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国对联网首页对联知识古今联话散文 | 父亲与对联

散文 | 父亲与对联

2018-02-11 23:12:22林栋老家云梦泽 0条评论

           

父亲毕业于上世纪六十年代的孝感师范,是当时湾里首屈一指的文化人,加之他写得一手好字,湾里人不管哪家婚丧嫁娶办大事贴门对,还是逢年过节写春联,都要找父亲,写对联成了父亲的“专业”。


特别是每到农历腊月尾,放寒假回家的父亲,理应帮母亲收拾打理,他却忙于将平时搜集的春联归类,根据乡亲们的实际与嗜好,做上记号,着手准备写春联。等到乡亲们把春联用纸送到我家集中后,父亲就按字数的多少、门边的宽窄裁纸,纸短了的还要用糨糊粘贴加长,然后磨墨,接着开始写春联了。书写的内容总是些吉祥如意之语,祈祷祝颂之辞,如“三中全会指引幸福路,四化建设描绘好江山。”、“种养并举摇钱树,农副双收聚宝盆。”等。

白天,父亲写春联时,我和哥哥就在旁边帮忙牵纸,或往墨汁里加肥皂水,或将难得干的墨蘸干。看父亲写时认真专注的样子,我和哥哥都有些不耐烦了。


有一次不小心,我将写好的春联未摊平放,造成墨迹外溢。父亲就语重心长地教导我们说:“对联是一种文学体裁,为社会各阶层所用。写春联,是表达人家迎春、祝福、总结旧岁、展望新年的意愿。我们要谨慎对待,满足乡亲们的美好心愿。”

那时,我们年龄小,还不大明白父亲话中的深刻含义。到了晚上,父亲将写好的春联捆成小卷,做上我和哥哥能认识的标记,安排我们送到每家。对湾里的五保户或贫困户,父亲往往是自贴笔墨纸砚,写好后给他们送去。送到大年三十,才算大功告成。


在我儿时的记忆中,春联是年年写,年年送。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父亲调到云梦县城教书,才结束了我们送春联满村跑的经历。




上图为林栋的对联摘抄


在县城中学里,写对联依旧是父亲的“副业”,为单位、为同事、为慕名而来求字的人写。这时,他不光自己写,还自己作对联。记得有位叫发堂的同事结婚请父亲写副对联,父亲在问清女方叫菊仙的情况下,不加思索地写了副“发堂发糖发喜糖,菊仙菊鲜菊新鲜。”的对联。宾客见后,捧腹大笑,并广为流传。


那年,我要上初中了,父亲也为我们写了副“彬该尽力学本领,栋应全心攀高峰”的嵌字对联(哥哥叫彬,我叫栋)。他还特意借来照相机,让我们合影。相片冲洗后放在书桌上作为座右铭,激励我们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林栋(左)与哥哥林彬贴春联后的留影


1983年,我在父亲的熏陶和教育下,考取了孝感师范学校。寒假中,父亲见我无所事事,就对我说:“打算买纸写春联,你拿去卖。既可增长见识得到锻炼,又可勤工俭学。你看行吗?”


看着父亲期待、鼓励的目光,我思忖了一下,就满口答应了。几天后,我把父亲写好的“学雷锋建设精神文明,赞女排勇攀世界高峰”等时代感很强的春联摆在学校门口,按父亲交待的“薄利多销”原则出售,没想到供不应求。从购买者的谈话中,我知道有的看中了对联的字写得好,有的说内容含意深刻。这些话又一次印证了父亲不愧是搞对联的行家里手。这也是我们家唯一一次卖对联。


林栋的父亲创作、书写的春联(2017年春节)


大家都知道,在知识匮乏的年代,对联大多千篇一律。改革开放后,父亲为了把对联写出特色,更好地服务大家,他一方面从报刊杂志上剪辑了大量的《新春联》,另一方面陆陆续续地购买了由浙江古籍出版社出版的《集句对联字帖》、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精选对联钢笔字帖》和《实用对联大观》等书籍,从中汲取多种营养。


林栋收藏的《集句对联字帖》等书影

林栋收集的“新春联”


当历史的车轮驶向新世纪的时候,手写对联慢慢地被印刷品所代替,手工书写对联不再是主流。年过花甲的父亲坐不住了,来到我家,激励我“每年要贴春联,要自己作自己写。”他特别强调:“对联是民俗文化,需要人去传承。”


上世纪60年代县文化馆统一印制的春联


如今,十多年过去了。在父亲的指导下,我从写“奉养六旬父母年年康健,教育七岁女儿天天向上”,到写“学习快乐前程美,家庭和睦生活甜”,再到“龙腾江夏鸿运启,凤临鹏城事业兴”为内容的春联,不仅是我们一个普通家庭奔小康的生活写照,而且是指引着我们的人生方向,也是我们家庭新的希望所在。


林栋自己创作、书写的春联(2017年春节)

猜您喜欢

评论区

猜您喜欢的对联及诗文:

对联散文父亲

对联分类

对联知识

热门对联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