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天天对联网首页对联知识古今联话七嘴八舌说“平仄”

七嘴八舌说“平仄”

2021-08-23 23:05:00未知联斋 0条评论

01.山西偏关  范荣

平仄在近体诗和楹联中确实像镣铐,束缚着诗联创作。但我们不要忘记,这就是规矩,没有规矩难成方圆。有了平仄这个规矩,就使得近体诗和楹联呈现出独特的节奏美、韵律美、对称美,这就是其久盛不衰的主要原因和关键之处。如果抛开平仄约束,特别是对联就会面目全非,失去应有的庄重、大方、典雅,混同于散文、顺口溜等,就不会有金鸡独立的魅力。

 

02.江西遂川  彭克云

众所周知,写近体诗和对联一定要讲究平仄。没有平仄的两行字不能称为对联,只能算是两句口号,没有平仄的诗也只能算是打油诗。正因为有了平仄,诗联才有音乐节奏美,才能朗朗上口,令人拍案。平仄韵律是诗联创作的第一要素,也是汉语优于其他文字的最突出表现。

 

03.江苏泰州  毛国权

写近体诗怎么能不讲平仄,不讲平仄也就不是近体诗了。你不认可,那你随便写,没有人强求你,我想也不会有人指摘,因为你写的东西与近体诗无关,那是属于顺口溜,散文诗之类的

 

04.黑龙江哈尔滨  孙文

在《联斋》这样一个拥有500人的大微信群里,开展“七嘴八舌说平仄”这样的话题讨论,不仅带有趣味性,个人认为更具有应用性,意义深远。平仄是声韵的总称,也是一个相辅相成的统一体。人类的语言和文字是有节奏感的。平仄,是从人类的生产生活中产生的。在这里,我们不妨回放古人击缶和编钟的悦耳;还有长江上纤夫高昂低沉、回荡峡谷的号子声;九曲黄河,正因为她有了曲度,才唯美壮观。话说回来,假如诗词联赋少了平或者少了仄,变成了“单调”,就缺少了美度。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近代诗人在实践中不断地积累、探索和总结,规范了格律诗和各种词牌曲的平仄格律,这既是约定俗成,也是章法,不可“破格”,也不可“离谱”。在具体环节上,比如说格律诗的一三五不论、拗救等等。常见的是只讲“不论”却忘记了个平仄格律的协调性、统一性,其结果出现三平尾、孤平等大忌的问题。尤其是在创作五绝、五律上,如果不注意把握平仄整体的格律要求,就很容易出现上述问题。平仄,体现在诗词中,是一种美好的传承,也是必须严格遵守的典章!

 

05.湖南岳阳  颜秋生

诗有格律毋庸置疑,联作为诗余,是强调对仗的特型诗句,遵守格律即平仄顺理成章。联要讲平仄,就像日升月落、新陈代谢一样天经地义。平仄是联的内核,有了她才会有音律美。试想一下,没平仄那也叫联吗?如果硬要叫,那是没脸。有些人不学无术,偏偏还附庸风雅,动不动就把字数对等的两句话,称作对联,你讲点交通规则好不好,满嘴跑火车,大家才不跟着你整智商税呢!记得几年前某楹联网站余姓版主曾有惊人一论,大致是说平仄于联可有可无、不如去掉,真的是莫名诧异!作为业内人士,自己不想练武功、还主张大家都别练,真的是滑天下之大稽,晕倒!

闻一多先生言之有理:“文学创作应该像是戴着镣铐跳舞,镣铐是格律,我们要跟着格律走,却不受其拘束,要戴着镣铐舞出自己的舞步。”“越有魄力的作家,越是要戴着脚镣跳舞才跳得痛快,跳得好。只有不会跳舞的才怪脚镣碍事,只有不会做诗的才感觉格律的缚束。”

真理放之于联,即:楹联创作就是要戴着平仄这镣铐跳舞,越是楹联高手,平仄运用得越炉火纯青,只有不讲平仄的才嫌碍事。

其实,喜不喜欢平仄另论,为联要么就按规矩讲平仄,要么就别弄。又要写,写不顺就怪规矩束缚,这是哪门子道理?!又当又立?!那就不止是作联的问题了,根子出在做人吧。往往也是这些喜欢投机取巧、偷懒耍滑的,才会一个劲怀疑否定平仄的。文品亦人品,百般验证。

 

06.山西绛县  杨明星

平仄是对汉字的声调划分。平仄格律其实就是古今诗人联家在汉字声音层面整理简化出来,适用于指导规范律诗和楹联创作的汉字音韵工具。如果形容创作律诗和楹联是带着镣铐来跳舞,那么平仄格律则是这副镣铐的重要环扣。“平仄对立”是除其他联律规则以外,对联文体最重要的形式标志和品质要求。平仄声调韵律与歌曲音乐声韵具有相同共鸣之处。只有按照平仄对立协调的原则要求去付诸运用和实践,才能创作出音调和谐、抑扬顿挫、颂可上口,富有音乐美感的高品位楹联作品来。如何运用好“平仄对立”这一基本规则,我想有四个要点须注意。一是上仄下平,即上联尾仄,下联尾平。二是单句联上下联偶数位字的平仄要对立,不能失对;上联或下联内偶数位上的字要平仄交替,不能失替。三是多句联中各分句的句脚要平仄交替,。四是可以遵循“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传统作诗平仄原则去撰写对联。若是长句联可采取“奇数位不论,偶数位分明”的办法。但是上联结尾尽量不要出现三连仄,下联结尾不要出现三连平。     如此各见,冒昧呈上,与同道交流探讨,不妥之处,敬请方家指导。

 

07.黑龙江双鸭山  孙福奎

诗联同其他的文学体裁一样,其美表现在内容、形式、风格等多个方面,而用字的声调(平仄)把诗联的音律节奏之美呈现到极致。正因为平仄的恰当交替,使作品读起来抑扬顿挫,朗朗上口,像一支歌,有好词,又有好曲,十分动人。试想一下,为什么乐曲有调有音符,就是因为让它们搭配得悦耳动听。若只用一个音符,如1或2,唱出来就不曲子了,而是在一个劲儿地练嗓子。诗联的平仄之理与歌曲相同。

在长期的诗词创作实践中,前人总结出一套平仄规则(当然这规则在不断丰富),这是宝贵经验,符合创作实际。我觉得运用平仄规则创作,不是戴着镣铐跳舞,而是伴随着优美的乐曲翩翩起舞。

 

08.贵州  黄国英

无论诗还是联,没有平仄读起来就没有音韵美感,味同嚼蜡。

虽然我于2012年才开始学习对联,几年来对其若即若离,虽然创作过一些楹联,但也说不上经验。只是说出来与各位老师共勉。

总之:楹联创作就必须按照中楹会制定《联律通则》作为创作指南。但在生活中,我们常常见到一些楹联不合乎《联律通则》要求,平仄不对,词性不对,结构不对,甚至连最起码的仄起平收都不对,这怎叫楹联呢?只能叫:大白话,至少是病联,或者有的硬伤。所以我们创作楹联,必须严格遵守《联律通则》。平仄不是镣铐,她正是一种优美的曲子。

 

09.河南洛阳  毛利民

平仄是中国诗词楹联中用字的声调。是格律诗楹联的基本要素之一,其作用使诗联抑扬顿挫,读起来朗朗上口,给人以优美的感官刺激。  

在实践中,掌握平仄一般原则是:节奏点(2、4、6字)从严,非节奏点从宽,避免失对失替、孤平(诗),三仄尾,三平尾(诗联)等。

运用平仄吟诗作对,如果说是带着镣铐跳舞,一是规则所须,二是累并快乐着。作为新时代的诗联习者,面对火热的生活,应心中有爱、肩上有责、眼里有美、笔下生花,娴熟运用平仄等规则,从浩瀚的汉语言文字中,谱写出动人的乐章。

 

10.辽宁  王瑞华

楹联创作中的平仄分两种,一种是音韵上的平仄,一种是联律上的平仄。无论那种作为一个楹联人要好好掌握,并且宣传和继承下去。

音韵的平仄,有新四声古四声之分,我作为普通话的受教者,我认为古诗词要遵循古四声,因为文化需要传承,一味的发展最后不都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了。楹联我认为采取双轨制,古今并用,因为是它的发展产物。

联律的平仄,必须的遵守,没有平仄就失去了它自身的文学意义,楹联不就成了对偶句,创作可以任意发挥,但平仄对仗的规矩不能更改。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如果真心喜欢上了楹联,你就应接受它,平仄就得必须遵守。

 

11.云南龙陵  杨选从

平仄,是中国诗词、楹联中特有的用字声调,其作用就是为了让朗读者读起来有一种抑扬顿挫的感觉。譬如韵脚相符,平仄相谐的楹联及押韵的诗词读起来就会朗朗上口。

 

12.河北  杨淑英

诗联中的平仄所起的作用,同歌曲中的音符,声调所起的作用相似,使吟诵起来,抑扬顿挫,高低起伏,宛转动听。所以不可不重视,不可错用,乱用。要严格按照要求、规则去作。

 

13.广西  蒋桂凤

没有规矩难成方圆,无论是诗词还是楹联,都有一定的格式要求,平仄就是其中之一。既然选择了就要按要求去做。

再说平仄能使句子音调高低起伏,朗朗上口。

 

14.湖北大冶  周万全

诗歌讲究音乐美,无平仄音韵岂可得乎!然文字演变,声调平仄最大。若依古韵写作,则早已不合平仄;若用新韵来写,又失去了唐宋风味。奈何,奈何。

 

15.江苏泰州  杨红珍

诗词的平仄如音乐的旋律,如果没有抑扬顿挫就不会产生文字的美。

根据拼音的四声大体掌握一二声为平,三四声为仄。同时要识别一些拼音中的平声字属于入声的字。

戴着镣铐跳舞是不容易的,但跳多了,掌握了技巧,那就使你的舞姿既铿锵有力又婀娜多姿。

 

16.湖南临武  肖德飞

平仄是楹联主要特点,是构成声调高低,升降的依据。楹联必须讲声律,所谓“声”是指声调主要平仄而言,所谓“律”就是平仄分配的规律,所以,学写楹联必须先懂平仄,否则不能写好对联。

 

17.湖北大冶  石钧

“平仄”谈。现在平仄有两套系统:

一是以普通话为标准,简称为新声。其中阴平、阳平为平声,上声、去声为仄声。

二是以《平水韵》为标准,简称为古声。其中平声(上平声与下平声)为平声,上声、去声和入声均为仄声。

现在这两套系统并用,这叫双轨制,但在同一作品中不能新声与古声混用。其实这两套系统相差不是很大,只是古声中的入声字约有300个字左右,分散到新声的四个声调里去了,按照偏旁来记不是很难的,只需记几十个字就够了。《搜韵》网上也可检验。

 

18.黑龙江哈尔滨  王继荣

近体诗、楹联在中国盛行已有千年多的历史,其最大的特点就是讲究平仄格律。在平仄的作用下,诗和联实现了整齐化,对称化,声律化,产生了艺术之美。如七律固定为七言八句,两句一联,每联字数相等,每句中平仄交替,下比与上比平仄相对,犹如玉壁相合无间。在吟诵时,因声律平仄交替,便产生了抑扬顿挫的节奏之美,音节回旋往复之美,声韵呼应之美。

对于我们初学者,或稍有近体诗和楹联创作基础知识的人来说,必先戴着镣铐跳舞,第一环节不可逾越,必须严挌遵守。

古时,也有出人意外之句。如杜甫的《秋兴八首》其五中的颔联:

西望瑶池降王母,东来紫气满函关。上比第六字本应仄声,而杜工部用了阳平王字,显然失替。但句中王母与瑶池是紧密联系的,所以,因义破了平仄之规,是不得不尔。

自己在近体诗及楹联创作过程中的原则是,力求严守平仄格律,但在需要时,会轻求于一、三、五字,而必须重视二、四、六字。绝不能犯孤平,三平尾,三仄尾的大忌。

 

19.广东五华  王永祝

古诗(或叫格律诗)和对联(楹联),就是要有平仄,这是起码的条件,没有平仄就不叫古诗和对联了。它是与山歌和句子的区别,没有平仄的古诗和对联就是山歌和句子。平仄就像血肉一样重要,没有平仄的古诗和对联就像没有血肉的人和牛一样,就不是真正的完整的人和牛了。本人浅见。

 

20.黑龙江哈尔滨  黄振业

关于学古韵的一点体会

我刚学习写楹联时使用的完全是新韵,因为当时我对古韵还一窍不通。甚至看到别人用古韵时,比如把“福”字用于上联的末尾,还认为人家写错,出律了。

后来发现写楹联还可以用古韵,我如同发现了新大陆,使原先用新韵无法解决的平仄问题,竟迎刃而解。古韵让我扩大了思路,拓展了描绘的内容和范围。为了更好地适应古韵,我收集了古韵字表和识别古韵的一些汉语拼音规律,后来又下载了“搜韵”链接。后来我有意尽量用古韵写联,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后,那些古韵字自然而然地进入了脑海,竟省去了逢字必查的麻烦。

现在的问题是不会读用古韵写的诗词和楹联,感觉用普通话读这些诗词和楹联非常别扭,失去了这些诗词楹联原有的节奏感和韵律美。所以现在很想请那些会读古韵的人(听说南方一些地区还仍然保留着古韵的语音),能够在群里把用古韵写的诗词和楹联朗诵一遍,这样我们既可以欣赏到这些真正的古韵诗词和楹联的味道。又能通过听他们的朗读,认真向他们学习,达到自己也能用古韵声来读诗词和楹联,那就再好不过了。

猜您喜欢

评论区

猜您喜欢的对联及诗文:

平仄

对联分类

对联知识

热门对联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