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国对联网首页对联知识古今联话安化芙蓉山麓云雾天宫黄国香对联源考

安化芙蓉山麓云雾天宫黄国香对联源考

2018-10-14 22:45:10黄正芳家在梅山 0条评论

從衡嶽九千仞而來披開一朵芙蓉恍惚花中藏世界

望洞庭八百里之外踏破幾重雲霧依稀海上現蓬萊

---摘自清光绪壬寅年《黄氏支谱》之《元守公传》

 

这首名联以“衡岳九千仞”、“洞庭八百里”、“芙蓉山”、“云雾山”分别相对,站得高,看得远,把芙蓉山、云雾山描绘成仙境一般,读来让人胸襟开阔,心旷神怡。此联曾榜于咸丰二年(1852)大沩山脚庵云雾山庵(旧称九乡公庵)殿宇中堂,在清光绪壬寅年(1902)修编的大福镇大尧村《黄氏支谱》之《元守公传》中记载为黄国香(字元守)撰写,现被芙蓉山景区书于云雾山庵下大茅坪脚庵“云雾天宫”门联上。

文人臆测改奇联 国香有知定气颠

原文“從衡嶽九千仞而来來披開一朵芙蓉恍惚花中藏世界,望洞庭八百里之外踏破幾重雲霧依稀海上現蓬萊”,半幅对联出现了错字、别字三处四个字。

清光绪壬寅年《黄氏支谱》,由黄国香后裔黄有翰(1874-1910)为主修,并录有先谱遗传云贵总督罗绕典为黄氏家谱所作序言。此《黄氏支谱》和同治甲子(1864)续修《黄氏族谱》现珍藏于大福镇大尧村村民家,为黄氏家族珍品级孤本。

在《黄氏支谱》之《元守公传》中录有黄国香如文章开头所述名联外,还有遗稿《誌扶王廟聨》---“扶王以忠自昔已股肱周陛,王臣之澤至今猶霖雨蒼生”,以及寄友人改艺诗“强書蛾眉失月鉤,粧成自愧欠風流;請教阿母持明鏡,脂粉均調爲巧梳。”其余均散佚。

      黄国香(1790-1850),号蓉麓先生,善观山水,与清代农民起义领袖黄国旭(云雾山庵主修)为同胞兄弟。他曾从邑中梅书院张金陵,时有武陵宗师看到黄国香诗对气势恢宏,平仄韵合,大为惊奇:“輒,此古梅健将也!”并嘱其来年赶考,以此名联应考。可惜第二年应考快交卷时,黄国香鼻血滴坏考卷,主考官叹曰:“命该如此不吉利,蛟龙不能归大海。”故后人请风水先生看地,认为大尧村之所以不出人才,是大尧村关山紧所致,遂在大尧村与聂家湾交界“锁门”罗星顶上建“大尧土塔(1890)”一座,曰“惜字炉”,又叫“惜字塔”,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被誉为南方土塔之尊。


云雾山绝世名联之谜


2014年,笔者在请教当地一名乡贤,在谈及黄国香云雾山对联时,他说作者是“八指头陀”寄禅法师。

2018年4月14日,笔者在芙蓉林场发现在办公楼前竖有对联一首:

自衡岳九千仞而来,推开一朵芙蓉,仿佛花中藏世界;

望洞庭八百里之外,踏破几重云雾,依稀海上现蓬莱。

当时对联悬挂未分左右,有人说没有横批也可,也有人说作者是“八指头陀”,而非黄国香。

此外,在微信交流群中,有网友提供原安化一中张式弦老师《游云雾山·序》中记录对联为:

自衡岳三千仞而来,推开一朵芙蓉,仿佛花中藏世界;

望洞庭八百里之外,踏破几层云雾,依稀海上现蓬莱。

更有甚者,有人提出“八指头陀”写的是“五千仞”的,真可谓众说纷纭,一时难辨其真伪。

云雾山顶面朝云海心旷神怡

     深入调研雾散见分明

为去伪存真,安化县大福镇梅山文化研究会团队为解读名联中“披”字与“推”的疑问,于2018年5月14日登上云雾山庵,进行认真的田野调查。车行大茅坪脚庵,发现云雾山风景区已故张怡民先生修建的“云雾天宫”牌楼,上面悬挂的对联与芙蓉林场一致,与黄国香原作上联相比出现了四个错别字:“從”写成了“自”、“披”写成了“推”、“恍惚”写成了“仿佛”,与原作大相径庭。

一幅名联竟然出现这样的问题,究竟是后人不能理解原作者意境,还是没有看到历史记载,亦或是“八指头陀”所修改被传世?下面,我们一起来探寻原作者的创作意境。



“自”和“從”,寓意大不同。“自”表示本人,己身;“從”古同纵横的“纵”,比“自”具有更宽广的意境。在这里,作者站在云雾山庵观景平台,看到浩渺群山云雾缭绕,一股胸怀天下的潜意识油然涌动。所以,对联中用“從”更加符合现场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胸襟。从平仄来看,上联“自”(zì)与下联“望”(wàng)同为仄声,不能相对;“從”(cóng)为平声,与下联“望”(wàng)平仄相对。所以,这幅对联起句首字原作者用“從”,而不是后人臆测的“自”字。


见证唐代遗迹 弘扬时代精神

安化县大福镇梅山文化研究会黄正芳、谢国平、李良轩等开展田野调查活动,探访云雾山寺庙唐代遗迹

      “推”与“披”,用典见分明。“推”,推脱或用力使物体顺着用力方向移动,属于一动词。而“披”字,它出自《幼学琼林》:“披星戴月,谓早夜之奔驰;沐雨栉风,谓风尘之劳苦。”同时,“披”也出自《世说新语·赏誉》:“......见之若披云雾,覩青天。”清代王夫之著《宋论·太祖》:“俾其耳目心思之牖,如披云雾而见青霄者,谁为为之邪?”均亦写作为“披雾”。就字面而言,名联中“披开一朵芙蓉”,是指云雾山常年云雾萦绕,随风飘絮,状似一朵芙蓉花跃然眼前。作者把云雾山自然和谐的意境描绘得惟妙惟肖,也把劳苦大众不畏辛劳、肩扛背驮修建云雾山庵的沸腾场面展现出来了。如果用“推”字,整首对联就与作者原意相差甚远。


“仿佛”与“恍惚”,不能混为一谈。“仿佛”,指差不多,好像。对联中的“恍惚”,即站在云雾山顶,迷离于云雾变幻,在天地之间神游、陶醉,远望芙蓉山系,隐隐约约感觉到芙蓉山像盛开的花朵展现在世人面前。深入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就能理解原作者忧国忧民的胸怀了,在清朝道光末年到咸丰初年,安化县及周边天灾连年,收成锐减,农民无法维持最起码的生活,而劣绅对乡民的欺诈加剧,当地劳苦大众一方面在黄国香、黄国旭带领下奋起保卫家园,另一方面组织云雾山周边群众自发修建九乡公庵(云雾山庵),把当时芙蓉山群众乐观向好的精神状态蕴含在对联中,非凡人所能体会。


考证讲究多管齐下 现代手段助力调研

安化县大福镇梅山文化研究会黄正芳、谢国平、李良轩等开展田野调查活动,在云雾山大茅坪用无人机采集素材

      “八指头陀”,讹传创作无记载。近代寄禅法师,名敬安,俗名黄读山,曾任中华佛教会第一任会长,是清末著名的诗僧,别号“八指头陀”。寄禅法师1850年生于湖南湘潭县,七岁丧母,十二岁丧父,曾从私塾学《论语》等,不久因家境贫困而辍学,后以帮人放牛糊口。同治七年(1868)时年十六,在湘阴法华寺出家。二十岁学写诗,清光绪元年(1901)为大沩山密印寺第157位住持,著有《八指头陀诗集》以及《白梅集》。经查阅其相关文集,均未发现此名联的相关记载。


“三千仞”和“九千仞”,原著意境宏大。据《幼学琼林》记载:“......衡山在湖广衡州衡山县,周八百里,名岣嵝山,轩翔耸拔九千余丈......”,对连绵群山描绘宜用较大的数字来表达其宏伟壮观。不难看出云雾山此名联对“九千仞”、“八百里”等是有典有据的。


笔记摄影航拍多管齐下录真迹

安化县大福镇梅山文化研究会黄正芳、谢国平、谢国平等开展田野调查活动,记录云雾山相关遗迹


                                                               
                                                               

唐代遗迹孤零力 肆意牛群荒漠化

云雾山以发展养牛业为题,肆意放任牛群常年蚕食、踩踏生长环境原本恶劣的高峰,荒漠化已经非常严重,期待能引起相关部门重视


猜您喜欢

评论区

猜您喜欢的对联及诗文:

安化麓云雾天宫

对联分类

对联知识

热门对联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