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国对联网首页对联知识古今联话小熬浆糊:仰贤思德品楹联(之五)

小熬浆糊:仰贤思德品楹联(之五)

2019-01-12 23:16:21小熬浆糊鸿渐风 0条评论

我们近代没出过这样高的人,有学问的人,有涵养的人。

--史树青


生死交情金缕曲,飘零涕泪玉关情。词人风义至今倾。

--张伯驹《从碧词集·浣溪沙八十五首之十四》


        伴随锣鼓鞭炮的喧闹和满世界的标语口号,历史像个醉汉,跌跌撞撞跨进1972年,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1月10日,在北京后河沿一间十来平米的小屋内,张伯驹坐在一把破旧的木椅上,长久不动,静默不语。窗外风刀霜剑,胸中悲忧交加。这位民国时期的“京城四少”之一,已经七十有二,瘦骨嶙峋,完全没有了当年风雅美少年的半点痕迹。四天前,陈毅元帅逝世,陈毅夫人张茜特地托自己的儿女亲家、中国科学院秘书长秦力生前来向他这个元帅的好友通报了不幸的消息。以张伯驹目前“封建余孽”和“反革命分子”的身份,他没有资格去作最后的告别和参加追悼会。但是于情于义一定要做点什么。于是,他含泪撰写了一副挽联,托人带了去。


        他们的友谊要追溯到50年代初。当时受上海朋友之邀,张去上海住了些时日,其间出席一个聚会,与柳亚子聊起诗来,说到陈仲弘的诗,张请柳将自己的词集转赠给陈仲弘。很快收到陈的来信,约他一聚。见面后两人纵论诗词,十分投缘,陈评价他的词是“北宋风度,情采可观”。后来陈调到北京,两人既是诗友又是棋友,往来就更多了。这个陈仲弘便是陈毅。


        此刻已是中午,窗外寒风呼号,天地肃杀。距后河沿仅几里路的中南海菊香书屋里,毛泽东照例午休,但他一直辗转反侧没能入睡。过了段时间,他忽然坐起,对工作人员说:“调车,去参加陈毅同志的追悼会!”很久以来,毛泽东基本不参加类似活动,特别是八宝山,几乎从未去过。 时间太紧,毛泽东来不及换衣服,在睡衣外面套了一件大衣,脚蹬拖鞋就出发了。


       追悼会的规格立即提高,党政军领导能赶到的都赶到了,外宾及要求参加追悼会的也都能参加。电影制片厂、报社、电台的摄影师、记者也被安排赶往八宝山。


       毛泽东在灵堂内缓步而行,一眼就看到了张伯驹那副挽联,这大概是灵堂里最长的一副挽联。他停下脚步,仔细看并低声吟哦:


        仗剑从云,作干城,忠心不易。军声在淮海,遗爱在江南,万庶尽衔哀。回望大好河山,永离赤县;


        挥戈挽日,接尊俎,豪气犹存。无愧于平生,有功于天下,九泉应含笑。伫看重新世界,遍树红旗。


        挽联依稀可窥见当时的稍许时代气息,然而营构谋篇完全脱离WG流行语境,措辞精当,章法谨严,全联立意高迈,气度不凡。

        联写得好,书法也好。毛泽东频频颔首说。


毛泽东在陈毅追悼会上

       张茜赶紧告诉毛泽东,张伯驹就是那位把好多国宝级古书画捐给国家的人,并告知了张的窘况。毛浙东顿时记起,自己曾观赏把玩多日的李白《上阳台贴》,就是此人的捐赠。身在最高层的一大好处是从心所欲,这一次,太阳选择从西边出来。他对这个小他五岁的人动了恻隐之心,嘱周恩来解决张伯驹的困难。


       陈毅是张伯驹心中的英雄,大人物,而他自己眼下却是:

剑已沉江,戈难挽日,早消才力。换了繁华,看朱更愁碧。

       --《从碧词集.[惜红衣二首]之二》


        没想到十来天后,一纸聘书送到,伯驹被聘为中国文史馆馆员,夫人也安排到国画院工作。一副挽联让他绝处逢生。

        

 二


     忆长安春夜骋豪游,走马拥貂裘。指银瓶索酒,当筵看剑,往事悠悠。

      --《从碧词集. [八声甘州四首] 之一


        张伯驹祖籍河南项城,1898年出生于一个诗书官宦之家,父亲张镇芳坐过署理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那是李鸿章坐过的位子。张伯驹天赋异禀,聪慧过人,9岁能诗。一部《古文观止》倒背如流,20多岁时,三千多卷的《二十四史》已通读两遍,三百五十四卷的《资治通鉴》,他如数家珍,从头讲到尾,唐诗宋词,脱口而出的以千首计。他自小醉心于京剧、诗词、书法和书画鉴藏,均有傲世绝俗的造诣。年纪轻轻就名满京畿,人们冠以“京城四少”美名。另外三人分别是清室皇胄溥侗、袁世凯公子袁克文、张作霖公子张学良,每个人都是浑身技艺的风雅饱学之士(不知近年来以“新京城四少”名头招摇于市的那几个富二代及网络红人比之若何)。


青年张伯驹摄于其居所从碧山房


        张伯驹年过半百之际迎来社会鼎革,在何香凝与郑振铎关照下,他顶了个文化部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虚衔,基本上赋闲。但是,在1950年代初的那几年,张伯驹过得还算是波浪不惊。他一方面仍不遗余力地搜罗购买珍贵古书画,一方面与北京京剧界名人一同发起成立北京市京剧基本艺术研究会,整理推出了一批传统剧目。到1956年,张伯驹做了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把所藏部分珍稀文物捐赠给了国家博物馆,清单如下:


        晋陆机《平复帖》卷、唐杜牧之《张好好诗》卷、宋范仲淹《道服赞》卷、蔡襄自书诗册、黄庭坚草书卷、宋吴琚杂书诗贴、元俞和楷书等法书真迹,计八件。


       每一件都是真迹、孤本,稀世国宝,举世无双。仅举三例:


       《平复帖》,为西晋大文人陆机手书真迹,距今已有近1700年,比王羲之的手迹还早七八十年,是现今传世墨迹中的“开篇鼻祖”。铃满历代名家的收藏朱印,满纸生辉,被收藏界称为 “中华第一帖”,“天下第一藏”。

 

晋. 陆机《平复帖》


       《游春图》,隋代大画家展子虔所绘,距今1400多年,被认为中国现存最早的画作,历代书画界都将其奉为绝无仅有的极品,有人称它是“国宝中的国宝”。画卷长二尺有余,运笔精到,意趣无限,素有“天下第一画卷”的美称。

 

隋. 展子虔《游春图》


      《上阳台帖》,纸本,草书5行,共25字。是李白所书自咏四言诗:“山高水长,物象千万,非有老笔,清壮可穷。十八日,上阳台书,太白”。引首清高宗弘历楷书题“青莲逸翰”四字,正文右上宋徽宗赵佶瘦金书题签:“ 唐李太白上阳台”。后纸有宋徽宗赵佶,元张晏、杜本、欧阳玄、王馀庆、危素、驺鲁,清乾隆皇帝题跋和观款。这是李白传世的唯一书迹。

 

李白《上阳台贴》


       文化部要奖励他20万元,虽然几十年里,他把数十处房产和几乎全部家当都变卖收购古书画,从贵公子变成了穷光蛋,他却没有接受国家一分钱,只收下了一纸“褒奖令”。


       到了1957年,风云突变,打击骤至。这个向国家无偿捐赠了多件无价国宝的人被打成“右派分子”,理由是组织上演封建糟粕戏剧。一说他被高层认定是大右派“章罗联盟”帐下人物,连捐赠国宝也被说成沽名钓誉。一个未经证实的说法,说康生曾经向他要了几件所藏书画去看,张伯驹很不识相地又要了回来,未见更多资料,我不敢随便置喙。反正张伯驹从此成为人下人,经常被勒令写检讨。这个写诗倚马可待的捷才,写检讨却步履维艰。枯坐案前,百无聊赖,在纸上东勾西描,几株兰花跃然纸上,又情不自禁配诗一首:


湖波渺渺怨灵均,翠竹黄陵伴梦温。

独抱孤芳空谷里,任他桃李自成春。


       屈原字灵均,张伯驹一定感受到了屈原“朝饮木兰之坠露,夕餐秋菊之落英”的气节情操。威武不屈,贫贱不移,张伯驹与屈原心心相印。



       无限东风到辽天,一样杏花妍。江南梦里,并州望处,恁自缠绵。


       春归偏早来偏晚,别易见时难。情深千尺,怜春是我,我是谁怜。

               --张伯驹《春游词.眼儿媚.柬玉谷》

 

        张伯驹在《五十年来我的情况》(见《周口文史.7》)中曾提到,我有两个共产党朋友,一个是陈毅,一个是宋振庭。


        1961年,窘迫潦倒的张伯驹收到一封信:信中写道:“伯驹先生并慧素女士……若伯驹先生身体允许,可否考虑来吉林工作。又:慧素女士可一同调来吉林,在省艺术专科学校任职。”落款宋振庭。


        宋振庭,时任吉林省委宣传部部长,一个有着文人风骨情怀的共产党高级官员。国画大师傅抱石到东北写生,宋振庭曾予接待,两人一见如故,纵论翰墨。宋对傅的画作作了直言不讳的评价,傅抱石听罢,整衣鞠躬说,你是我的老师。于此可见宋振庭的艺术修为。


        几十年后回头来看,宋在吉林做的最有远见和成就的事,无疑是创建吉林博物馆。而礼请张伯驹,则成为吉林博物馆确立以古书画鉴藏为主要馆藏风格的奠基之举。


        行前,张伯驹专程去向陈毅辞行。陈毅对他遭受的不公表示致歉,后来,又向吉林时任省委书记于毅夫打招呼,要他照顾张伯驹。有次陈毅陪周恩来去吉林,当面对宋振庭说,张伯驹是我好朋友,要关照。


        张伯驹暂时有了栖身之地,并有一个惜才懂行的领导。宋振庭对他“执弟子礼,以师视之”,他被任命为第一副馆长(馆长缺)。张伯驹对博物馆建设倾注了极大的精力与热情。他运用自己的顶级才识和在书画收藏界的声望人脉,组织省内外专家举办相关活动,亲自带队四处寻访搜罗,收购精品古书画,收获颇丰。并又一次慷慨解囊,将几十件收藏精品捐赠给了吉林博物馆。其中有元代仇远的《自书诗》卷、颜辉的《煮茶图》卷、宋代赵伯啸的《白云仙乔图》卷、元代赵子昂的《篆书千字文》卷、明代薛素素《墨兰图》轴、唐人写经《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唐人楷书册等,无一不是无法用金钱衡量的珍品。


        特别要提及的是,离京前,他的好朋友,时任北京市委书记处书记邓拓为他饯行,知道他秉性的邓拓恳请他将宋代杨婕妤的百花图留在北京,他没答应。这次,他把《百花图》捐给了吉林博物馆。《百花图》被认为是现存最早的古代女画家画作,款识题为“杨妹妹”,经张伯驹考证,作者实为宋宁宗皇后杨桂枝。这是他自将《平复帖》等稀世珍品捐给故宫后,仅剩的最心爱之物。直到今天,《百花图》仍是吉林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宋.杨婕妤《百花图》


        可惜好景不长,这样平静而忙碌的日子过了没几年,更大的动乱来临。WG让张伯驹和众多“屁股不干净”的“牛鬼蛇神”顿时陷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中。张伯驹被带上了“反动文人”、“历史反革命”、“反对革命样板戏的黑手”等八顶“帽子”。只要有对“走资派”的批斗会,张伯驹必然是以“走资派文艺战线黑干将”的身份站台示众。据亲历者回忆,批斗最狠的一次,是勒令所有“牛鬼蛇神”绕批斗会现场跪地爬行一周。亲历者描述,爬了一会,有个人便落到最后爬不动了,匍匐在地,一个彪形大汉奔过去,拎着其衣服拖拽而行。这人便是张伯驹,那时他已年届七十。


        晚年又遭大难,他对现实的失望(如果还不是绝望的话)已是无以复加:

沧桑陵谷几沉沦,谁是金刚不坏身。

人世原无乾净土,应难浣尽大千尘。

--《从碧词集.小秦王》


        1970年,吉林省革委会作出批示,张伯驹为“敌我矛盾,按人民内部矛盾处理”。宜将剩勇追穷寇,博物馆清退了张伯驹,发相当于一年工资的退休金,夫妇二人被遣往舒兰县农村。


        据张伯驹在WG后期写的一份简历,他在被清退时,将自己剩下的古文物全部捐给了吉林博物馆。计有元赵孟頫篆书千字文一卷,明王谷祥花鸟一卷(皆故宫佚失精品),明杨廷和书札一册,唐人写经一卷,又写经一卷,宋拓圣教序一册,明董其昌、赵宦光、张瑞图,清陈洪绶、周亮工对联六件,明陈古白兰花一卷,明文震孟图章一方,旧墨一匣及书籍等。早在WG初期,他担心北京家中的文物损毁流失,已经向故宫博物院捐了一批文物,包括三国魏敦煌太守仓慈写经,及元明清人绘画多件。

 

        想当年,张伯驹曾在上海滩遭绑架,夫人潘素欲卖古字画以救人,张闻知后说:宁我死,绝不卖这些字画。如今,他倾囊捐了出去,落得个“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呜呼!恕我孤陋寡闻,没见过有这样昧痴不谙世事的“反动文人”,倒是“有幸”见识了从上至下对这样的人也必欲彻底除之而后快的奇特时代。


        舒兰县当地生产大队干部见来了两个看不上眼的老人,看过证明材料后说:吉林省插队落户办法是带工资、带组织关系、带户口。你们既已退职,退休金用完,谁负责你们的生活?不合规定,不予接收。一个农村基层干部都比张伯驹看得明白,活得精明。

        老夫妇俩就此成了无人要无人管,流离失所的人。


 四


小巷依稀认旧门,蛛丝萦槛案堆尘。

萧萧梧竹易黄昏。

风扫壁,琴断轸,泥封厨甕酒空尊。

不知客是主人身。

                    --《春游词.浣溪沙.回京》

 

      张伯驹夫妇走投无路,又捱回了自己好歹熟悉,也有住房落脚的北京。殊不知他们那栋坐落于后河沿(现称南海后沿)的大宅院早被别人占据了。夫妇俩成了一无户口二无住房三无单位的“三无人员”。好说歹说,别人容留他们在宅院角落一间十来平米的小屋里住下。没有了生活来源,在六、七年的时光中,两个满腹学问、一身本事的老人,也只能靠出卖家中劫余物资度日,最后家具也卖光了,靠亲戚朋友的接济生活。


       那几年,举目四望,“知交半零落”,也没有了心爱的书画文物可以展卷把玩。就是这样难以为生的困窘处境,凸显出张伯驹柔软却坚韧的硬度。正如他词中所言:

惟待自心禅定,降魔岂有钟馗。

--《从碧词集.清平乐二十二首.之十二》 


       诗词天地是他惟一不用担心别人遽夺的世界,填词作诗成了他惟一排遣忧怀的方式:

      梦雨回鸡塞,暂归来。牡丹江上,柳条边外。常是东风吹先到,无用金钱买。看第一,红妆绝代。三载谁知长安事,尚花容,不共沧桑改。羞白发,重相对。


      沈香亭畔人何在,但怜惜,倾城倾国,泪流双界。大宴才休还小宴,记否当年气概。算半世,繁华难再。全盛犹衰金轮宠,况飘零,早过春如海。剩杯酒,浇愁块。

--《春游词.金缕曲.回京看牡丹作》


      回首往事,岁月蹉跎。张伯驹富贵半生,潦倒半生,才华横溢一生,苏世独立一生。终究,他既富且贵——富于学识,贵于人格,他是中国最后的贵族。


       国画大师刘海粟评价张伯驹:“他是当代文化高原上的一座峻峰。从他那广袤的心胸涌出四条河流,那便是书画鉴藏、诗词、戏曲和书法。……堪称京华老名士、艺苑真学人”。张伯驹一生潜心于书画鉴赏、戏剧艺术、诗林词海,书画创作,在所涉猎领域都取得了极高的成就。他究竟达到了什么水平,听听专家的评价——


        京剧艺术:张伯驹自己认为值得一书的是三件事:一是与余叔岩亦师亦友,余传了孟小冬三出半戏,传李少春两出戏,教张伯驹是四五十出戏,以致李少春等都常向他请教;二是三四十年代为河南赈灾义演《空城计》,张伯驹饰演孔明,余叔岩饰王平,王凤卿饰赵云,程继先饰马岱,杨小楼饰马谡。一众最顶级大腕为他当配角,众星捧月;三是撰写出版《红毹纪梦诗注》、《乱弹音韵辑要》,前者被誉为20世纪中国戏曲诗史,后者是张与余叔岩合撰,后由张整理出版,是填补空白的戏剧音韵理论专著。梅葆玖说,没有著名戏剧家张伯驹等人的建树和努力,就没有当代京剧的辉煌。


张伯驹(右)与余叔岩京剧《四郎探母》剧照


       书画鉴藏:原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启功,在1998年春纪念老友张伯驹先生诞辰100周年时,挥毫题词——“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天下民间收藏第一人”。


       书法艺术:脱胎于钟繇、王羲之,后主要筑基于宋代“苏、黄、米、蔡”四大家之蔡襄。刘海粟评价其“运笔如春蚕吐丝,笔笔中锋,夺人视线,温婉持重,飘逸酣畅,兼而有之,无浮躁藻饰之气,目前书坛无人继之”。学者刘叶秋说:“书兼行草,圆劲挺秀,卓然大家风范”。


张伯驹书法


       诗词造诣:张伯驹先后有十多种词集问世,如《丛碧词》、《春游词》、《秦游词》、《雾中词》、《无名词》、《续断词》等。他也是楹联高手,著有联话专著《素月楼联语》。张伯驹自己说,他的词主要宗师于“花间北宋”。“花间派”是以晚唐温庭筠为鼻祖的词坛流派,这一流派以婉约风格著称于世。到北宋时期由晏殊、柳永、秦少游、李清照等推向高峰。观张伯驹词,章法圆润,丽采宏辞,长调哀感清艳,婉丽凄清,小令格高韵远,秀隽之至。


       有个例子可说明张伯驹的诗词天才:民国时期,诗词高手们喜欢在一起打诗钟。所谓打诗钟,就是规定几个必须入诗的关键词,然后悬一丝线,下系铜钱。挨着丝线横置一根线香,香烧到丝线,铜钱就会掉落,如果此时还没按规矩完成诗句,就算认输。打诗钟最考验一个人的诗词才华。一次,一帮文人在一起打诗钟。张伯驹抓到“魂、象,六唱”,未等铜钱落下,他已经联成:天末风来群象动,梦边秋入一魂凉。随后,他抓到“唐、水,二唱”:未等铜钱落下,又已经联成:南唐久已轻孱主,饮水何须认后身。南唐指李后主,饮水指纳兰性德。妙语巧思,众人绝倒。张的弟子,画家杨沛说:先生总是赢,应该输家请客,却大多是张先生掏钱请大家吃饭。


       学者姚平认为,张伯驹是当代最重要的词人,其词为词人之词,除沈祖棻等极少人外,罕有其匹。著名红学家、诗人、古典文学研究家周汝昌断然结论:以词人之词论,应以南唐后主李煜为首,以张伯驹为殿。此后,很难再产生真正的词人之词了。


    《张伯驹词集》  张伯驹题写书名的《对联欣赏》



 五


        恒河沙数惊过眼、多少兴亡人物。茅屋三间书百卷,是我江山半壁。黄绢辞情,白莲禅意,自有胸中雪。金荃玉局,看来才算豪杰。


今古得失文章,势分潮海,笔底花争发。青史循环成与败,不抵窗灯明灭。人世云何,吾生如此,似系千钧发。澄潭无滓,此心还印天月。

--《从碧词集.念奴娇九首之九》


       惯作婉约词的张伯驹,此词竟如苏词,铁板铜琶,畅遣胸臆,似乎是一生情怀的集中抒发。


       古人讲人生三不朽,曰立功、立言、立德。立功,张伯驹于国家、民族有绝大贡献;立言,他著述丰厚,部部精品;立德:先生一生从容简放,俯仰自重、宠辱不惊,克己复礼,这是国手的气度,君子的大德。在他的身上,集中体现了中国优秀人文传统的大气与高贵、浩瀚与精深。所以人们不说“京城四少”,而是尊称他为“民国公子”。


       著名学者、史学家,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史树青说,我们近代没出过这样高的人,有学问的人,有涵养的人。


       著名经济学家,中国社科院院士千家驹说,我参加八宝山追悼会不知多少次。很多人悼词写“永垂不朽”。依我看,真正不朽者,张伯驹是一个。


       张伯驹先生生于钟鸣鼎食之家,自幼轻车裘马,却毫无纨绔习气。他为收购文物,倾家荡产买买买,数十处房产,万贯家财散尽。后来身处逆境,受辱胯下,从不怨天尤人,还倾其所有献献献。他是当代知识分子难以企及的文化高峰,是华夏民族引以为傲的卓然大家。


      张伯驹在《丛碧书画录序》中自述道:“予生逢离乱,恨少读书,三十以后嗜书画成癖,见名迹巨制虽节用举债犹事收蓄,人或有訾笑焉,不悔。……故予所收蓄不必终予身,为予有。但使永存吾土,世传有绪。

        卿试掷地,当作金石声。


        张伯驹晚年担任北京中国画研究会名誉会长、中国书法家协会名誉理事、北京戏曲研究所研究员、民盟中央文教委员等职。1980年夏,其祖籍河南的一位领导来京拜访张伯驹,说到当今一些名人都在考虑建博物馆、灌唱片将自己的艺术作品传世,问不知先生有无考虑,张伯驹笑答:不用操心了,我的东西都在故宫里。这是先生过世前关于个人收藏的惟一一次公开感言,在场者无不肃然起敬。


晚年张伯驹


      1982年2月,张伯驹突患感冒,住进北京一家医院,被安排在集体病房。夫人潘素以病人年迈病重向医院申请转到单人间,被医院拒绝,理由是没达到级别。很快,病情发展成肺炎。2月26日,张伯驹辞世。事后,有张伯驹的弟子到这家医院声泪俱下地痛斥院方:张伯驹先生不够级别住单人间吗?他一个人捐献给国家的东西,足够买下你们整个医院!

 

       张伯驹先生曾为自己写下一副自挽联:

      历名山大川,对金樽檀板,满路花绿野堂,旧雨春风,骏马貂裘,法书宝绘,渺渺浮生,尽烟云变幻,逐鹿千年,何足道,俊才老词人,浊世佳公子; 


      认清冰洁玉,证絮果兰因,粘天草红豆树,离肠望眼,灵旗梦雨,泪帕啼笺,绵绵长恨,留秋碧传奇,求凰一曲,最堪怜,还愿为鹣鲽,不羡作神仙。

 

张伯驹、潘素故居纪念馆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张伯驹先生逝世后的30余年来,多有关于先生纪念活动的消息报道。其位于北京南海后沿26号的故居已辟为“张伯驹、潘素故居纪念馆”, 2018年4月2日,“予所收蓄永存吾土——张伯驹先生诞辰120周年纪念展”开幕式在北京故宫博物院武英殿举行,展品为国有博物馆中经张伯驹先生鉴藏的33件套古书画。张伯驹先生泉下有知,当会感到欣慰吧。


陌上人如玉,公子世无双。


后记:谨以此小文纪念张伯驹先生诞辰120周年。

                               

(待续)


2018.冬月 于武汉南湖


参考文献:

1、张伯驹:《张伯驹词集》.北京:文物出版社.2008. 第1版.

2、张伯驹:《丛碧书画录序》(复印本).北平:扶生草堂.出版时间不详.

3、张伯驹:《红毹纪梦诗注》.北京:宝文堂书店.1988.3.第1版.

4、张伯驹:《烟云过眼.插图典藏本》.北京:中华书局.2014.3.第1版.

5、张传綵、周海滨:《父亲张伯驹的人生沉浮》.郑州:《名人传记》.2013,6.

6、荣宏君:《国宝传奇——张伯驹》.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17.5,第1版.

7、《张伯驹先生追思集》.北京:故宫出版社.2011.9.第1版.

8、张恩岭:《张伯驹传》,广州:花城出版社.2013年.第1版.

9、任凤霞,迟秀才:《张伯驹和潘素》,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1.第1版.

10、杨嘉仁:《张伯驹及其<自书春游词册>》,湘潭:《中国韵文学刊》.2012.3.

猜您喜欢

评论区

猜您喜欢的对联及诗文:

小熬浆糊趣话德品

对联分类

对联知识

热门对联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