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国对联网首页对联知识古今联话七嘴八舌说“通感”

七嘴八舌说“通感”

2020-02-18 22:56:06未知联斋 0条评论

通感修辞格又叫“移觉”,通感就是把不同感官的感觉沟通起来,借联想引起感觉转移,“以感觉写感觉”。文学艺术创作和鉴赏中各种感觉器官间的互相沟通。指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等各种官能可以沟通,不分界限,它系人们共有的一种生理、心理现象,与人的社会实践的培养也分不开。在通感中,颜色似乎会有温度,声音似乎会有形象,冷暖似乎会有重量。如说“光亮”,也说“响亮”,仿佛视觉和听觉相通,如“热闹”和“冷静”,感觉和听觉相通。用现代心理学或语言学的术语来说,这些都是“通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如何更好地运用动感手法于楹联创作之中,联斋特以此为话题进行了讨论,并将部分发言汇总予以汇总刊发。

 

01.河南西峡  杨旭

通感,也称移觉,将人的听觉、视觉、触觉、嗅觉、味觉等感觉,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文字,将之互相沟通、交错,彼此融合转换,从而达到无可比拟的艺术和境界高度。楹联创作也不例外,如楹联:“文成竹叶书犹绿;吟到梅花句亦香。”诗句本是无香的,作者却从嗅觉的角度去表达,让视觉与触觉进行转移、揉和,给读者意蕴的感知和审美愉悦感。

 

02.黑龙江双鸭山  孙福奎

通感入联,有香有色芬芳味;

妙毫在手,绘景绘情精彩图。

 

03.黑龙江哈尔滨  马丽华

通感,共鸣。

 

04.黑龙江大庆  金光瑜

我认为通感包括两方面含义:一是自己的。就是将个人不同类的视觉、味觉、触觉等等,通过某一“桥梁”词语而产生另外一种效果,如“笑声甜”就是。笑声是听觉范畴,而甜是味觉范畴,两者本井水不犯河水,但用适当的“桥”,它们相通了,感知了。

二是传递给他人的相同感受,说白了就是“感同身受”。写作用语时,不仅自己本身可通感(如一是里说的),还须传递给读者,让读者也感受到相同效果。这种情况有个约定俗成的问题,不能仅以个人感觉强加于他人,并非让他人同你“感同身受”不可。如“笑的甜,苦笑”等等,大家约定俗成中都认可,都能“通感”。但如非要弄出个“笑得黑”,他人是不会产生通感的,甚至费解。

 

05.湖南临武  肖德飞

通感修辞,彰显无穷魅力;

移情创意,和谐有秩生机。

 

06.陕西宝鸡  吴岱宝

五官通感,交融时鸟语甜心,花香入耳;

二比和谐,联结处清歌绿野,丽句成春。

 

07.陕西  刘养启

胸臆直抒,韵新芳苑联流彩;

修辞巧用,情法自然对溢香。

 

08.山东临清  扈金海

通感和联,携来春暖满园彩;

怡情步韵,撰就心舒盈境宽。

 

09.黑龙江双鸭山  孙福奎

通感用于联中,将人的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等互相沟通、转换,把本来表示甲感觉的词语移用来表示乙感觉,这样可以使意象更为活泼、新奇、生动。

如我试写的一副联:枝枝垂柳呈轻暖;阵阵莺歌带冽香。柳枝本来是用眼看的(视觉),换作人感觉其暖(触觉)。莺歌本来用耳听的(听觉),换作闻到其香(嗅觉)。经过这样的转换,增添了艺术效果。 

 

10.湖南岳阳  李林森

句酌字酙,淘得灵泉浇妙韵;

精耕细作,驭成巧手戏春风。

 

11.山西偏关  范荣

通感联

枝芽春闹境;

儿女语弹琴。

 

12.河南西峡  庞广三

融会贯通无定例,出神入化贵巧思。

 

13.河南  杨东升

曲喻修辞,感时花溅泪;

听声类物,恨别鸟惊心。

 

14.云南龙陵  房家维

用心观耳语;

闭目写眉音。

 

15.辽宁鞍山  任朝福

笔下生花非易事,移觉是强者,朱自清大师创移觉佳作,吾极力效仿,均未实视。移觉是创作之五官最高境界。

 


16.青海西宁  赵春恩

观花作赋香浓溢;

赏月修辞墨淡甜。

 

17.广东  庄洪源

通达文风书境界,

感知世事入空灵。

 

18.江西遂川  彭克云

通感入联联出彩;

修辞润笔笔生花。

 

19.福建  東時

通感,移觉,移用拟人、拟物等名词是近现代规划出来的名词,因为《诗经》里其混用于比、兴之中,现代人之于白话,那肯定得换成更符合当今的名词称呼了,然其换汤不换药也。

 

20.黑龙江哈尔滨  李士权

嗅花香似歌声入耳;

观景美如玉液沾唇。

 

21.黑龙江  黄振业

文呈亮点;

心有灵犀。

 

22.山西芮城  陈昌乐

用心领会,触景生情。

 

23.湖南浏阳  汤建农

通感联

观花顿觉香盈鼻;

赏景方教兴满怀。

 

24.云南昌宁  殷子勇

通感联

泼墨时教心自在;

赏春倍觉梦犹香。

 

25.陕西合阳  吕增民

通感联

一夜和风吹绿岸;

万丝细雨洗蓝天。

 

26.河南  刘长青

斋储墨香传百世;

联存豪气炳千秋。

 

27.黑龙江哈尔滨  王继荣

创作时,用日常生活中眼观、耳听、鼻嗅等积累的纷纭素材,进行取舍,找到恰当的对象,以明净自然的语言来描绘。贵在探微、妙在神会、巧在天真、意在尽致抒发情感。达到作品中有画面感、有情境、有意境的效果。既能感动自己,又能感染读者。

 

28.云南龙陵  杨选从

用感知出句;

凭思绪对联。

 

29.湖南醴陵  邓元军

通感联

梅落成泥视作悲,莫非花语;

柳垂拂面疑相吻,此是心声。

 

30.湖南岳阳  田兴隆

且掬春风滋妙句;

莫辞化雨沐诗心。


 

31.江西石城  李小杰

通灵大美情生韵;

感悟精华意达联。

 

32.贵州湄潭  罗毅

相关入对,共比成联。

 

33.河南  刘长青

字非人也能说话;

诗是情哉总表心。

 

34.广东五华  王永祝

景可意通,文里能生余味绕;

情能心感,画中可觉暗香来。

 

35.黑龙江大庆  聂丹

通感望梅生口水;

醉心指雁嗅汤香。

 

36.江西余干  周钧

相可心生,描神绘态含通感;

联须墨写,柳骨颜筋有异姿。

 

37.江苏泰州  杜萍

吟诗作对要使文字具有诗情画意,要有形象思维。形象思维从何而来?我以为应通过自己的五官感觉从素材中提炼出来。

 

38.黑龙江肇源  杨娟

通感联

一把梅香揉入句;

三分月色透幽窗。

 

39.山西新绛  朱怀印

联联形对皆含色;

字字意连且带香。

 

40.湖南岳阳  田兴隆

通感联

春风过眼留诗韵;

墨帖经年伴我眠。

 

41.黑龙江  李志广

通感联

键盘敲喜,暗香潜雪约春溢;

微信催茵,红杏邀蜂待露开。

 

42.江西余干  周钧

通感联

映雪红梅香万里;

衔泥紫燕暖千家。

 

43.湖北江陵  李达章

通感谓感官相通,如视可通于听、嗅……,听可通于视、味……

春色清明闻燕语;

娇音缥缈似星光。

 

44.福建  其湜

阳光味道;

春色忘言。

通感,移觉,现在的修辞一般细分为拟人,拟物;自《诗经》中赋比兴中就有的,多见于比、兴。比,通俗说就是今天的比喻,当时比的修辞并无细分出拟人、拟物出来,也就是我们说的移觉、移用、通感即比喻;兴,即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事物,兴之常用文章、诗歌开头。笔者认为通感、通物(拟人、拟物)亦常用、混用于比、兴中,以出现于文章的主体位置而来区别是属于比或者是兴的。比的用法(以下一读便可知是用了通感),如《卫风·硕人》中描写到: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兴的用法呢?比如《风雨》开头起的兴:“风雨凄凄,鸡鸣喈喈",“风雨潇潇,鸡鸣胶胶”把情感通过风雨,鸡鸣表达出来。这类的比、兴在《诗经》中是寻常可见的笔者就不类举了。总之运用之后就突显出生动、有生命力、更丰富立体了。

 

45.广东珠海  石光明

得力光华,快意修辞凭独到;

由衷文字,感吟入句巧安排。

 

46.甘肃天水  颜刚强

通感联

词味诗眸需字理;

春香绿野待风开。

 

47.山东临清  扈金海

诗联创作除必须遵守韵律规则,更要表情达意。通过精炼的文字,表述情感,达成意境。短短数语,使人阅后顿生情感,陶醉在意境的画面中。读诗似抒情,观联如赏画。

 

48.陕西宝鸡  强小林

集文字一堆,推敲意境凭三鉴;

成妙语两行,叩响心灵现五官。

 

49.云南龙陵  房家维

掩卷慢闻瓜果笑;

开窗静看稻花香。

慢闻果笑,静看花香,五官通融,多了画面感和音韵感。

 

50.河南  杨东升

诗能意马千年感;

赋妙情波一梦通。

 

51.云南曲靖  丁武成

通感联

红梅暖雪春光闹;

喜燕香风柳影甜。

 

52.湖北松滋  苏传国

通感联

风剪柳枝堤有色;

月沉湖底水无声。

 

53.河南西峡   杨旭

诗自能言,画可生香,恰如耳可视物,目可触味,舌可听音,看似荒唐至极,如若在艺术创作中能利用的游刃有余,实乃炉火纯青,妙不可言,大美之极,境界之极。

 

54.河南油田  张淑芳

通感联

长桥流水载舟过;

短笛无腔信口吹。

 

55.山西新绛  朱怀印

泼墨挥毫书妙对;

咬文嚼字吐奇联。

 

56.湖南  欧阳金建

通感联

娇花堆杂树;

好鸟闹高枝。

 

57.江西都昌 徐光祖

通感联

香气送来丹桂色;

佩声应识玉人容。

 

58.河南洛阳  毛利民

顿挫抑扬,仄平动魄,如山起舞;

移花接木,对仗摄魂,似玉落盘。

 

59.广西  蒋桂凤

把对事物A的感知转移到对事物B的认识提炼。这个就是诗词歌赋作品里的意象,凝练的字句踩着平仄音律,更易得到读者的共鸣,诗情画意,情景交融。

 

60.河南油田  张淑芳

通感联

擂鼓开怀因动地;

折梅在手可听香。


 

61.青海西宁  李金梅

一排比喻,对意新鲜而趣味;

三句象声,联花生动更引人。

 

62.河北承德  宋国元

赋物存情山水笑;

喻人弃利鹤云飞。

 

63.黑龙江  李士权

通感联

雨暖山披绿;

霜寒菊吐香。

 

64.云南玉溪  黄保权

通感联

兰香随眼书山醉;

诗苦知春墨海流。

 

65.云南龙陵  房家维

通体器官皆共感;

古今佳句互交辉。

 

66.河南南召  李青旺

通感就是把不同感官的感觉沟通起来,借联想引起感觉转移。在通感中,云彩可“采",声音可“拾",春风可“抓",香气可“称"……以此思维方式写出来的楹联会显得空灵、鲜活、形象、耐品!

 

67.云南龙陵  杨选从

通感联

静看花儿笑;

闲闻果子香。

 

68.河北邯郸  程学孔

通感联

网箱浪打鱼儿跳;

湖面风吹月影斜。

 

69.广东东莞  胡宗能

感觉转换

笔墨变通

 

70.黑龙江哈尔滨  李士权

通感是把人们的各种感觉(听觉,视觉,……)运用比喻和形容勾通起来的一种修辞方式。如: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如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荷塘月色》。把月下微风中荷花的清香比作渺茫的歌声,把嗅觉与听觉勾通起来。使读者如临荷塘,闻着荷香如远处高楼上的歌声入耳。嗅觉听觉互动,美不胜收。

再如诗词中。春风又绿江南岸《泊船瓜洲》。春风本抽象之物,王安石巧妙地着一绿字,把扑面而来的春风(触觉)与视觉(绿色)勾通起来。化无形为有形,给读者展现了一幅万里江南一片新绿的初春美景图。欣赏名句,掩卷遐思,令人陶醉。

此次征联中许多联友对通感辞格的巧妙运用也不乏其例。只选两副,谈谈自己的粗陋之见。1枝枝垂柳呈轻暖;阵阵莺歌带冽香(孙福奎老师此次征稿53号作品例句)。2.香气送来丹桂色;佩声应识玉容人(徐光祖老师此次征稿66号联)。孙老师上联把视觉(垂柳)与触觉(轻暖)勾通;下联把听觉(莺歌)与能嗅到品尝的味觉勾通。徐老师上联把嗅觉(桂花香)与视觉(丹桂色)勾通;下联则把玉人的环佩之声的听觉与玉人容貌的视觉勾通起来。两位老师巧用通感,拓宽了十四联的容量和意境。少少许胜多多许,言简意丰,笔法飘逸,联语增辉。给读者以广阔的想象空间,调动其诸多感观互补,尽享楹联作品之美。

 

71.香港 楊健松

通感联

猶羊掛角玲瓏澈;

達道精詳互感通。

 

72.山东菏泽  刘玉岭

以静绘声,奇思更动五官感;

抒情状物,妙喻犹香四季花。

注:1.以静绘声.如王维的《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2.抒情状物。如古代诗人朱唏颜的《贺新郎》:燕泥香、繁红坠雨,半帘花落。

 

73.河南信阳  陈文珍

声觉色味相通气;

口耳目鼻互串门。

 

74.辽宁  王瑞华

美妙音符,象乳液甘甜滋润耳;

晶莹泪水,如琴弦活跃拨弹心。

 

75.湖北大冶  石钧

通感联

缕缕清香通我耳;

声声韶乐感君心。



 

76.湖北麻城  张远近

个人觉得,通感就是将形象及抽象思维,用文字或语言表达出来以后,能让人产生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

 

77.湖南  欧阳金建

通感联

梅花香染春风色;

溪水韵传海浪声。

 

78.湖南  黄凤奇

通感联

黄莺丽唱香禅院;

翠柳轻摇醉月华。

 

79.河南郑州  江孔顺

通感联

夜听梅放香如许;

晨望水清甜几分。

 

80.山东临清  施华石

通感是自然万象在诗人联家心灵中的艺术感应。是拟人,夸张,比喻等修辞方法的生动体现,从而使人读之产生亲切感和魅力感。比如

月色轻柔直露笑;

梅香清淡暗含羞。

 

81.云南  陈鑫

通感联

飞瀑流光,一壁珠帘轻舞美;

落花动影,千枝玉笛雅歌新。

 

82.甘肃  牛牧之

通感联

一抹杏花熏到眼;

三更山月响于泉。

 

83.青海海东  张继和

通感联

柳絮帘中飞紫燕;

榆钱梦里入春风。

 

84.甘肃定西  陈宝林

通感联

蛙声点亮思乡梦;

月色熏香羁旅诗。

 

85.黑龙江  王继荣

笔下生花,屏上溢彩。耳中萦声,眼中见色。唇齿留香,面前沐风。

 

86.青海西宁  张世旭

通感联

花随晚照渐虚去;

兰羡春新送暗香。

 

87.吉林扶余  孙汝瑛

通意随心习妙韵;

感情着彩赋华章。

 

88.山西平陆  刘科元

“通感”即相通的感观器官,人体的感观器官只所以能相通,是通过形象思维运用汉语的特殊修辞手法而转换成抽象思维实现的!抽象的合理的罗辑思维传递给他人产生(移觉)或提升了形象思维的主观意境!

梅花带雪飞琴上;

柳叶和烟入酒中。

上边这副联正是通过视觉“形象思维”运用拟人修辞产生“抽象思维”(雪本该飘落而会飞到琴上)而传递给人们不一样的意境!我说的不一定正确!或偏题,只起抛砖引玉的作用,还待楹联大家指正。

猜您喜欢

评论区

猜您喜欢的对联及诗文:

通感

对联分类

对联知识

热门对联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