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国对联网首页对联知识古今联话对联“古今情”/史海钩沉

对联“古今情”/史海钩沉

2018-08-17 22:14:14朱道明 江风竹韵 0条评论

对联是我国经典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古代文人的必修课;但有些上联或下联对的难度太大,被称为“绝联”,需时隔较长或时空转换后才对得上,笔者将这种情形称之为对联文化中的“古今情”。

对上一副对联需要的时间跨度可以是数年甚至数百年不等。阎锡山小名叫万喜,报考山西武备学堂前,算命先生推算说他五行缺金,便取名锡山。1937年,阎锡山路过江苏无锡,登锡山游览,对随从们说,他用名字制作了上联:阎锡山,过无锡,登锡山,锡山无锡。让大家对下联。随从无人能对,阎锡山十分得意,并登报征下联。很长时间,无人应征,几乎成了绝联。1945年著名记者范长江随陈毅到安徽天长县,灵机一动,对陈毅说:“有了,我能对起阎锡山对子了!”范长江对的下联是:范长江,到天长,望长江,长江天长。陈毅低吟了两遍,连声称赞。这是时隔八年且时空转换后的对联古今情。

也有相隔三四百年才对起的对联:

清乾隆年间,广东有一李一宋两个自认为很有才气的秀才,结伴旅游,一路观山赏景、联诗对句,好不惬意,游了半天,又累又渴,见前面树荫下有一位年逾古稀的和尚(一说农民)在纳凉,身边放一葫芦,便上前讨水喝。老和尚打量两人一眼,说:二位贵姓?有水,不过要对对子,对得上方可喝水。两秀才欣然同意,并自报家门。老和尚听罢,将两人姓氏嵌入,出联:李宋二先生,木头木脚。两秀一听,见对联是讥笑自己,对了半天也没对上,怏怏而去。上世纪八十年代,《广东农民报》重登该故事,不少爱好者热心对下联,对得比较好的首推读者黄文昌对的下联:龚庞两小姐,龙首龙尾。

不仅秀才对对联难如底层百姓,状元也可能不如。明嘉靖年间,江西吉水县有个很自负的罗状元,一天,他乘船去九江,船夫求状元对一副下联:一孤舟,二客商,三四五六水手,扯起七八叶风篷,下九江,还有十里。罗状元起初不以为意,见到船夫的上联,不着一字。四百年来,竟无人能对。解放后,佛山一装修工托人到十里外的农村找一段名叫“九里香”的木料,找到后,花两天便运到了。据说受托的木匠1943年花了整整一年才弄到这截木材。有人一时兴起,对出了船夫的“绝联”:十里运,九里香,“八七六五”号轮,虽走四三年旧道,只二日,胜似一年。

还有近千年才对出的对联:

唐代大文学家韩愈字退之,做官广东潮洲时,潮洲尚属穷山恶水,加上官场腐败、恶霸横行,哀鸿遍野、民不聊生。韩愈想革故鼎新,但倍感力不从心,一天,他批阅多地报来的灾情,因无力解决,颇有感慨、萌生退意(即辞官),便自撰半副对联:恶山恶水恶环境,韩退之!退之!此联近千年没人能对,被视为罕世绝联。新中国成立后,谢觉哉任人民政府内务部长,他极富有责任心,关心民间疾苦,上任伊始,到各地视察。一天,他下榻潮洲市政府招待所,读陈望道翻译的《共产党宣言》,愈读愈爱不释手,大有豁然开朗之感,想到韩愈的半副“绝联”,茅塞顿开,奋笔疾书,对出了“绝联”:好书好句好文章,谢觉哉!觉哉!

因李白诗词的浸润,江油有较为厚实的文化土壤。一本旧江油县志上曾记载一个“绝联”故事:传说古代一书生赴京赶考,途经青林口,得重病后穷困潦倒,无钱看治,流落街头,一白姓铁匠收留了他:给书生吃的,并出银两让书生看病抓药。经过一段时间的调理,书生病情渐渐好转,身体康复后,书生准备辞行,继续赴考。面对好心的铁匠,书生无以为报,便提出为铁匠留一些字墨(即书法)。铁匠的善举本出于同情,未想过回报,听说书生要为自己题字,自然高兴,为书生准备好笔、墨、纸、砚后,铁匠出门办事了,书生提起笔写道:青林口,白铁匠,生红炉,烧黑炭,坐南朝北打东西。写完上联,书生却无法对出下联,趁铁匠还未回家,灰溜溜地不辞而别。据笔者所知,该上联一直无人对出下联。数年前,我和一些联友谈到该故事,其中一联友依靠谐音,对出了青林口的“绝联”:窦(谐豆)圌山,粟先生,吃麦面,着麻衣,访男问女算阴阳。

       哲学基本原理告诉我们:事物是不断运动变化发展的,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人和事,因此,对联上的“绝联”说法是不太科学的,它只是相对于一般易对的对联来说,对的难度大了很多,但今天(甚至今年)对不上,并不意味着明天(甚至明年)也对不上,只要机缘巧合,任何绝联都有对上的可能,这就要求我们要重视对联文化的传承,让更多的人喜欢对对联、喜欢传播对联。(标题图片来源于网络,作者注)


猜您喜欢

相关阅读

评论区

猜您喜欢的对联及诗文:

史海古今情

对联分类

对联知识

热门对联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