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国对联网首页对联知识古今联话楹联中的襄阳●仲宣楼

楹联中的襄阳●仲宣楼

2020-02-22 21:49:01周晓东荆楚联坛 0条评论

文章一代标风骨;

人物七雄冠建安。

      张爱玲说;“出名要趁早呀,来得太晚的话,快乐也不那么痛快”。官二代王粲,少年就成名。他自小就是个神童、学霸。一代文坛泰斗蔡邕是这样把14岁的王粲介绍给宾客;此王公孙也,有异才,吾不如也。他17岁声名达天听,受司徒征辟,又被召为黄门侍郎。按道理前途一片光明,一路开挂才是。谁知命运大门向他关闭16年之久,一切都在初平四年来到襄阳之后。让我们跟随仲宣楼楹联去了解历史上的王粲、仲宣楼。
     怀古易销魂,看英雄相惜,最难忘魏文帝学驴、蔡中郎倒履;
     登高凭放眼,喜楼阁不孤,与比邻武乡侯祠庙、孟夫子鹿门。
     上联紧扣王粲两件事迹,一、魏文帝曹丕知道王粲生前喜欢听驴鸣, 率领群臣在坟前学驴叫,以悼念王粲。二、王粲14岁拜访当时文坛盟主蔡邕,蔡忙得鞋子没穿好,就跑出来迎接,并当着满座宾客,说家中藏书只有王粲可以继承。蔡邕这种不顾身份、辈分,提携后辈做法,古今罕见,留下倒履相迎的成语,这固然是王粲的才华赢得二人礼遇。这种对知识分子尊重才是最值得玩味,只有英雄识英雄,英雄重英雄,楹联把二者并提为英雄,是因为千里马难得,伯乐更难得。此为销魂关窍。
      下联则从楼的角度生发。唐代山水田园大诗人孟浩然隐居东面鹿门山,而诸葛武侯未出山,即在城西隆中躬耕读书, 这二处皆因人成为风景名胜。所谓德必有邻,大道不孤,同时正因为襄阳好风日,才滋养出王粲,孟浩然,诸葛亮这样的人杰。互为彰显也!说楼未必不是在说人。
       楹联说的都是王粲得意的事,真实情况是,初平四年王粲17岁,避战乱南下投奔爷爷王畅的学生刘表,刘表是瞧不上这个其貌不扬的小青年,一直没有重用他。王粲幽愤之下写下不朽名作《登楼赋》,登楼赋是我国登楼文化的奠基之作,王粲在赋中不仅仅借景抒情,表达去国怀乡之情,更有壮志未酬,老大徒伤悲的无奈。他流寓襄阳这段时期,正是其思想趋于成熟,对战乱的反思,国家的重新建构都是此时期形成的,这种思考也反映在他的赋中,增加赋得厚度与思想性高度,而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激起历代知识分子的共鸣。所谓家国不幸,诗人幸。襄阳这段经历成就了王粲,成就登楼赋,也成就了仲宣楼的传奇。

       仲宣楼为纪念建安七子中王粲而建,是否为登楼赋中的楼。少不得又是一场笔墨官司,历史上至少有三处建有仲宣楼,乾隆版《襄阳府志.古迹》记:“荆州之江陵,安陆之当阳皆有是楼。如果其中一处为赋中所登之楼,其他二处则为纪念性建筑。


       襄阳有记录是始于明末万历年,明七子之首王世祯站队襄阳,在其写的《仲宣楼记》中称襄阳建楼是为正。光绪二年修城时,得赵兆麟(顺治五年任都御史)“先生之风”(先生是指王仲宣)四字于楼下,随之将赵兆麟手书嵌于楼内。原建筑已毁,1993年于原址上恢复,双层重檐歇山顶,分城墙、城台和主体楼几部分。楼高17米,总面积650平方米。

       王世贞上级首辅张居正,执相反意见,认为仲宣楼在江陵,张居正人称张江陵,这其中有没有猫腻,天知道。《文选》五臣注也说是江陵城楼,后梁时南平王高季兴在江陵重建了仲宣楼,名望沙楼。离三国为时不远,似乎为王粲登临处可信度颇高。理宗淳佑十年(1250)腊月二十五日, 抗元名将李曾伯在江陵翻修仲宣楼,宴集庆贺新楼落成,宾主纷纷唱和,留下许多精彩诗词。今楼已不存。

       具体是那座楼,王粲最有发言权,他登上楼所见景色是;“挟清漳之通浦兮,倚曲沮之长洲……北弥陶牧,西接昭丘”,麦城就是关公败走的之地,在漳水菹水交汇之间。汉属南郡,清顺治归安陆府管辖。昭丘准确地点今当阳河溶镇南六、七里处楚昭王的陵墓。已为学术界所认同。盛宏之《荆州记》、郦道元《水经注》等亦支持位当阳城楼。

       襄阳仲宣楼虽然不是赋中所登的楼,依然不妨碍他的历史价值。王粲滞留襄阳16年,襄阳是他的第二故乡他寓居的万山,至今遗留有王粲井。王粲依刘不得志,归曹却封为关内侯,因人而异的际遇,自然引起千年来郁郁不得志文人的共鸣。登楼,依刘等典故反复为诗人引用,其人、其楼、其文、其事、亦成为中华人文精神的宝库,给后来者以慰籍、以力量。并且还在持续发酵。

如杜甫在《短歌行赠王郎司直》

王郎酒酣拔剑斫地歌莫哀!
我能拔尔抑塞磊落之奇才。
豫章翻风白日动,鲸鱼跋浪沧溟开。且脱佩剑休徘徊。
西得诸侯棹锦水,欲向何门趿珠履?
仲宣楼头春色深,
青眼高歌望吾子
眼中之人吾老矣!
       就引用仲宣楼典故,安慰朋友王司直。其中“我能拔尔抑塞磊落之奇才“,被清末名臣张百熙集句成联;
学者当以国家天下为己任
我能拔尔抑塞磊落之奇才
       题于北大前身的京师大学堂,激励一代一代学子奋发。
       而杂文大家聂绀在《钟三四清归》一诗中
陌上霏微六出花,先生归缓四清夸。
忙中腹烂诗千首,战后人俘鬼一车。
青眼高歌望吾子,红心大干管他妈。
民间文学将何说,斩将封神又子牙。
       也直接引用其中一句。究其源头在仲宣楼,由此及彼,影响之巨!
       据传楼上有一联亦由诗中集来;
登楼有客依刘表
使粤何人下赵佗
       上联乃王粲本事,下联指陆贾说服南粤王赵佗 ,归顺汉朝事。与此楼并不干涉。此联源于清初秦松龄荆南春日感怀诗;
其二
把酒临江感慨多,西南天地正横戈。
登楼有客依刘表,使粤何人下赵佗。
浪接三巴声激壮,观名一柱势嵯峨。
偶逢春昼无烽火,听得琵琶几曲歌。
       秦松龄尝于荆襄从军,隶属总督蔡毓荣麾下。随其征讨"三藩之乱",根据诗题、内容应该作于此时,首句谈到三藩作乱,次句而希望自己成为陆贾这样的人,被重用,建立不世功勋。掐头去尾引申到联,秦题则可。非其人那?当然亦有借别人的酒杯,浇自己的块垒前例。但秦在诗中引经据典,是从自身的际遇出发,借用登楼依楼,有特定人事环境,况且其诗中非以楼为重点。经再次引用也很难切人切事。特别如今海清河晏,挂出来未免驴唇马嘴之嫌。

   

      写景联则无此虞,时事翻新,而光景长存,严爱华先生的一副联从仲宣楼征文中脱颖而出;

碧霄近可摩,南北山河双画障
黄鹤遥相望,东西荆楚两名楼
      上联言楼之高, 碧霄可摩化用“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诗句,”10字浓缩为5字,可谓善用也!到过仲宣楼人知道,他的海拔高度其实并不高, 联语夸大其词?仲宣楼处于城上 ,面前是世界上最宽的护城河,视野十分开阔,野旷天低树,仲宣楼是视觉差引起的幻觉。这就如五岳中泰山,海拔也不高,但是附近参照物更为矮小,衬托而高大起来。楼南依岘山,北临汉水。此为荆襄天然屏障,铁打襄阳于此有莫大关系。这里用画障,是突出景色之优美, 大观园 曲径通幽处,先拟为“翠嶂”。韦庄 《送福州王先辈南归》诗:“名标玉籍仙坛上,家寄 闽山画障中。”这也是对俊秀山川赞美的的通例。这里变嶂为障,是为双关汉水。

      下联采用以物衬物手法,黄鹤楼因为崔颢一诗,加上李白刻意拔高,而深入人心,二楼之间关联在于他们历史上是齐名的,通过并提引起游人的重视,当然王粲题赋早于崔诗,楼亦早显,如今黄鹤楼名气大大超过仲宣楼,证明人文是需要一代一代的努力积淀的,当今不可缺失啊!
      此联碧霄、黄鹤色彩应用,南北山河、东西荆楚方位地名的工整对仗,双画障与两名楼数字的变通,使得此联趣味盎然,同时显示联者娴熟的文字掌控能力。
      登临襄阳古城东南角城墙之上仲宣楼,喜茫茫空阔无边,城下是闻名遐迩的护城河,南望岘山叠翠,东接庞公乡,汉江如带,东流到此一折转向南。中间的鱼梁洲,如白银盘里一青螺。依槛临风,不亦快哉!不愧是与黄鹤楼、晴川阁,岳阳楼一起并称"楚天四大名楼"。

       楹联对周遭风光渲染,可以使游人陶醉其中。作为人文胜迹,发思古之幽怀,  催发后来,纵横古今。楹联则起到联结妙用。

      正如严爱华先生 的一副联;
信美山川,云水唤英魂,且把荆襄当故土
重光楼阁,风骚兴后继,不教汉魏擅高才


站在楼上,想起风云际会,历史烟云,唏嘘不已,切莫辜负手中毫锥。如毛伟人所言;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作者简介

周晓东,网名,琢玉庐主人,七零后,襄阳市楹联学会副会长,襄阳市诗词学会副会长,荆楚联坛新锐。

猜您喜欢

评论区

猜您喜欢的对联及诗文:

襄阳仲宣楼

对联分类

对联知识

热门对联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