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国对联网首页对联知识古今联话楹联助力孝和文化建设之思考

楹联助力孝和文化建设之思考

2021-04-06 22:33:53郭守华 江苏连云港中华楹联 0条评论

进入新时代以来,国人的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医疗条件有所改善,人均寿命越来越长,中国已进入老年社会。尊老孝亲问题,也变得越加突出。伴随着改革开放,人们的个性也越加自主张扬。如何在尊重个性的前提下,形成和家睦邻、团结祥和的社会氛围,也日渐成为重要课题。为此,近年来作为孔孟之乡、圣贤故里的济宁市有关乡镇,自发地或在上级倡导、鼓励扶持下,大力推进孝和文化建设,在提高人文素养,促进社会和谐,构建文明乡镇,建设幸福家庭等各个方面,都取得了良好效果。

本文拟就孝和文化建设,特别是楹联文化助力孝和文化建设的相关问题,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 孝和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之一,势必得到继承和发展。

早在先秦时代,儒家就形成了较为系统的孝和思想体系。孔子及其弟子所著的《孝经》说:“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人之行也” 。指出孝是诸德之本, “人之行,莫大于孝”, 主张把“孝”贯串于人的一切行为之中。认为国君可以用孝治理国家,臣民能够用孝立身理家。西汉大儒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后,孝道由家庭伦理扩展为社会伦理、政治伦理。“以孝治天下”也成为贯彻两千年帝制社会的治国纲领。历代较有作为的帝王,也都遵循“孝”的理念,唐宋以后,更强调“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门” 。实践也证明,忠孝相连的观念是基本正确的。当然,帝王们的目的,是维护王朝统治,但在客观上,也起到了稳定社会,简拔贤才,和谐人伦关系的积极作用。

关于 “和”,优秀的传统文化也有丰富论说。《中庸》有云“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儒家贵“和”尚“中”,认为“德莫大于和”。《论语·学而》说:“礼之用,和为贵”。汉代刘向则从反向角度,说出了 “和”,的必要性,其《说苑·敬慎》云:“四马不和,取道不长;父子不和,其世破亡;兄弟不和,不能久同;夫妻不和,家室大凶”。

“和”的思想,也得到了普通士民阶层的认同。民谚说:“家不和,被人欺”、“家和万事兴”,都是百姓对 “和”文化的亲身体验和深刻见解。可见“和”的思想,具有无限的生命力,在处理各种关系中,特别是在乡镇建设、凝聚方方面面力量上,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从哲学意义上来说,“和”是各种异质因数的和谐共处,而非强求一致。正因为有所不同,才要讲求共处共生。但此不是本文主题,无需赘叙。

孝与和,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是有机整体。 “和”在文化伦理中,以孝为核心。孔子倡导“亲亲”,说“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是要在“亲亲”基础上,再“推已及人”,作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试想,如真能达到如此境界,还会有什么有违孝悖和的问题呢?

进入新时代以来,党和国家领导人也多次强调,要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习近平说:“家庭和睦则社会安定,家庭幸福则社会祥和,家庭文明则社会文明”,还说:“没有千万个家庭幸福美满,就没有国家的繁荣发展”。由此可见,继承和发展传统美德,弘扬孝和文化,有着多么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 楹联文化对孝和文化建设有着良好促进作用。

首先,楹联文化具有独特的教化宣传功能。

楹联是兼有民俗性、文学性、艺术性,雅俗共赏的文体,相对于单纯的广告标语,其形式优美,文辞优雅,声律协和。特别是楹联与书法艺术形成了有机结合,可以张贴悬挂。不仅能悬挂于房舍楹柱、厅堂墙壁,还可以刻入楼台馆榭、画廊牌坊,比诗歌小说一类的文体,具有更好展示性、广泛性,直面受众,易于理解,便于流传。因此,相对于其他文体而言,如果用之于孝和文化建设,必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其次,楹联文化在传播孝和文化方面早有成功先例。

资料显示,著名晋商遗存乔家大院中有众多楹联,其中大院外门之上,悬挂的是李鸿章所题一联,联文为:“子孙贤,族将大;兄弟睦,家之肥。”中楹学会刘太品先生认为:“这幅联表现了传家和持家的两条至理。”本人理解,联文里的“贤”,是不能或缺孝亲尊老因数的。也只有孝亲尊老,贤明通达,才能供促进家族兴旺发展。而兄弟“睦”,其含义更加明确易解。

著名旅游景点,永定客家土楼振成楼的中庭楹柱上, 刻挂这样一副楹联:“振乃家声,好就孝弟一边做去;成些事业,端从勤俭二字得来”。 孝弟、勤俭四字,高度概括了客家人传统道德理念,寄托着对家族和谐兴旺的祈盼,给游人留下了深刻印象。而这些,都是楹联文化与传统美德、孝和文化结合的良好先例。

没有悬挂,留存在联集、故事中与孝和文化关联的联作,当不在少数。大家熟悉的曾国藩挽乳母联:“一饭尚铭恩,况保抱提携,只少怀胎十月;千金难报德,论人情物理,也应泣血三年”。颂读此联,即可清晰地体会到曾的一片孝心。此虽属挽联系列,也可看到尽孝与对联的有机关系,看出曾国藩的真情实意。

前人楹联如此,当代楹联也为弘扬孝和文化,进行了有益尝试。例如山西运城市老龄委,及《还城日报》、《黄河晨报》主办 “当代河东二十四孝”评选活动,评出“当代河东二十四孝”二十六位个人典型。运城市楹联学会主动组织河东联坛一众高手,为“当代河东二十四孝”题名撰联。通过渗透在楹联字里行间的炽热词语,宣传彰显了孝和文化,促进了社会和谐,提高了地方声誉。活动不仅在楹联界,在全国都形成了较大反响。

2020年,济宁市太白湖新区石桥镇人民政府、济宁市孝和文化博物馆,联合举办济宁“孝和文化”全国大征联活动,得到了广大楹联爱好者的积极响应,征集到来自河南、山西、江苏等省的作品计4000余件。以公示的作品看,很好地体现了“孝和文化”的现代价值与当代传承,为挖掘“孝和文化”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讴歌真善美,宣传“和谐济宁”,展现济宁市丰厚的地域文化和优美的风土人情,起了积极作用。本人有幸参与项活动并获了一等奖。

三、如何实现孝和文化与楹联文化的有机结合。

从孝和文化自身建设角度来讲,除了要搞好宣传、做好规划,使活动深入人心外,有必要做好奖优罚劣工作。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可以树先进、立典型,力求尊孝和、奖孝和、助孝和的良好机制。尊就是大力倡导,形成氛围。奖就是适当予以精神的、物质的,甚至选人用才等方面给与必要褒奖。助就是对有心乏力的给与必要扶持。与此同时,还要对有违孝和精神的人和事,给与适当的警示,促其改正,以利形成讲孝和为美,不讲孝和为耻,人人践行孝和精神的浓厚氛围。

从楹联文化角度来讲。

第一是重视基础建设,夯实孝和文化与楹联文化有机结合的基础。可以积极推进和参与创建楹联文化县市、文化乡镇(村)活动,认真做好“对联进学堂”工作。在此两个方面,中楹学会和省级学会已有部署,关键是做好实施规划,将工作落到实处。与此同时,要积极培养本地的楹联爱好者,扩充楹联创作队伍。

第二可适时做些集中性活动,扩大影响面。例如举办专题征联活动,召集研讨会等等,借全国高手之力,促进当地联人水平提高,特别是所展示楹联作品水平的提高。近十多年以来,各地楹联学会与相关企事业单位,城市、乡镇联合举办了各种类型的征联活动,既繁荣了楹联文化创作,也收到了宣介自身文化、提高相关知名度的良好效果。

第三做好陈列展示工作。可在街道、村口凡可展示的地方,有规划、分步骤的悬挂楹联,宣传孝和文化。有条件的,也可学习济宁市的做法,建立孝和文化博物馆,让宣扬孝和文化的楹联进馆展示。

总之,推进孝和文化建设,有利于促进新时代道德文化建设,有利于促进乡镇和谐、家庭幸福、邻里和睦。而加强楹联文化建设,则有利于承载传统、教化民心、传播文明、美饰环境。二者的有机结合,相得益彰,势必能够为弘扬美德、传承国学,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做出更好的贡献。

 

作者简介:江苏连云港人,原市属商企党委书记退休。系中楹学会会员、中楹对联文化研究院研究员,八获中国对联创作奖,也获过征联各级奖项。

猜您喜欢

评论区

猜您喜欢的对联及诗文:

文化孝和文化思考

对联分类

对联知识

热门对联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