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国对联网首页对联知识古今联话宁海楹联杂谈(上)

宁海楹联杂谈(上)

2019-11-23 22:59:21静江轩静江说事 0条评论
楹联的产生,始于五代后蜀主孟昶在寝门桃符板上的题词:“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 后来对联都写在纸上、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上。到了宋代,更多挂或贴于楹柱上,故名“楹联”。古往今来,楹联一直深深地影响着我们华夏民族。我认为,孙髯的昆明大观楼长联和梁章钜的《楹联丛话》(1840年)是清代楹联发展的重要里程碑,标志着楹联已经成为可以与诗词曲赋骈文分庭抗礼、媲美争妍的独立文体。从此,文人学士以楹联赠答,用对联作文字游戏,成为一时风尚。以春联、寿联、挽联,门联、厅联、庙联,名胜联、商业联、游戏联等等为形式的对联文化已成为社会生活的组成部分,流风之盛,也未因辛亥革命而衰落,宁海也不例外。

据有关文献记载,宁海早期的文化成就出现的第一个高峰,应在唐代,经历过风风雨雨的宁海,从唐代初期,人口逐渐增多、经济开始强盛,改变了南蛮困境。纵揽古今,宁海文化得益于唐诗之路,唐诗是我国最好的文化遗产之一,也是全世界文学宝库中一颗灿烂明珠,唐诗之路更是王者之冠。绍兴是唐诗之路的源头,经镜湖向南过曹娥江入剡溪,再经新昌的沃州湖及天姥山、最后至天台山,即古代越中—-今浙东会稽、四明、天台三大名山盘结之地,唐代诗人往来最为集中、频繁。唐代诗人们偏爱浙东山水,重要的是因为越中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东晋以来,这里就是中国山水文化的发祥地。东晋文人孙绰,写过一首洋洋洒洒的长赋《游天台山赋》,盛赞天台山的山海之美:“涉海则有方丈蓬莱,登陆则有四明天台。”宁海县拥有天台山、四明山脉,优越的地理位置,对唐诗之路是占有一席之地。诗人频繁的活动,直接影响了宁海文化的发展。从全国各地迁徙定居的宁海人努力传承中原文化,也努力保留文化的原本,对“楹联”这一古老的传统文化更是如此,在乡村,在城镇,凡遇各种喜事总要写上一副对联表达自己的喜悦和情感,过年时节,“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更是一道亮眼的美丽风景,因此宁海也成了盛产对联地方。2016年,宁海县大力实施文化强县战略,把打造“中华诗词之乡”作为提升文化软实力的有效载体,从扶持诗社、培育诗人、开辟阵地等多方面繁荣诗词文化,通过创建工作,逐步形成“以诗为乐、以诗育人、以诗善德”的诗词艺术氛围,进一步提升宁海的文化氛围。2016年12月宁海县被中华诗词学会授予“中华诗词之乡”称号,成为我市首个“中华诗词之乡。”

大概在1987年春天,本人对宁海的楹联开始全面关注,走遍宁海村乡。对宁海范围内人、地、事、物的各类对联作品,所涉领域有地方史志、历史文献、姓氏族谱、印刷联书、古今报刊、名胜古迹、字画碑刻、手抄笔记、民间传说以及图书馆等处搜集整理对联;所涉内容有胜景、亭台、馆阁、桥梁、厂矿、农耕、商店、寺观、庙宇、祠堂、故居、陵墓、戏台、春联、婚庆、寿庆、格言、赠贺、哀挽、巧谐等楹联所收集整理的作品还予以分类编排。后在政府部门关心支持下以中国楹联集成宁海卷名义正式出版。《宁海楹联集成》全书共分情理篇、景观篇、节令篇等八个章节,共收集古今对联3000余副,不乏方孝孺、潘天寿等大家遗作,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宁海楹联集成》基本上囊括了宁海楹联的精品,既反映了宁海的地方特色,又保存了宁海珍贵的古文化。在此过程中我收到更多的反映楹联相关的故事。现在让我们一起领略宁海对联文化的源远流长和独特魅力。


宁海古戏台

宁海古戏台现存约有一百二十多处,宁海古戏台原汁原味地保存着历史风貌,集中传递了古代艺术的信息,综合地展示了价值品味,是不可多得的艺术精品。2006年宁海古戏台作为清代至民国,被国务院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宁海的古戏台多有戏台藻井,而最精美者即崇兴庙和岙胡胡氏宗祠三连贯藻井、戏台,及以下浦魏氏宗祠和潘家岙潘氏宗祠为代表的二连贯藻井、戏台,各以精美的工艺形式展现在世间,单藻井戏台数量更多,也不乏有精美之作。藻井,古代多用于重要建筑上,也常见于戏台之中。在实际功用上,它起着扩音与拢音的作用,使舞台艺术更臻完美。在工艺上采用最精湛的手法,集上乘的美学构思、雕刻、彩绘于一处,着重渲染它至高华贵之态。走进这些古戏台。我被深刻于戏台上的一百余对楹联深深震撼,如以下个戏台的楹联尤盛:


崇兴庙古戏台


一枝花开向牡丹亭  沉醉东风情不断,

四声猿惊回蝴蝶梦  浩歌明月想当然。


深甽清潭双枝庙古戏台


一曲阳春唤醒今古梦,

两班面目演尽忠奸情, 


价值千金春一刻,

愁消万古曲三终。

猜您喜欢

评论区

猜您喜欢的对联及诗文:

宁海古戏台

对联分类

对联知识

热门对联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