟等,严格来说不算是“评审”。那么基于创作者与评审者是分开的,其各自的侧重点就不同了。创作注重如何发现踩点,在创作意图影响下形成创作路径,运用多种手法综合调配而成。评审是评审者将他人的创作结果放入自己已约略形成的评审框架中让作品与评审标准进行对照,然后发现淘汰不合格的问题联,发现选择出合格作品,最后再发现筛选出优秀作品。当然如果再细致时还要排个一、二、三等。

     评审的模式有多种,评审方式也很多,这些问题另立题再谈。我们这里以常见的评审者一人完成,独立地进行评审,不受其它外部因素影响。

    评审一般以中国楹联学会的《联律通则》为基础加上一些“原则性标准”来衡量作品,发现违反的列入问题联而予淘汰!余下的大部一般称为入围联,可认为入围联是符合条件无病的作品。然后评审者会以更高的要求再审视作品,希望把自己认为优秀作品筛出来。当然在大众眼光里都认为此环节主观成份重些,就是我们平时喜欢说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其实不尽如此,这环节是挖掘亮点,发现美的过程。评审者一般会在用词精准生动,造意顺畅动人,结构安排合理(上下,首尾,交叉),思想内涵具有特色等等作深度、广度的分析、把控。

     在评审的前期评审者一般凭眼力和自己内心形成的标准在脑子里确定或是作个标记。然后罗列出比最后当选作品数多若干的优秀作品(加上一些备选的)试图用文字表达出“评优的理由”,即给出评优的依据,这样便形成“评析短文”,一般叫做“简评”。简评是评审者对创作者“为什么选定其作品为优秀”的回应。这种回应可能与创作者的想法高度一致,或许彼此之间就会产生共鸣。当然,有时评审者站在更高的地方做更细致入微的解读,道出创作者所意想不到的效果,此时创作者会油然而生敬意。这是一部分评审者深受欢迎的主要原因!但是由于评审者各人水平高低不齐,有一部分评审者只是说些“大话”,停留表象的概括,有点隔靴搔痒的感觉。总之,优秀的评审是评审者基本功力、学识水平、联外修养的综合显示。也是对创作者的尊重和鼓励。所以,每位评审者要具有“学术面前人人平等”的态度,公正对待每副作品,用心发现,合理把握,综合平衡,选择出优秀作品来。

     以上谈了些“创作、评审”的关系问题。大凡在创作对象(题目)与创作结果(作品)和两个主体(创作者、评审者)之间互动关联,发现和演绎出很多好作品,诠释了美的内涵,给人以美的享受。他们围绕题材与规则,在知识和自身功夫展示出各自的水平。“运用之妙,存乎一心”。运用对于不同主体来说就是:创作与评审。“心”是一种隐性的综合“积累”,而创作结果与评审水准是“心”的体现。由于创作、评审角色的互换和不同组合,从而变化演绎出很多情况,所以,一定时段后对整体的创作与评审结果进行分析更有意思,可以窥视创作者、评审者的整体水平和基本倾向。

猜您喜欢

评论区

猜您喜欢的对联及诗文:

创作评审

对联分类

对联知识

热门对联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