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天天对联网首页对联知识古今联话精选10副祠庙联,详解对联怎样议论

精选10副祠庙联,详解对联怎样议论

2021-10-20 23:28:48鸠竹白藏阁 0条评论

作者:鸠竹

因为经常看到一些联作,每当需要议论的时候,或者没有观点,或者有了观点不知道怎么表达,我自己也有这方面的问题,所以想用归类的办法,粗浅地来分析一下在楹联创作中应该怎样议论。

祠庙联绝大多数需要对人物进行评价,议论最多,观察起来比较有利,所以选了这类作品。我把这十副对联分成五种,每种例举两联,或许分类不甚严谨、手头资料比较有限,只能说做个浅尝。


直议 肯綮


包公祠(姚三辰)

庐墓守终丧,移孝作忠,最是片言争国本;

居官持大体,以宽继肃,漫云一笑比河清。


注释:

片言争国本:指包拯多次进言立太子事。

大体指大原则。

笑比河清:黄河水清之象本自稀有,包拯之笑亦为稀有,故可比。《宋史·包拯传》:“立朝刚毅,贵戚宦官为之敛手,闻者皆惮之。人以包拯笑比黄河清。” 


解读:

《对联话》上的标题是包孝肃公祠,从联语中我们看出,的确是从一孝一肃两方面来阐释的。但是不是真的上比写孝、下比写肃呢?


起句写到包拯为母守孝,接着就一转,“移孝作忠”,最后落到“片言争国本”,变成了写忠。按儒家伦理,忠孝一体,臣子们须个个是孝子,人人是忠臣。孝是忠在家庭中的投射,忠是孝在国家朝廷中的投射,这样写就打开了格局,写出了包拯赤诚、忧国的一面。


再看下比,“以宽继肃”、“漫云”。严肃刚毅是世人对包拯的印象,作者显然有不同见解。《宋史·包拯传》:“当时诸道转运加按察使,其奏劾官吏多摭细故,务苛察相高尚,吏不自安,拯于是请罢按察使。”又云:“拯性直,恶吏苛刻,务敦厚,虽甚嫉恶,而未尝不推以忠恕也。”奏请罢免百姓苛捐杂税的事自然不必提,就是对下属官员,对应当体恤的人他也会讲宽厚,推恕道。这个人的原则,该严必严,该宽必宽,界限分明。如果只讲他的严,不讲他的宽,那是对他的看法有偏颇,不尊重事实。另一方面如果弃宽不写,只强调肃,那可能写出来的是一个没有温度的好人,赢得不了人的爱戴。所以在尊重事实的基础上,作者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使人对包拯有了更深入的认识。联从孝肃切入,但并不仅仅写孝肃,而是在其之上又进一层,可谓抓到了要处,妙处。


成都武侯祠(冯煦)

亲贤臣,国乃兴,当年三顾频烦,始延得汉家正统;

治大事,人为本,今日四方靡骋,愿佑兹蜀郡遗黎。


注释:

亲贤臣句:诸葛亮《出师表》:“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治大事句:刘备有言:“夫济大事必以人为本。”

靡骋:化自《诗经·小雅·节南山》:“我瞻四方,蹙蹙靡所骋。”意指不能策马驰骋,喻无法施展才能。这里指不再四处驰骋征伐。


解读:

上比的“亲贤臣”,有的注释解为《出师表》这句话,其实是董仲舒《举贤良对策》中提出来的,所以诸葛亮说“此先汉所以兴隆也”。这六个字说是治国思想也不为过,尤其是结合历史经验来看,对总结前汉、后汉、蜀汉四百多年江山十分重要。


下联的“治大事,人为本”具有同等的重要性。中国的人本思想萌芽的非常非常早,可以追溯到西周。明确提出“人文本”这三个字是《管子·霸言》:“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本理则国固,本乱则国危。”所以这是提出了两个治国方略,作者先把这么重要的事情说在前面,后面两句就顺水推舟了。


上比写君臣旧事,也是遵循着这条治国思想,下比写期愿,丞相既然不能再事征伐,在天有灵,那就好好保佑此方百姓吧,百姓好就是人为本的最好体现。我们大多数人写联是不太重视起句的,希望这联有所启发。


小结:

直议一定要抓重点、要点,甚至盲点,篇幅有限,要懂得砍削,不要啰嗦;另一方面从大处着眼,阔视高瞻,联的格局也会比较开阔。


搭借 奇诧


成都杜公祠(王闿运)

自许诗成风雨惊,想当年硬语愁吟,开得宋贤两派;

莫言地僻经过少,记今日寒泉配食,远同吴郡三高。


注释:

宋贤两派:其一指黄庭坚的江西诗派, 其二指陆游的剑南诗派。

吴郡三髙:苏州有三髙祠,祭祀春秋时期的范蠡、晋朝的张翰、唐朝的陆龟蒙三位隐士。


解读:

这联读着会有不一样的感受,较前面两联,更为轻盈,联意也清晰明了。前面两个分句作为铺垫,后面一个结句作为重点,这是它的结构意图。


内容上看,上比比较明确,下比为什么作者会想到那么远的吴郡三高,读者的解读和作者的本意不知道能不能完全相合。看上去是由“地僻人少”引起的,作者因为心有所感而说了这样慰贴的话,虽然现在看来地僻人少,但你的品行高尚,就如同吴郡那里被人们纷纷祭祀追仰的三高是一样的。


杜甫草堂(沈葆桢)

地有千秋,南来寻丞相祠堂,一样大名垂宇宙;

桥通万里,东去问襄阳耆旧,几人相忆在江楼。


解读:

大名垂宇宙、丞相祠堂,这里就毋庸赘言了,草堂与武侯祠相距不远,两人对后世的影响也在仿佛之间,能这样写很好理解。下比从万里桥开写,写到襄阳、襄阳耆旧。襄阳又是什么地方呢?杜诗里有一句“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在他流遇之时,一旦有了归家的可能,心心念念的便是从襄阳去洛阳。


襄阳是杜甫的祖籍,有他引以为傲的家世过往,从“诗是吾家事”这句就可见一斑。另一方面,《襄阳县志·山川》载:“白马泉在白马山下,旁有杜甫宅、王璨井。”《方舆揽胜》载:“杜审言,襄阳人,有孙曰甫,有故宅在焉。曾子固有诗记其事。”《襄阳县志·祠祀》载:“乡贤祠,祀汉诸葛亮、庞统,唐孟浩然、杜甫,宋处士魏泰,明韩邦问等。”可见襄阳人对杜甫的景仰与牵挂也颇深。


杜甫以襄阳为傲,襄阳也以杜甫为傲,虽然如此,在此提到襄阳是为了最后一句,“几人相忆在江楼”。这是唐人诗句,借用这句,把襄阳耆老们在江楼闲谈杜甫的情景展现在了我们眼前。一个人有祖乡的思念是多么欣慰幸福的事,这是情感的联系。


小结:

搭借是我自己提出来的词,我感觉这跟拉衬还不一样,拉衬是要找高一点的来衬低一点的,低一点的价值显然没有那么高。但搭借主要是为了使主题更完满,或者更有涵义,更优美,价值因素不是第一考虑,比较意图没有那么强烈。同时这样写也会给人以很大的遐想空间。


谈世 机锋


韩愈祠(前人)

天意起斯文,不是一封书,安得先生到此;

人心归正道,只须八个月,至今百世师之。


庐山简寂观(李渔)

天下名山僧占多,还须留一二奇峰,栖吾道友;

世间好语佛说尽,谁识得五千妙论,出我仙师。


解读:

这两联没有僻字僻典,行文也比较流畅好读,大家一眼看过去就知道什么意思,特别的是我们从字里行间能读出作者的面目来,因为在字里行间有作者对自我形象的塑造,读文字仿佛能看见抱臂白眼、皱眉无奈等神态。


陆天泓曾有题王昭君一联:“骚情何必多,比大漠中原,小女子自知冷暖;颂论直须少,使高居远定,上将军岂让琵琶。”就应该属于这一类,并且特征还更明显一些。他们的重点不在直接臧否,而是用自我的眼光去衡量世人世界,着重在态度,甚至可以说是态度之外的态度。


小结:

这类联能反应作者个性,尤其是比较有才调的作者,发挥的空间很大。所谓机锋,就好比说出话来绵里藏针,语言的尺度要把握好,绵和针要各自适度,一旦说破就没有什么趣味可言了。


假想 意象


左宗棠祠(杨昌濬)

地近岳王坟,死后不孤,蒋庙刘祠皆旧部;

奠酌圣湖水,生前有语,六桥三竺许重来。


注释:

六桥:杭州西湖外湖苏堤上之六桥。

三竺:浙江杭州灵隐山飞来峰东南的天竺山,有上天竺﹑中天竺﹑下天竺三座寺院,合称"三天竺",简称"三竺"。


解读:

从上下比两个结句看得出来,作者把自己的感情化为了一段假想。人死如灯灭,但人总是希望肉体没了,灵魂还在继续。本来知道是假的,就按假的说,有一种笑着欺骗自己的感觉。


刘典祠(陈士杰)

从左相国而来,电扫雷轰,力战始有今日;

距蒋公祠不远,风晨月夕,过谈当忆平生。


解读:

上比写实,下比写虚。这个假想和上一联相似,但所塑造的死后形象更鲜明,仿佛是老友间互相拜访,把酒畅谈的情景。


小结:

这种写法作者要融入一定的自我情感,否则会显得虚假。至于需要引起读者什么样的心理体验,潇洒、沉郁、宽慰、悲戚等等,需要作者选取合适的意象,营造出应有的氛围。


叙述 共情


苏武庙(马子静)

三千里持节孤忠,雪窖冰天,半世归来赢属国;

十九年托身异域,韦鞴毳幕,几人到此悔封侯。


注释:

韦鞴:皮制的臂衣,古代北方游牧民族的装束。

毳幕:指游牧民族居住的毡帐。


解读:

苏武的故事大家都很熟悉,这联仿佛撮精取要地又讲了一遍,除了最后一句有议论的特征,其他句子都是在述说,通过述说把当时的恶劣环境呈现在人们眼前,使人体会到苏武性格的坚韧不屈,读者也会因为这种描写而有所感触,印象深刻。


顾靖文公祠(顾晴芬)

立朝与天子宰相争是非,悉宗社远谋,国本重计;

居恒共师弟朋友相讲习,惟至善性体,小心功夫。


解读:

作者在归纳整理上下的功夫较多。从立朝和居常两方面言事,体现出人物的美好品行。这些措辞,反映出比较高的文字修养,这也是它成功的一个因素。


这两联都是以叙述代替议论,不同的是前一个注重事件过程,后一个注重人物在生活中的具体表现。但都是用呈现客观事实的方式,让读者自己形成看法,这样就省却了绝大部分的主观议论。在我们主观上认为不适宜议论的时候,它无疑是个好的替代品。


小结:

以叙代议,要准确地把意图传达给读者,文字功夫重要,内容也重要,可能要有比较超脱的东西,不然泛泛而谈,引不起读者的共鸣,自然也无法共情。

猜您喜欢

评论区

猜您喜欢的对联及诗文:

祠庙联祠庙

对联分类

对联知识

热门对联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