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国对联网首页对联知识古今联话镌刻在楹联上的故事

镌刻在楹联上的故事

2019-09-11 22:29:53沈随端福建南大门官网 0条评论


在四都镇东峤村“张氏大宗”的“思孝堂”石柱上题刻着一副楹联:“孝可作忠痛先人斩木救驾特表奇勋千古;思堪锡类念我祖依姑承祧犹存祀万年”。“思孝堂”里供奉着祖姑的神位亦有一副对联:“扶侄归宗传百世,奉姑附祖祀千秋”。这两副对联记录着东峤村先人一段可歌可泣、感人肺腑的故事……

南宋末年,南诏场(宋、元时期,诏安的名称)辖内,渐山下有个隙口村,住着以张姓为主的百户人家。村里有个壮士叫张达,为人忠直,讲义气,擅武能文,乃开漳功臣辅德侯张伯纪的后裔。其妻陈璧娘,系“渐山七贤”、宋资政殿大学士陈景肃的孙女,是开漳圣王陈元光的后裔。

公元1275年,元兵攻陷宋都临安(今杭州),南宋王朝崩溃。杨淑妃(后称杨太后)带着益王赵昰、广王赵昺两个小皇子出逃,元军统帅伯颜随后紧追入闽。第二年五月,陈宜中等重臣在福州拥立益王赵昰为帝,称为端宗,年号景炎。这年十一月,端宗离开福州,船抵泉州,因时任福、广招抚使、总海舶兼“主市舶”的蒲寿庚叛变,大将张世杰强征蒲寿庚海船400多艘,护送端宗及其部分流亡小朝廷由泉州迁师广东。因船少人多,另一部分人则由杨太后带领走陆路。

张世杰护送端宗赵昰海上逃奔至南诏梅岭港,元军战船紧追其后。此时,正在南诏自家武术馆当教练的张达获悉端宗船队遭遇敌船追击,情况万分危急,立即组织南诏义士和船只赶往梅岭港保驾护航。等少帝端宗船队过去,又把一些凿坏的船只横阻港口,挡住敌船追击。得知杨太后要循陆路而来,张达、陈璧娘夫妇又安排人员在隙口村外驿道边迎候。第二天中午,杨太后带领广王和男女老少一班人马仓皇逃来。张达陈璧娘夫妇上前迎接,经询问得知元将乌必凯的骑兵一路追击,元将就在离他们不远的地方。太后问张达有何办法甩掉元兵追击,张达说:“太后别怕,这一带有多条山路都很狭窄,只要把它堵塞,足可阻滞元兵。”话毕,令陈璧娘领着乡亲们到村里取出备好的饭菜热情款待太后一行人马。

张达则率领村里的青壮年斩大树,搬巨石,把元兵必经的几个山路口封得严严实实, 堵塞元兵南下的交通要道,并毁家纾难,与妻舅陈植,都部头马骥输粟万石,前往红螺山饷军,率义勇壮士护卫帝驾。因张达夫妻等的义举,太后和少帝等一帮人马得以脱险抵达潮州。

景炎二年(1277年)正月,赵昰、赵昺转移惠州甲子门,张达护卫帝舟南撤,受封潮州右都统。妻子陈璧娘送至海州作《辞郎吟》以赠。景炎三年(1278年)四月,赵昰病死在广东吴川南海的一个小岛上,宰相陆秀夫和大将张世杰在新会拥立赵昺为帝,改元祥兴。祥兴二年(1279年),张达护卫少帝赵昺迁徙崖山,被元将张弘范包围。这年二月,张达带兵夜袭元营水军败绩。张达、陈格(璧娘弟)都在崖山决战中与宋帝昺一同壮烈殉国。陈璧娘闻讯,赶往崖山寻回张达尸体,葬于渐山。其弟陈格尸体则未找到。陈植兵败突围而出,后回到南诏梅岭港。他与姐姐璧娘一起,收集残部旧将,在沿海一带继续抗元,并同在山区坚持斗争的陈吊眼、陈吊妹起义军相呼应,短时间内动摇了元朝对东南沿海的统治。

祥兴二年,元军占据南诏,血洗了众多参与抗元的村庄族姓。当时的隙口村是抗元的重要乡村,成了元兵剿灭围屠的重要目标村。当元兵攻入隙口村时,陈璧娘率领民众奋起抵抗,终因敌强我弱,全村民众都为保家护国壮烈殉难。

之前,隙口村有位姑娘嫁到邻近上溪郭家(即郭张氏),听说娘家遭难,悲恸不已。全村遭屠灭后第三天,郭张氏悄悄潜回隙口村探望究竟,只见原来的村庄房屋被大火烧得仅剩断壁残垣,昔日熟悉的乡亲横七竖八地躺在血泊中,惨不忍睹。她寻遍村中各个角落,均见不到活口。郭张氏边走边哭,正准备离开,当走到村口时,隐隐约约听到婴儿啼哭声,她循声寻找,终于在村口涵洞内找到一个男婴。郭张氏把这幸存的男孩抱回上溪村悉心抚养,视同己出,取张姓名张千峤。张千峤长大成人,郭张氏将其送回祖地,帮助他在废墟上重开基业。张千峤对有着再造之恩的郭张氏一直十分孝敬,称之“姑”,其子孙则尊之为“祖姑”。张千峤就是现在东峤村的张姓始祖。当时,因郭张氏的义举,使隙口村张氏得以传承,开枝繁衍成今天拥有3600多人口的东峤大村。东峤村张氏子民世代铭记祖姑的再造之恩,在祖祠立神位奉祀,相沿至今。

张氏宗祠

时间经历了740多年,当我们再次吟诵“思孝堂”石柱上的楹联时,不由感叹岁月沧桑,同时也庆幸东峤村张氏子民把“斩木救驾”“依姑承祧”这段感人的故事融入楹联,成为一种历史文化,有效地得以保存和传承,不会让时间将故事终止。

猜您喜欢

评论区

猜您喜欢的对联及诗文:

故事

对联分类

对联知识

热门对联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