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国对联网首页对联知识古今联话佳节联话 | 牛女相会日 乞巧寄情怀

佳节联话 | 牛女相会日 乞巧寄情怀

2019-08-07 22:30:59张志春《对联》杂志 0条评论

年年有个七月七,天上的牛郎会织女。七夕节正是以牛郎织女的传说故事为雏形的传统节日。自先秦以来,七夕节的意蕴在历史传承中有着不同层面的挖掘与拓展。大致说来,占据了文化高位的社会精英似乎更看重浪漫而苦恋的牛女情怀。这以秦观词句感喟的“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为代表,当代联家似也路径依旧,顺势这样写下去了:


如西安昆明池七夕公园里解维汉联:

至爱长留秋水里;

相逢尽在不言中。

徐熙彦:

星辰遥看怨王母;

风俗长传爱石婆。

张志春:

经年渡口望银汉;

此夕星光照鹊桥。

王天性:

天堑未留会亲路;

鹊桥可渡有情人。

……

而处于文化小传统位置的普通民众,则着意于织女七仙女的美貌、智慧与技巧,特别是未来命运的赐予,这可以传承已久的乞巧仪式为代表。而这方面联作却似乎付诸阙如。

这就有了两个主题的七夕节,个中区分也格外明显。当着意于鹊桥会时,节日的主体就是传说人物牛郎织女,而婚姻、爱情、家庭生活以及痴情苦恋便是其中的意涵。如徐熙彦:

问谁抚动银河,曲奏梁祝,歌思牛女;

随我挣脱心锁,足沾玉露,身沐金风。

张志春:

爱意天难问;

鹊桥谁不亲?

解维汉:

相望成依银汉守;

别离只待鹊桥归。

……


而沉浸于乞巧节时,七夕仿佛成了女儿节。节日的主体就是乞巧的青春少女们,赐巧的就是织女,就是七仙女,就是巧娘娘,而牛郎在这里就边缘化了。记得姐姐少年时,每逢七夕之夜,唱着“巧娘娘巧,乞巧来,八月十五打枣来……”,虔诚地和小伙伴端出金黄的巧芽芽,灯下一盆清水,她们掐巧芽于水面,看投影如书如笔如帽如花如树……,企盼,祈祷,神秘,那投影似乎预兆着自己的婚恋、事业与人生的未来云云。这一乞巧模式有着悠久的传统,至今依然活态地存在于民间。如陇南西和七天八夜的乞巧仪式与歌谣;关中石壕营将乞巧与种种民俗展演融合一体;而长安斗门镇的织女(当地俗称石婆),则居于庙堂升格为全能神,激浊扬清,护佑四时八村的平安喜乐……或许问题在于,我们联界往往只着意于前者,仰望七月七星空的故事诉说、诗词吟咏或自由漫想,并以此为自足世界;而或许忽视了后者则是有固定时间地点别有意味的文化空间,仪式庄严,更为博大、神圣与神秘。近年,曾经看到一些含混的表达,我想那是没有厘清七夕节多重向度的缘故。时下听到的多样异名:东方情人节、爱情节、家庭节云云,都是比拟西方节日、抛却传统而另起炉灶的即兴撰拟。比较而言,还是七夕节或乞巧节的称谓来得地道、朴实、厚重而余味悠长。


惟愿联界重抖擞,关注乞巧寄情怀。应该看到,原生态意味的乞巧模式是难能可贵的。

它为少年到青年过渡期的女儿节赢得神圣的氛围,希冀女子获得美貌、智慧与技巧的祝福与仪式得到社会性的展示、尊重与认可。寄语联界应关注这一领域。付诸阙如总是一种遗憾,因为它是美丽而深厚意蕴的意义世界。

猜您喜欢

评论区

猜您喜欢的对联及诗文:

佳节七夕

对联分类

对联知识

热门对联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