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国对联网首页对联知识古今联话一副传世名联引出的话题

一副传世名联引出的话题

2020-09-19 23:21:21严爱华荆楚联坛 0条评论

两表酬三顾;

一对足千秋。

此联悬挂于襄阳古隆中三顾堂正门,在隆中所有古楹联中它体制最短,但却最为脍炙人口。

两篇《出师表》,剖肝沥胆,道尽以身许国的忠贞不二和为国操劳的“夙夜忧叹”,这正是为了报答先帝刘备当年“三顾茅庐”的知遇之恩;而正是当年在草庐中的一番“隆中对”,高屋建瓴,谋划了天下三分的政治格局,为蜀汉大业奠定了立国根基,才足以彪炳千秋。短短10字,把诸葛亮一生的行状、勋业、道德、风操、影响等,悉数纳入。而且,在如此狭小的篇幅内,一支笔一支笔在即时(两表)与以往(三顾)、以往(一对)与未来(千秋)的时空之间来回穿插自如;四个数词,个个一字千金,不可更易。如此举重若轻的扛鼎笔力,让人不能不击节赞叹!乃至它声律上的一点小小不谐,根本没人在意。

正因为此联传播广远,国内但凡纪念诸葛亮的名胜地,都能看到它的身影。但有关此联的作者、年代、墨迹、落款等,还是值得讨论一番。

隆中悬挂的此联,与成都武侯祠挂的,是同一副墨迹。落款都是“永川子明游俊”。不少介绍此联的文章,据此,说作者是明代的一个号“永川子”的游俊。这显然是不懂常识的笑话!古人落款若一定要注明写作年代,也是以当朝皇帝年号加干支纪年,比如,书于“天顺辛丑”或“万历癸酉”什么的,还没见直接拿大明、大清的国号入款的。他们大概觉得,“明”字连前三字读,不像一个别号,连后两字读,又不像一个姓名(其实明姓虽不常见,但百家姓中仍赫然在列),只好把它拎出来,当做写作年代。

蜀人写出文章驳斥以上误传,说游俊字子明,重庆市永川县人,平生“好古文,擅诗联,尤癖于书画”,其生卒年代为1884-1951,还有其一生主要经历,都记载得清清楚楚,故结论为“该联是近代四川名流永川人游俊”为成都武侯祠“所撰书”。(见重庆市楹联学会官网《昌州一对 胜迹千秋》文)

这篇文章不像杜撰,蜀人为成都武侯祠撰联,合情合理,故可信度较高。只是,按此文说法,落款六字应断读为“永川/子明/游俊”,先亮出作者地望,中规中矩;然后在表字后又叠加其名,这种自称方式还是略觉稀奇。我也留心过不少名家字画落款,单称名、单称别号的居多,别号加名的也常见,单称字的也有,而表字后加其大名的自称,我看不出其必要性。在我的浅薄知识里,称字多用以敬人,称名多用以自谦,称别号是文人的风雅,各得其所,这才能显示艺术家的修养和风度。我要是没读以上那文,会断为“永川子/明游俊”,前是别号,后为姓名,这点疑问还待方家赐教于我。

某诸葛亮纪念地自然也看中了游俊这副名作,不过,他们似乎看不上游俊的书法,于是,另请了一位高明的书家重新挥毫。这位书家的墨宝比游俊高明多少,不懂书法的我不敢置喙,但他的做法有欠厚道。在落款中,他用比原作长一倍多的文字,详细告诉读者:某某省某某人书于某某地之某某轩,就是对游俊只字不提,仿佛这联就是他老兄的大作。还让我开眼的是,下联他写的是:“壹对足千秋”!他把会计记账用的大写“壹”,当做了“一”的繁体。书家都爱写繁体这我知道,因繁体一般人都不会,所以会繁体显得有学问。我无缘看到这位书家其他作品,不知他会不会写出“功盖叁分国,名成捌阵图”“毕竟西湖陆月中,风光不与肆时同”或者“貳月春风似剪刀”之类的书法名作。

还有一位书家,也看中了这副联,可他不想让这个莫名其妙的游俊,顶了这副佳作的名头,他想把自己的大名挂上,办法是,改动三字,成了“两表传万古,一对足千秋。”然后郑重题款:“为某地武侯祠撰联并书”“某年于某城某某。”十字只改三字,就算“创作”吧,可是,就是这改动的三字,把好端端一副包蕴丰富的名作,糟蹋成了下面大半截完全“合掌”的伪劣产品。此作也被这处诸葛亮纪念地所收藏。

真想说出画什么不成、焚什么煮什么之类的,到嘴边还是咽回去。犹豫半天,还是想给书家们提个醒:以后下笔时多少慎重一点如何?

猜您喜欢

评论区

猜您喜欢的对联及诗文:

传世名联

对联分类

对联知识

热门对联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