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国对联网首页对联知识古今联话峨眉山楹联概说

峨眉山楹联概说

2019-11-25 22:22:54刘太品对联文化研究院 0条评论

峨眉山位于四川省乐山市以西,四川盆地的西南边缘,是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素有“峨眉天下秀”之称。峨眉全山由大峨山、二峨山、三峨山、四峨山组成,通常说的峨眉山指大峨山,其最高峰万佛顶海拔为3099米。《峨眉郡志》记载:“云鬘凝翠,鬒黛遥妆,真如螓首蛾眉,细而长,美而艳也,故名峨眉山。”峨眉山是普贤菩萨的道场,宗教文化特别是佛教文化构成了峨眉山历史文化的主体,山上有报国寺、伏虎寺、洗象池、龙门洞、舍身崖、峨眉佛光等胜迹,是中国旅游、休养、避暑胜地。“峨眉山-乐山大佛”是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峨眉山古建筑群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以峨眉山为主体的峨眉山景区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

峨眉山景区名胜和佛教楹联数量众多,由乐山市图书情报学会编著、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1990年5月出版的《乐山名胜楹联选粹》中载录峨眉山楹联84副。由峨眉山博物馆供稿、田家乐主编,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年4月出版的《峨眉山楹联选集》一书,收录峨眉山楹联407副。由中国楹联学会委托中华对联文化研究院编纂,九州出版社于2015年出版的《中国对联集成》(全国卷),在“景观篇”和“宗教编”等处也收录有峨眉山楹联四百余副。


一、峨眉山楹联的地域历史渊源


楹联是对联的雅称,是一种以独立使用的对仗句表达特定主题的文体形式,具有文学性、实用性、谐巧性三大特点,峨眉山楹联以名胜景观联和宗教联特别是佛教楹联为主。

楹联文体孕育于宋代春节所用的桃符偶句和丧礼所用的铭旌偶句,然后从元代的春帖偶句,演化为明代中早期的春联习俗(时间约在1400-1500年间)。春联产生后,很快也出现了挽联、贺联、节令联、行业联、第宅联、园林联等各个门类的对联。到了晚明,对联已经成为遍及社会各个领域的普遍性习俗,进入清代后,更是得到迅猛发展,晚清的七十年以及民国中早期的二十多年,即1840-1940的一百年间,是对联文化发展的最巅峰。近三十多年来,传统的对联文化又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复兴。

四川是楹联文化发展的一个关键地区,桃符偶句的鼻祖——后蜀国君孟昶的“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一联,就是在北宋乾德三年除日(966年)题写于后蜀国都所在地成都。之后的1083年前后,四川眉山人苏东坡谪居湖北黄州,与四川犍为人王齐愈(字文甫)交好,苏在临近除夕时去王家串门,见王家正在制作桃符,于是信笔在桃符上题写了一副七言联句:“门大要容千骑入;堂深不觉百男欢。”所以说,北宋仅有的两副桃符偶句,均与四川有关。

对联文体在明代中早期产生后,源于民间习俗的这一文体形式,逐渐引起文人的关注,于是开始有文人投身到对联的创作之中。史上第一位可称为联家的人,是明代中期的杨慎。杨慎(1488-1559)四川新都人,正德辛未科状元,《明史·杨慎传》称“明世记诵之博,著作之富,推慎为第一”。杨慎因“大礼议”被嘉靖皇帝贬至云南度过余生,他在云南四川创作过不少对联作品,杨慎一生著述多达四百余种,但所作对联未能结集,流传至今的大致可信的杨慎对联有近二十副。一些资料记载杨慎为峨眉山题写过楹联,如《太史升庵文集七十六卷》有“峨眉山”条目:“余书峨眉山寺简板曰:‘奇胜冠三蜀(晁公武语);震旦第一山(佛经)。’刘东阜云:不如以王右军‘昆仑伯仲地’易‘奇胜冠三蜀’。”另外还有两副杨慎楹联,题峨眉山金顶联:“山岚银世界,宝气玉毫光。”实为嘉靖十七年(1538年)杨慎游峨眉山时所作的《卧云庵》一诗中的句子,题神水阁联:“智师昔说法,龙女为飞空。”则为杨慎《神水》诗句,这两副根本不属于对联文体。


清代及民初四川对联作者中,李调元、万慎、钟云舫、刘咸荥、赵熙、林思进、刘师亮、彭作桢等都堪称名家,清末乐山地区楹联普遍使用的情况,我们从一则联话就可窥见一斑,窦镇撰《师竹庐联话》就载有乐山县学训导刘珊洲的楹联:

泸州刘珊洲司训乐山县悬联云:“海棠香国世界;荔枝红处人家。”盖衙中海棠甚盛,家有荔枝数百株。故云然。

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影响最大,且与我们乐山相关的联家,还是要数郭沫若。郭沫若(1892—1978),乐山沙湾人,曾留学日本,与成仿吾、郁达夫等发起组织文学团体创造社。1949年后,曾任全国文联主席、中国科学院院长、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郭沫若上过私塾,有丰厚的旧学功底,擅长结撰联语,今人有《郭沫若楹联辑注》刊行,收录作者的对联作品101副。在民国诸家中,郭沫若的对联创作水平并不算突出,但在1949-1979这三十年中,对联作者寥若晨星,如贵州向义等人的创作尚不为很多人所知,郭沫若可以说是中国大陆唯一具有全国影响的楹联作家。

在郭沫若的早期联作中,有些就直接写了峨眉山,如辛亥革命后民国元年春节时,在成都读书的郭沫若回到家乡,为附近的乡亲撰写了二三十副春联作品,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沙湾有一种特殊的风气,便是家家的春联都要竞争编撰长句。街上将近有一二百户人家,而能够撰春联的却没有几个人,所以结果这一二百户的春联,大概便由这几个人包办。”其中有两副春联就说到了峨眉:

杏花疏雨,杨柳轻风,酒兴汹浓春色饱;

沫水澄波,峨眉滴翠,仙人风物此间多。

 

诏书颁下九重来,国会缩短三年,要与列强争优胜;

峨眉耸立青天外,山势蜿蜒万里,飞临当户作画屏。


二、峨眉山楹联佳作及其特点


如上所说,普遍性的春联习俗约形成于1400-1500年间,而在名胜景点及寺院悬挂装饰性楹联,一般都会晚于1500年。杨慎于嘉靖五年到嘉靖二十年间(1526-1541)四次路过当时称为嘉定州的乐山,游历峨眉并留下不少诗篇,也曾题写峨眉山楹联。只是现存署名杨慎的楹联作品,我们尚需甄别是诗句还是楹联,是杨慎创作还是后人伪托。对于其他留存作品,我们也须秉持细心推考的态度。

除杨慎楹联外,现存作品中还有一些署明代作者的联作,如署名王世性的峨眉山伏虎寺联:

云迷大壑觇龙气;

路转溪桥觅虎踪。

此联内容颇切伏虎寺,对偶亦工雅可喜,查作者名应为王士性,浙江临海人,万历五年(1577)中进士,之后借各地作官之机畅游名山大川,后人有“人文地理学家”之誉。

再如署名破山的题伏虎寺联:

悬佛日于中天,光含大地;

灿明珠于性海,影彻十方。

破山禅师(1597-1666),俗姓蹇,四川达州大竹县人。破山一直活到康熙五年,应该算是明末清初的人,他与王士性均有可能为峨眉山伏虎寺题写楹联。

晚清及民国联家题写峨眉山的楹联,可以说是峨眉山楹联作品中的巅峰,特别是清末民初四川“五老七贤”中的赵熙、刘咸荥等人的联作,以及部分境界极高的佚名作品,代表了峨眉山楹联的最高水平。此外,遍能、果玲等峨眉高僧的联作,也具有相当的水平。这些优秀联语都具有这样的特点:一是非常切合具体的景点,不可移易;二是意境高远,与峨眉山的风神十分匹配;三是文辞清雅畅达,少用生字僻典;四是对偶精工,声律自成法度。

如刘咸荥题峨眉山仙峰寺联:

问九老何处飞来,一片碧云天影静;

悟三乘遥空望去,四山明月佛光多。

又如报国寺方丈果玲题神水阁联:

河间狂客来歌凤;

海内才人起卧龙。

再如钟云舫题金顶联:

众峰齐让佛门高,稽首如来,要分此半轮秋月;

一览尽收天下秀,满心归去,胜游他五岳名山。

 赵熙也有一副题金顶联:

有天地便有此山,当白雪团空,谁将这万丈毫光荡成大澥?

问菩萨并问诸佛,自青莲归寂,可许那千年秋月提上西皇。

由于历史的原因,峨眉山楹联中有许多一时难以查到作者的佳作,下面摘录三副:

洪椿坪

佛祖以亿万年作昼,亿万年作夜;

大椿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

 

此洪崖胜地如何?听暮鼓晨钟,云去云来空渺渺;

有椿树撑天不老,任风刀霜剑,花开花落自年年。

金顶

此地咫尺能进天,懒问天,但闻佛笑;

近水亭间先见月,要留月,不许云飞。


1949年后作者的联语,也有个别上佳的作品,如署名曾任四川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的何郝炬题峨眉山华藏寺联:

绝顶俯晴空,洞观云海千层,大地苍茫开眼界;

佛光传胜景,指点雪山万仞,长天澹荡豁胸襟。

当代作者廖成之题峨眉山初殿联:

天地几闲身,试问名利场中,哪有此清凉世界?

光阴如过客,每到山水佳处,更莫负潇洒胸怀。

另外还有一点值得一提,就是峨眉山楹联中还有两副长联,分别是刘君照的180字报国寺楹联和冯庆樾的200字洪椿坪楹联,而后者的艺术水平要更高一些,大致可以与全国其他景点的长联相媲美,冯庆樾曾为贵州仁怀知县,成都佛学院文学教习,联语作于1924年秋:

峨眉画不成,且到洪椿,看四壁苍茫:莹然天池荫屋,泠然清音当门,悠然象岭飞霞,皎然龙溪溅雪;群峰森剑笏,长林曲径,分外幽深。许多古柏寒松,斜枝偃蹇;许多奇花异草,锦绣斑斓。客若来游,总宜放开眼界,领略些晓雨润玉,夕阳灿金,晴烟铺绵,夜月舒练;

临济宗无恙,重提公案,数几个老辈:远哉宝掌住锡,卓哉绣头结茅,智哉楚山建院,奇哉德心咒泉;千众静安居,净业慧因,毕生精进。有时机锋棒喝,蔓语抛除;有时说法传经,蒲团参究。真空了悟,何尝障碍神通,才感化白犬衔书,青猿洗钵,野鸟念佛,修蛇应斋。


三、峨眉山楹联存在的一些问题


由于峨眉山景点众多,楹联悬挂情况复杂,加之历史跨度经过晚明、清代、民国以及当代,中间因社会动荡和文化革命又出现了许多断层,所以从现在存世的峨眉山楹联来看,还是存在着不少问题的。特别是1949-1979的三十年间,楹联文化传统从民国中期的高峰期急速跌入最深的谷底,各种历史遗存和文献资料毁坏严重。到了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各种传统文化艺术才开始缓慢升温,此时的景区当然会急需增补大量的楹联,但主其事者往往又缺少对联方面的文化积淀,所以就会造成把各类诗句、领导和名流题辞等与对联文体无关的文字,书写制作成楹联而悬挂出来,即便是大致合格的对联作品,当代作者因为文化底蕴的缺失,也往往会对偶粗疏、声律舛谬,明眼人一般会从一堆古联中一眼辨别出当代人的作品来。

主要的问题,可分为以下几种:

1.摘录前人诗句,当成对联来使用。

这种情况常常发生在不通对联创作又无人代笔的官员和名流身上,也常由缺乏传统文化底蕴的所谓“书法名家”们制造出来,当他们面对特定的场景但又“词穷”时,只好翻开前人诗集,随便从中摘取两句诗书写了应付差事。为了给这类行为制造理由,前些年联界还存在着所谓“摘句联”的对联分类,其实稍具文体学常识的人都会知道,之所以说“对联是由独立使用的对偶句来表达特定主题的文体形式”,就是要在概念上与诗文中的非独立使用的对偶句划清界线。如果说在对联文体发展的初期,存在一些摘录古人诗句当成对联的情况,如据传赵孟頫摘陈叔宝诗句“日月光天德;山河壮帝居”为忽必烈书写皇宫春联,但是到了对联文体高度成熟的今天,如果再有人摘取古人诗句来当成对联,那就令人完全不能接受了。

存世的峨眉山楹联中这类摘用古人诗句的情况较多,举例来说,《乐山名胜楹联选粹》一书的“峨眉山楹联”一节,收录伏虎寺联20副,其中至少6副是分别摘取了唐代李白、杜甫,宋代范成大,明代方孝孺、赵渊,清代康熙的诗句。收录报国寺楹联11副,其中至少7副是分别摘取唐代李白,宋代苏轼、黄庭坚、范成大、范镇,元代黄镇成,现当代郭沫若的诗句。可见,这类情况相当普遍。


2.使用根本不对偶或上下联同声收尾等达不到对联文体最低要求的语句充当对联。

对联文体的灵魂是对偶,没有对偶就不存在对联。声律是对联形式要求的另一要素,最后的底线要做到上联收尾仄声,下联收尾平声,违反了这个标准,就不可能称其为对联。如洪椿坪五言联:

山行本无雨;

空翠湿人衣。

其实这只是抄袭了王维的两句诗“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而略加改动,两句之间根本不对偶,称不上是对联。再如报国寺联:

五岳寻仙不辞远;

一生好入名山游。

这只是李白一首诗中的前后两句,根本不对仗,所以也无法称为对联。此外,局部不对偶的情况也时有存在,如陈毅联:“江山仍画里;人物已超前。”陈半桥联:“峨眉独秀丽;风景最宜人。”用“画”对“超”,用“丽”对“人”,都构不成对偶。五言联较短,其中有一字词性不对,对称的残缺感就很明显了。

从声律角度说,虽然明代和清前期存在个别的上联平收、下联仄收的对联,但晚清和民国以后基本上约定俗成的要上联仄收、下联平收。若是上下联同平或同仄收尾,那就大大地超出了对联声律的底线,如伏虎寺联:

尔去之罗浮;

我还憩峨眉。

不仅摘录李白诗句,而且上下联均为平声收尾,这更与对联文体八杆子也打不着了。

3.校对书写不精,存在一些文字错误。

出现了错字别字,一来会使对联对偶和声律受到破坏,二来会让读者如坠云雾中,无法理解联意。如江忠源题伏虎寺联:

一经钟声瞻玉殿;

万松烟色绕琼楼。

“经”字为平声,但此处应该为仄声,细味联意,则原文应该是“一径钟声瞻玉殿”。再如报国寺联:

寻僧石磴临天开;

研药秋岩倒溪流。

上下联均为平声,肯定不能称为对联,查对唐齐己诗《送白处士游峨嵋》,则其原句是“寻僧石磴临天井,劚药秋崖倒瀑流。”这只是副出现了别字的摘句。再如郭沫若联:

刚日读书,柔日读史;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读史也同样是读书,所以“书”字根本不通,除非硬解释成《尚书》的“书”。查李彦章(1794—1836)《榕园楹帖》有阳明书院实学斋联:“刚日读经,柔日读史;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则“书”字应为“经”字之误。再如伏虎寺有程仲愚题联:

栖鸟夜起猿声远;

落照晴留树影重。

鸟字为仄声,但此处应用平声字,细思估计“鸟”字应为“乌”字之误,查资料得知清道光年间程仲愚有七言回文律诗《题伏虎寺步文峰回文韵》,其颈联正是此联,也确为“栖乌”。这同样是一副出现了别字的摘句,并非对联。

4.生硬套用前人联,与峨眉山实景关系不紧密。

晚清林则徐有联句:“海到无边天作岸;山登绝顶我为峰。”万年寺则有联曰:

海到无边天是岸;

山登绝顶雪为峰。

上联不切四川地理位置,下联更是点金成铁,意趣全无。伏虎寺又有联云:

何当报之青玉案;

可以横绝峨眉巅。

初读不知表达的何意,查梁章钜《楹联丛话·故事》有下列记载:

万廉山郡丞喜蓄奇石,大有米海岳之癖。尝以“峨眉积雪”石自镌此四字,赠唐陶山方伯。方伯集句为联以谢之云:“何当报之青玉案;可以横绝峨眉巅。”

嘉庆年间官员万承纪好奇石,曾经在一块名为“峨眉积雪”的奇石上镌刻此四字赠送给另一位官员唐仲冕,唐为了表达谢意,就集古诗为联回赠万承纪,上联出汉代张衡《四愁诗》:“美人赠我锦绣段,何以报之青玉案。”下联出唐代李白《蜀道难》:“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这副联与峨眉山景区关系显然并不太大。


通过以上梳理,我们可以感觉到,峨眉山楹联艺术是一个内容丰富的宝库,但却很缺乏搜集、整理、考证和校对,希望乐山和峨眉山的相关部门能以高度的文化自觉,为峨眉山楹联史料的整理工作立项,并予以支持和推进,相信不久的将来,我们会看到内容更全面翔实,校勘更精良的峨眉山楹联辑注读本,为后人留下一笔真正具有文化含金量的精神财富,为峨眉山和乐山的地域文化建设,增添更加精美的内涵。

 

刘太品

2019年11月25日于泉城

猜您喜欢

评论区

猜您喜欢的对联及诗文:

峨眉山

对联分类

对联知识

热门对联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