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天天对联网首页对联知识古今联话形象 情感 感染力

形象 情感 感染力

2021-10-20 23:19:03尚洪涛青青导读对联杂志 0条评论

写诗词需注重形象思维,并注入作者感情,才能使作品具有艺术感染力。作为“诗中之诗”,对联创作中形象思维的运用与感情融入则更为不可或缺。因对联的字数少,其运用手法要求更高,更为考究。


形象思维,以形象造境


形象思维是艺术创作的重要构思过程。作品中缺失了艺术形象,作品即容易陷入干瘪无物的境地。因而在创作中形象思维运用异常关键。要展开思维空间,塑造形象,制造场景,以更好地营造作品的艺术氛围,从而增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不然,作品只停留于肤浅的景物表面,不能深层次地拉远镜头,则使作品流于空泛、索然。人人可见,人人能道出,则不能突出特色。我在东北“千山杯”征联中,有一副写四月梨花苑的联稿:


花满千山翻雪海;

人来四月赶春潮。


上联将千山阳春梨花怒放的景象拉入视野,春风吹动,像雪海一般翻涌雪浪,俨然铺开一幅国画长卷,同时也运用了不著痕迹的暗喻手法。下联展开想象空间,联想到三春时节游人如织,前来观赏的画面,像涌动的春潮。拓开了思维,增强了画卷的张力与活力,使景物与人物形象更为饱满、三维。不停留于画面本身,而是展开联想,与上联画卷交融一体,饱满充实,让读者读之如临其境,印象殊深。山西运城首届丰收节全国征联时,我在创作构思的时候,脑海间浮现出的是黄土画派领军人物刘文西先生笔下的陕北老农形象,我便将其拉入对联创作中:  

    

盘腿正炕头谈笑,眯眼看万顷绿原,三秋硕果两杯酒;

开颜是陇上耕耘,悉心伺百年黄土,满面春风一袋烟。


上联的形象思维是展开了几个丰收时节的镜头:盘腿谈笑、举杯庆祝,加之遥看无边无际的大野绿原,画面叠出,拉远了景深,成为了递进的叠加画面并展开,形象立体感增强。下联铺陈:在庆祝丰收的同时,作者与老农眼前依然浮现的是春耕时节,在黄土高原田垄间精心耕作的画面。它与上边画面共同形成了相映成趣的陕北农民从耕作到收获的完整画卷。全联皆运用形象思维,拓开镜头,使主题形象在不同时空间依次丰满,具有画面感。可见形象思维的画图摄取于对联创作画面感提升的重要性。使用形象思维无形中提高了对联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比兴运用,增强表达效果


比兴是中国诗歌中的一种传统表现手法,宋代朱熹比较准确地说明了“比、兴”作为表现手法的基本特征:“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通俗地讲,比就是比喻,是对人或物加以形象的比喻,使其特征更加鲜明突出。有的诗是个别地方采用比,而有的则是整个形象都是比,就像后代的咏物诗;“兴”就是起兴,是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之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咏的内容;有的“兴”兼有发端与比喻的双重作用,所以后来“比兴”二字常常联用,专用以指诗有寄托之意。“比、兴”本来包含“比”和“兴”两种修辞手法,但人们谈论古典诗歌和民歌时常“比兴”连及,当以“兴”为主,兼有比喻作用,有时仅指“起兴”一法。由于“起兴”具有引发、联想等作用,故常置于篇章的开头。《诗经·卫风·氓》两章的开头即用了兴的手法:“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诗经· 魏风·伐檀》内容是讽刺统治者不劳而食的,诗的每段开头都以砍伐檀树起兴,汉乐府诗歌《孔雀东南飞》开头用“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起兴,用具体的形象来渲染气氛,激发读者想象,创造出缠绵悱恻又能引起下文的故事,起到了统摄全篇的作用。

比喻是常见的文学修辞手法。在楹联创作中,不少作者多停留于明喻的运用,失之浅显,不能感人。而隐喻暗喻的运用则对于楹联创作裨益有加,可使其艺术效果增强。我在第三届中国丰收节的征联中运用了比喻手法,感觉颇有收效:


正春雨如膏,滋我心头萌碧绿;

待秋阳似火,教它陇上炼金黄。


上联以眼前景物着笔,正面运用了明喻,稍觉浅白,而后由浅入深,将“碧绿”借喻运用在次句,既指田间禾苗,更借指喜雨心情顿然萌生,并以弥补上句之浅白不足;下联亦然,以“待”字造景,明喻、借喻并用,相得益彰。全联也以形象思维贯穿上下,让希冀三秋丰收的憧憬与眼前春雨如酥的喜雨心情相对,丰富了形象性与画面感。将比喻手法自如运用,不着痕迹。

兴,对联创作中较少运用,多直接写来。兴者,引起。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咏的内容。由此而及彼,引发而出。我有这样的一副贺联:


飘蓬何类我,千里故乡,四座友朋,翘望顿生流落感;

把酒倍思君,一支健笔,两行文字,擎倾已醉浩茫心。


该联作为祝贺之作,并无祝贺之词,也无祝福之意,而上联由我个人处境遥对千里故乡、四座友朋的飘蓬处境,引发出朋友身处千里之外的情状,引发感慨,语多深沉,又不禁流露出关切之意,联中形象寄远于千里之外, 以“翘望”“擎倾”准确地刻画,读者读之当产生共鸣。今年,我还曾写有一副祝贺叶县楹联家协会成立的贺联:


让五千年人文振起,看破壁苍龙,澧水波涛鳞甲动;

趁廿四番花信翻新,喜凌空紫燕,昆阳风韵俊豪吟!


以苍龙破壁起兴,含有比喻之意,将中华五千年人文比喻为苍龙,形象贴切,平添了气势。下句以紫燕凌空起兴,将当今风韵之士引领而出,仪态从容,联句结构浑然圆满。

恰到好处地使用比兴手法,无疑对提升对联创作的艺术性、增强对联表达效果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感情注入,打动人心


好的文学作品一定要有作者的情感因素注入,不然也很难打动读者。作者与写作对象若无情感,而妄自下笔,写出作品则缺少血肉,读之味同嚼蜡。好的作品,我认为多是作者富有情感的自然流露,带着作者的喜怒哀乐,爱恨情仇,读来有血有肉,情感充沛,富有活力。尤其是哀挽联的创作,如无情感,写出冷冰一样的程式化作品,难以富有艺术感染力。

我曾写过悼念同族著名书画篆刻家尚仁义先生一联:


目望夷门,忆论书求印,五载往来承泽溉;

泪垂寒舍,尤睹物思人,三方金石证交期。


闻噩耗生悲,自然回忆起同先生五年来的往来交谊,目睹先生所刊三方印章,遥奠先生,不由垂泪生哀。全联由回忆交往,而熔铸情感,和泪而成,思人及事,由物及人,情同金石,感念至深。

另有一副挽师兄吴建甫先生联:


从艺值年壮,佳境方臻,忍弃笔刀,每把印章如晤面;

忆兄恨病多,寒风又起,情坚金石,今瞻遗作倍摧心。


此联是写与师兄的真实感情。在瞻仰其遗作时,惋惜之情自然涌起,藉寒风之境,自然流露,因境而生悲痛之情。

还写过一副题武昌琴台的对联:


我亦当年樵子,来寻流水高山,试问台前:知音旷代能存几?

谁携今日雅琴,每忆阳春白雪,独弹月下,属酒同怀或有三。


此联以自身感受入手,深感知音难觅,上联以问作结,性情自可想见,下联期待有同怀之士,月下同弹而能引为知音,又借太白月下独酌“对影成三人”诗意,知音难觅的感叹之情自然流露无遗。

对联创作中,作者的情感倾注必不可少,如无真情流露,佯作喜悲,则不能感动他人,缺少艺术感染力,作品的可读性就大打折扣!情感的融入,能让作品血肉丰腴、让作品带有作者的温度,纵是平实写来,也是自然流露,富有感情,从而去感染读者。

综上所述,形象思维与比兴手法的适当运用,对于对联创作不可或缺。这些手法不仅能提升对联作品艺术性与感染力,还可使作品富有画面感,赋予作品立体效果。诚然,对联创作的此类运用也还停留于技法的层面,要写出高层次的作品,还须进入“道”的层次,如提升境界,更当坚持格高、意厚、味醇的创作追求,力争写出更为经典的楹联作品。

猜您喜欢

评论区

猜您喜欢的对联及诗文:

形象情感感染力

对联分类

对联知识

热门对联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