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国对联网首页对联知识古今联话“有志者事竟成”联作者考辨

“有志者事竟成”联作者考辨

2018-10-17 23:32:48湖北黄梅一中 李学文荆楚联坛 0条评论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汉;

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铁甲遂吞吴。


这副自题名联是明朝万历举人胡寄垣所撰。联语流传至当代,大家都认为是清人蒲松龄所作,其证据是蒲松龄将联语刻在自己书斋铜质镇纸上。联曰: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铁甲可吞吴。


   两联只结句稍异。前联结句末三字为“终属汉”和“遂吞吴”,后联结句末三字为“终属楚”和“可吞吴”,前联被遗忘,后联现今广为引用。

    龚联寿《中华对联大典》118页:“蒲松龄(1640—1715),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山东淄川(今山东淄博市)人。康熙二十二年(1683)补廪膳生,七一岁方为始贡于乡。所著小说、俚曲、诗文甚富,《聊斋志异》尤脍炙人口,世称聊斋先生。”自题三联为:“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汉;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尽吞吴。”编者注曰:“此联刻于自用之铜质镇纸。见《中国对联大辞典》。”上联结句“终属汉”三字恰与胡联一致,上下联结句末字与所谓蒲联相异,当然不排除传抄之误。这副对联被《中国对联大辞典》收入,又因《中华对联大典》的转载,此后不同版本广为引用,都说是蒲松龄书斋镇纸联,且令人深信不疑。

     关于这副励志联的作者认定是蒲松龄的说法,其实早在2005年前就有联人撰文明确质疑,并未引起联界名流方家的注意和重视。在此不妨列举几个版本考辨之。


  湖南戴本恒先生2005年1月出版的《对联艺术探微》一书,该书124页《借古喻今》篇引用此联:

自勉联     胡寄垣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汉;

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遂吞吴。

     并注曰:“此联据方予先生撰文披露,曾被颜迈胡诌伪托蒲松龄所作。”此注文说明,方予先生早就考订此联作者是胡寄垣,不是蒲松龄。

     至于胡寄垣何时何地人焉,未予说明。近年间,黄梅眉睫先生编校,由荆楚文库编纂出版委员会与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的《邓文滨集》(邓文滨,黄梅人。清咸丰年间,贡生。),又一次公开披露这副励志联作者为胡寄垣。原县联会会长邓玉虎先生获赠一本,他读后用短讯告诉笔者,集中《醒睡录·掇取功名要志坚》一文写道:“吾邑前明孝廉胡寄垣初入学,试下等,愤甚,即登楼读书,不下(楼)梯者三年。自题云:”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汉;

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遂吞吴。

     此乃胡寄垣的原创联文。《对联艺术探微》所录之联与《醒睡录》中所载之联是吻合的,堪可作这副励志联原创者是胡寄垣的佐证。蒲松龄虽改动两字,也只是引用者。笔者第一次知道此联作者为黄梅人胡寄垣。便嘱长子一雄从网上查询,查得一则探求此联谁是作者的短文:“究竟谁是这副著名的脍炙人口的对联的作者呢?”文中提到:“《山西日报》(2004—08—23 05:41:59)‘喻世明言’其中录‘题书斋联——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作者]胡寄垣,明代人,生平事迹不详。”于是便查阅光绪丙子年《黄梅县志》:胡寄垣(1562—1615),字观海,号瑞甫,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举人。授河南南召令,升刑部主事。未到任而卒。短文所述,起初以为,“喻世明言”是明冯梦龙编的,便花两天时间查阅冯梦龙(1574—1646)的《喻世明言》上下卷,未发现此联。又从网上查2004年8月23日《山西日报》,未查到这年这天的报纸。忽想起,用引号标“喻世明言”只是报纸中的栏目而已。但披露此联作者为胡寄垣是明确的,可信的。但所录用的是讹传的联语。

     眉睫先生还说:“遍查蒲松龄的资料史料,未见此联是蒲松龄创作的记载。可见蒲松龄是(此联)作者的说法是绝对可以排除的。”眉睫君的话并非妄言。笔者从《中华对联大典》中看到,《大典》中录蒲松龄联11副,戏台联2副、挽联2副、醮棚联1副、自题联6副,其中五副自题联见《聊斋文集》,唯独自题三(即“有志者事竟成立”联)出处标示见《中国对联大辞典》。试想,《聊斋文集》缘何不收“自题三”呢?也许蒲氏认为此联不是自己创作的。


   能否这样说,胡寄垣的励志联对蒲松龄有激励作用。在科举场上每三年一次的乡试中胡寄垣“皆为副榜”,于是发愤登楼读书,历寒暑三年未尝下楼,发誓曰:“非黄甲魁天下不能了此书债”!蒲松龄亦热衷功名,却屡试不第,长期穷愁潦倒,郁郁不得志。两人在追求功名路上失败的背景相同,故蒲氏发出慨叹:“壮志尚未酬,空向金城悲绿柳;前身得何孽?欲搔短发问青天”(自题二)。蒲氏以没有考上举人出仕而自惭。自题六云:“为诸生时,动思立名当世,谁意一身而集万苦,可惜肺腑空存,销尽雄心羞鬓发:读循吏传,深恨不见古人,试看隔年而告三灾,不知龚黄再起,用何长策计安全。”龚黄:指汉代循吏龚遂、黄霜。为官清正,深得吏民心。蒲松龄慨叹平生同时,把清平之治期待于良吏。也许受胡氏“有志者事竟成”联的影响,他便借用胡的励志联,镌刻于书案铜镇纸上作座右铭。只将上联结句的“终属汉”改为“终属楚”,下联结句的“遂吞吴”改为“可吞吴”,一字之改,表示有不动摇的决心和坚定的意志,刻苦自励,不懈奋斗。“独是子夜荧荧,灯昏欲蕊;萧斋瑟瑟,案冷凝冰。集腋为裘,妄续幽冥之录;浮白载笔,仅成孤愤之书。寄托如此,亦足悲矣”。(〈《聊斋志异〉自序》)经此一番发愤自励,终写出传世之巨著《聊斋志异》。

      从生活的时代上来说,胡寄垣去世25年后,蒲松龄才降生,他的大半生是在清康熙朝度过的,以教书为生。他不拘成格,引用胡联以励志,将“终属汉”中的“汉”字易为“楚”字,是为避文字之祸。将“遂吞吴”中的“遂”字易为“可”字,也有情感因素,“遂”表示“遂愿”意,“可”表示“坚定”意。因表意的需要改易两字,却未改变联语所反映的主题,不作自己的原创收入集中,正是蒲氏人品文风的高尚表现。

      笔者认为,改动前人成句自古有之。将某联刻于自己的器物上,或者自书以赠人,不一定就是自己的作品。比如说,李大钊1916年6月应友人之请,书“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联相赠。此联是明杨继盛的名句,因表意需要,将杨联“辣手”改为“妙手”。但主旨未变,大家都还认为是杨继盛创作的。不了解此联语的来历,就会以为是李大钊的原创。蒲松龄将胡寄垣励志联改换二字刻于铜镇纸,不知来历者就认为是他所作,披露于世,以讹传讹,其间虽有人质疑,却未引起联人的注意和重视。正是因为这两字之易,原创者胡寄垣的联句被人遗忘。笔者聊以此文为“有志者事竟成”联原创作者胡寄垣正名,也许能澄清联坛一直未纠的伪托之谬。

猜您喜欢

相关阅读

评论区

猜您喜欢的对联及诗文:

作者考辨

对联分类

对联知识

热门对联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