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国对联网首页对联知识古今联话人间联话 傅小松 对联称谓趣谈

人间联话 傅小松 对联称谓趣谈

2019-01-07 22:28:52傅小松湖湘楹联 0条评论

对联,又称楹联。《辞海》:楹联,也叫“楹帖”、“对联”、“对子”。悬挂或粘贴在壁间柱上的联语。楹,即房柱或门柱。过去对联常常刻写在楹柱上,楹联名称由此得来。楹联是对联的雅称,用起来有强调其文学性质的意味。对联是楹联的泛称和俗称。在一般情况下两者可以通用。

关于楹联,我们不妨再从文字学角度探究一番:

“楹”(yíng)字是个有声会意字,篆文写作,从木从盈,“木”表示树木、木柱;“盈”表声兼表意,简写作,形义为像一人蹲下身体用食器吃肉;有的篆文写作,像一人蹲下身体用食器进食;有的篆文写作,从皿从夃,“皿”表示食器,“夃”表示一人持肉。皿与夃两形会意,“盈”字形义为一人持肉用食器进食,或一人叫卖器皿中的肉食。故“盈”字有很多、充满、获利、多余等义,如充盈、盈满、盈虚、盈余、盈利、盈亏等。《说文》“盈,满器也。从皿从夃。”即器皿中肉食很满。《博雅》“盈,滿也。充也。”即充满、充盈。“盈”在“楹”字中表义为很多的、饱满的、圆满的、鼓圆的。木与盈两形会意,“楹”字本义为古代建筑中很多饱满、圆满的。鼓圆的木柱,特指堂屋前的梁柱,泛指一排排、一列列。故有檐楹、凤楹、彫楹、东楹、丹楹、九楹、楯楹、画楹、株楹、门楹、櫩楹、连楹、凿楹、山楹、楹栋、楹阶、百楹、楹语、楹础、梁楹、楹桷、倚楹、前楹等说法。

许慎《说文解字》“楹,柱也。从木盈声。”《玉篇》“楹,柱也。”《广韵》“楹,柱也。孔子说梦奠于两楹。”《诗·小雅》“有觉其楹。”《春秋·庄二十三年》“丹桓宮楹。”

“联”(lián)字是个无声会意字,甲骨文写作,从耳从糸,“耳”表示耳朵,“糸”表示丝线、丝绳。两形会意,“联”字本义为用丝绳将很多耳朵拴系起来。篆文重构写作,从耳从絲,“絲”表示丝绳。两形会意不变。“聨”(联)字描绘的可能是这样一幅画面:远古时代打猎后将猎物用绳子穿耳以方便拖拉,或给奴隶耳朵穿绳方便管制。故有拴系、连接、结合、成对等义,如联合、联结、联系、联络、联盟、联邦、联袂、联名、联想、联姻、联营、对联、上联、下联等。

许慎《说文解字》“聨(联),连也。从耳,耳连于颊也;从丝,丝连不绝也。”《集韵》同《说文》。《玉篇》“联,连也。”《字汇》“联,连绵又联言相继不绝也。”《周礼·地官·族师》“五家为比,十家为联。五人为伍,十人为联。四閭为族,八閭为联。”

由上述分析可知,“楹”在楹联一词中表示堂前梁柱,“联”在楹联一词中表示成对、联系、联合、关联。楹联一词基本含义是:古代张贴中堂前梁柱上成对且文字内容有关联的条幅。至于后来张贴部位不同,皆为历史演进的结果,也是能够理解的。

除了“楹联”外,对联还有许许多多别称。


常用的有如下几种:

联语这个词有“对联这一语言艺术”之意。如清代丁应鼎著《海门联语》。现在将对联称作“联语”也十分普遍。

联句 联句本是旧时作诗方式之一﹐由两人或多人共作一首﹐相联成篇﹐多用于上层饮宴或朋友间的酬答。后常用作对联的别称,意思是对联是由两边字数相等的句子组成的艺术。如清林纾有《春觉斋联句》,俞樾有《曲园联句》,近人萨嘉榘有《林则徐联句类集》,而明朝林兆恩、清朝杨梦鲤等人的联书都只称《联句》。

联对 对联的倒语。语出清梁章钜《楹联续话》:“严问樵官山左时,寅好中联对,多出其手。”如近人蔡郕有《联对作法》、王文儒有《联对大全》,今多用于文章。

对句 本来是指对上他人所出之句,后即作对联别称。如清梁绍王《两般秋雨庵随笔》中云:“尝见有人写对句云:‘拳石画临黄子久,瓶胆花插紫丁香。’”今多用于文章。

对语 对偶词语之意。如清陆以恬《冷庐杂识·对语敏捷》云:“对语不难,难在每捷。”

对子 对联的通俗叫法。写对联叫做对子,对对联叫对对子。


不常用的有如下多种:

俪言俪语 本是以对偶形式出现的方辞,后偶作对联代称。俪语,取语句成双配对之意。如清费师洪有《延旭轩俪语》,顾曾烜有《方宦俪语》等。 俪言,犹俪语。如清徐世昌有《藤墅俪言》。

骈言 骈语 义同俪言,由汉魏时的“四六体”骈文演变为对联而名。如骈句:“老当益壮,宁知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偶语 偶句本指相对私语,后取偶为“相对”之义作对联别称。如近人有《偶语百联》。清梁恭辰《楹联四话》:偶句有多用虚字者,亦自生动可喜。

楹帖 帖子 义同楹联。常用于书名和其他,如清罗昌荃《楹帖采腴》。梁章钜《楹联丛话》:楹帖始于桃符。曲滢生《宋代楹联辑要》:楹联一名帖子。

楹句 楹语 义同楹联。如清末江峰青《里居楹语录》、清杨浚有《冠悔堂楹语》,近人徐鋆有《澹庐楹语》,郑丰稔有《楹语享帚》等。清赵藩有《介庵楹句辑抄》,近人赵式铭《睫巢楹句》、《楹句杂录》等。

桃符 由春联源于桃符而得名。清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春联》云:“春联者,桃符也。”所谓桃符,即把传说中的降鬼大神“神茶”和“郁垒”的名字,分别书写在两块桃木板上,悬挂于左右门,以驱鬼压邪。这种习俗至少从汉朝起就有,到了五代,人们才开始把联语题于桃木板上。由于对联的出现和桃符有密切的关系,所以古人又称对联为“桃符”。

连语 取上下联相连之意而名,今仅见章太炎取自己的对联书名为《荆汉大师连语》。

联偶 联语上下骈偶,故称。如近人曾国才有联书名《桔园联偶》。

诗余 取对联是诗的变体而名,民国郭立志《曾文正公联语辑录·序》云:“联语亦诗余也。”

诗钟 本是兴起于晚清的一种文字游戏,其方法是取意义绝不相同的两个词或分咏,或嵌字。如以尺、蜂为题咏二句:“灯下量衣催五夜,房中酿蜜正三春”。因其对仗工整与对联相同而作代称。 


另外,对联还有一些简称,如:楹、对、偶、联,多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使用。如《俗语集对》、《巧对录》、《四书对》等书中的“对”,即指对联。又如《集宋四家词联》、《绝妙好联》等书中的“联”,均指对联。除以上这些称谓外,集合性的称呼尚有对锦、对类、偶语、楹镜等。而且小类中尚有一些别称。如集句对,称集联、集对、辑对,集字也称集言,又可据所集内容冠以“集”或“联”,如集陶潜诗句的称集陶,集陆游诗句的称集陆,集经书的称联经,集《庄子》的称联庄等等。亦可不用集、联字而另创名称,如清吕佩芬集唐诗的联书称《采唐集》,何栻集苏轼诗的联书称《纳苏集》。再如挽联,也称挽词、挽句、挽言等等,不一而足。

  至于联书的名称,根据其性质,更是各式各样。如似诗话的称联话、联趣;存本、汇集本称联存、联录、联辑、联选、联集以至于联萃、联海等等;美称更有联瑜、联璧、联珠、联锦、联粹等等。 

 

本文作者系湖南省楹联家协会副主席

本期编辑    陈宏伟

猜您喜欢

评论区

猜您喜欢的对联及诗文:

称谓趣谈

对联分类

对联知识

热门对联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