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国对联网首页对联知识古今联话方地山:最后的楹联大师

方地山:最后的楹联大师

2018-09-10 22:29:22小石君一点石 0条评论

方地山出生于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的扬州。当年的扬州,

地处京杭运河和长江交汇处,

是国内屈指可数的一线城市,

算得上山明水净、人杰地灵。

而方地山显然是其中的人杰。

他的父亲方沛森是同治年间的举人,

又是扬州城内的学官。

家学渊源,

少年方地山的文采很快就独步于叶绿如翠,

琼花似雪的扬州城内。

1886年,

方地山十四岁时,

和他十二岁的弟弟方泽山一起参加了当年的府试,

两人双双中榜,同入黉宫,

一时传为美谈。

父亲喜出望外,

带兄弟俩游玩焦山,

山上有尊四面佛庙,

庙里的方丈见他俩年龄尚幼,谈吐不俗,

有心试他们的才情,

于是指着佛像口诵上联:

面面皆空佛。

方地山不假思索,朗声应答:

高高在上人。

方丈合掌称奇,

随即命小沙弥捧出笔砚,

记下此联。

方地山也不推辞,

略一沉吟,提笔便写:

面面皆空,佛也须有靠背;

高高在上,人到此要回头。

对联意象奇巧,出语不凡,

远非一般少年所及,

方丈见其才思敏捷,赞叹不已。

16岁时,

方地山以精研蒙古史提选拨贡生。

但他纵观时局,

断定满清难久,

于是便无意于仕途,

出门远游,策马北上,

到了天津。

在天津,

方地山如鱼游碧海,鹰击长天,

他不但谋得北洋讲武学堂的教职,

同时又主持了《津报》笔政。

文墨功夫了得的他,

还经常在天津《大公报》上发文章,

一日又复一日,声名渐起,

其中揭露日本侵略行径的文章,

言辞犀利,语气峭拔,

这引起了袁世凯的注意。

袁世凯多次邀他到北京中南海总统府觐见,

方地山的才华开始让袁世凯为之折服。

当时有这么一个段子:

一次袁世凯在妓院里看到一幅藏头嵌名联,

是写给一位叫来喜的妓女的,联曰:

来是空言,且借酒杯浇块垒;

喜而不寐,坐看明月照婵娟。

袁世凯慧眼识珠,

觉得这对联写得真真是极好的。

一问,

原来正是名士方地山的手笔。

不惜一掷千金的袁世凯,

回家后立刻聘请方地山为西席,

教导袁家的少爷公子们诗词曲赋,

锦绣文章。

而袁世凯的次子袁克文,

受方地山的影响最深。

在袁世凯要称帝时,

袁克文多次力谏其父不要称帝,

袁世凯怒而不听,

并大骂方地山教坏了儿子。

方地山恐两人遭害,

便与袁克文一道逃至天津日本租界,

后来他的女儿方庆根又嫁给了袁克文之子袁家嘏,

从此两家结成了亲家。

结婚那天,

方地山作了一副对联:

两小无猜,一个古泉先下定;

万方多难,三杯淡酒便成婚。

“两小无猜”、“万方多难”分别由李白、杜甫诗句化出,贴切无痕。

订婚从简,

仅相互交换一枚古币,

并用“古泉”指代“古钱”,

使对仗更工,一派古雅。

这就是民国大佬们的婚礼。


方地山初至袁府时,

袁世凯的次子袁克文当时只有十一岁。

但是袁克文那时还是个熊孩子,

除了爸爸的巴掌,

其他谁都不服。

他决定要考考这个老师,

于是袁克文用一根丝线系了枚铜钱,

悬于一铜盆上,

盆中插了一支燃香。

等到古钱烧烫,

这线也就断了。

方地山自然明白,

这是限时考试,

于是他欣然应之。

然后袁克文念到:“少之时不亦乐乎?”

方地山一惊,

听出这是集古句,

即用古诗文集成的对联,

非饱学之士所不能。

但方地山是集古句大佬啊!

他沉思片刻,

随后工整的对出“卿以下何足算也”,

这也是古句。

此时,

钱落铜盆,响声未绝,

袁克文双膝跪倒,

拜他为师。

方地山虽然饱读圣贤书,

但他并没有写出什么传世巨著,

也没有苛严的教袁克文八股进仕之道。

相反,

他们在一起玩的实在是很嗨。

方地山每天带着袁克文逛梨园,

听昆曲,不亦乐乎,

他俩送给昆曲班里的对联流传了许多。

在梨花院落内,

面对席上一曲笛声如清风的大姑姑娘,许地山赠她:

大抵浮生若梦;

姑从此处销魂。

而鼓声铿铿,丝竹声起,方地山送给琵琶女马掌姑娘的一副对子是:

马上琵琶千古恨;

掌中歌舞一身轻。

柳树池塘边,三弦悠悠时,还有一位月红姑娘,许地山赠她:

杨柳岸晓风残月;

牡丹亭姹紫嫣红。

一个个平常的名字,

经过方地山匠心独运,

妙用典故,嵌名入联,

全都“化腐朽为神奇”,

足以博美人一笑,

真正让人叹服。

挥翰泼墨之余,

方地山还自刻一枚闲章,

名为为“贪财好色”,

其风流倜傥可见一斑。

实际上,

方地山非常喜欢金石书画,

他曾自撰题联:“依于金石能长寿,但善词章非壮夫”。

后来方地山还与张大千结为了忘年交,

虽然他的年纪比张大千大得多,

但两人性情真的相投。

方地山曾多次为大千题字,

张大千也曾为方地山作画,

方地山落魄后,

张大千还常赠他没有上款的画,

好让他卖钱。

张大千三十六岁那年,

去韩国见他的心上人池春红。

临行前,

方地山在天津紫竹林为大千饯行,

宴上做了两副嵌名联:

世界山河两大;

平原道路几千。

以及:

八大到今真不死;

半千而后又何人。

而张大千的二哥张善孖以擅长画虎著名,

自号虎痴,

于是方地山又送了副对子给张善孖:

料应踞地作虎跳;

得全其天皆痴人。

这几幅名联从此广为流传。


步入晚年后的方地山寓居天津,

以鬻文卖字为生,

自署落款为“大方”。

他才思敏捷,

所作的嵌名联信手拈来,恰到好处,

十数年间名扬沽上。

1916年,

袁世凯在万众唾骂中病死,

方地山对袁世凯的最后结局难释于怀,

于是撰联挽之:

诵琼楼风雨之时,南国皆知公有子;

忆便殿笑谈相对,北来未以我为臣。

不久,

反袁将领蔡锷也相继去世,

举国哗然,

方地山便代小凤仙为蔡锷题联:

不幸周郎成短命;

早知李靖是英雄。

这是将蔡锷比作了赤壁之战时的周瑜和“风尘三侠”中的李靖,

也算是对袁世凯称帝事件的秉公而论。

方地山一生不求仕进,不治生业,

 且鬻字求售时随心定价,

有时一高兴,

便随便赠人,

以致老来落拓不堪,生计艰难,

常为衣食所虞。

晚年他曾写一副春联以记其哀:

埋愁无地,泪眼看天,叹事事都如昨日;

剪纸为花,抟泥作果,又匆匆过了一年。

读来令人唏嘘感叹。

贫穷日久,

方地山常遭一些时人的冷眼,

一次,朋友请客聚会吃海鲜,

他应邀出席。

酒至半酣,

旁人早已备好笔砚,

座中客人纷纷请方地山书写对联。

在座有人见方地山如此风光,

顿生妒意,

于是冷言冷语讥诮他靠着对联蹭吃蹭喝,

有辱斯文。

方地山淡淡一笑,

即席撰了一幅集古联:

安知凤凰不如我;

且食蛤蜊休问天。

众人见了,哄然大笑,

弄得那人下不了台。

虽然贫穷,喜欢赴宴,

但方地山始终安贫乐道,

不改初衷,

从不肯折腰屈膝以媚权贵,

他书斋里的自题联是:

捐四品官,无地皮可刮;

赁三间屋,以天足自娱。

又书联一副贴于自家门楣:

说破廊风雪甚么,不五鼎烹当五鼎食;

有醇酒妇人足矣,先天下乐后天下忧。

其生平操守,

由此可略见一斑。

1936年12月,

方地山走到了生命的尽头,

但他拒绝服药,只求一死。

相传他病危之夕,

医生上门,

百般劝他服药。

他对医生笑道,

我为君诵唐诗一句以为谢,

随即吟道:

“蓬门今始为君开。”

医生大笑:先生真名士也。

次日方地山即逝。

当时的《北洋画报》挽曰:

联堪称圣,书已成家,沽上早知名,遗墨顿成和氏璧;

病已濒危,心犹念国,中原何日定,思君怕成放翁诗。

以对联始,以对联终。

民国的奇人们,

总能让人感慨万千。


方尔谦,字地山,以字行,又字无隅,别署大方,江苏省江都(今扬州市)人。同治年间举人,与弟泽山齐名文坛,世称“扬州二方”,或 “南北二方”。清末民初著名学者、书法家、楹联家,被称之为民国“联圣”。


猜您喜欢

评论区

猜您喜欢的对联及诗文:

方地山楹联大师

对联分类

对联知识

热门对联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