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国对联网首页对联知识古今联话对联例话(4):对联的特征

对联例话(4):对联的特征

2018-01-23 22:18:05朱英贵互联网 0条评论

对联是有特征的,要判识一副对联是否合格,就要依据它的诸项特征来衡量。这里说的对联的诸项特征指的是对联必须具备的各个要件和应该遵守的各种原则,这些特征主要有字数相等,内容相关,词性相同,句式相类,平仄相谐,文字相别,文气相当这七个要件与七种原则,只有同时具备这些特征的对联,才能被称作是一副合格的对联。

 

    一、上联与下联要字数相等


对联是要成“对”的,而“成对”的最起码条件就是上下联要字数相等。对偶句通常都是字数相等的,因此也不妨将其看作是对联,例如《陋室铭》中的:“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和“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就是两副很好的对联。当然也有字数不相等的,例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荀子·劝学》),像这样字数不相等的对偶句就不能算作对联。

明此原则,在创制对联的时候一定要让其字数相等,这是最起码的要求。当然也有利用字数相等原则为难别人的,如有人出一上联:“三宝殿前三个塔,塔塔塔”,如果你想好了下联的前半句“五凤楼台五层楼”,可你又不能一口气说五个“楼”字,因为那样的话字数就不相等了,你只能对以“五凤楼台五层楼,楼楼楼”,可是这样对下来字数倒是相等了,五层楼却变成三层楼了。

然而也不是绝对没有字数不相等的对联,迄今为止,有一副挽袁世凯的对联就是上联五个字“袁世凯千古”,下联六个字“中国人民万年”,此联一出便有人质疑作者:三个字的“袁世凯”怎么能对四个字的“中国人民”呢?但仔细思忖便能悟出“袁世凯”复辟帝制,扼杀共和,确实对不起“中国人民”,原来作者正是借此“字数对不起”来双关“行为对不起”,借以表达袁世凯对不起中国人民的意思,此联因而成了绝少见到的字数不相等的特殊对联。

 

    二、出句与对句要内容相关


对联再短小也是一件独立的文学作品,因此内容上也要求一致,上下联必须要有一个共同的主题,也就是说要上下联不光要“对”得上,还要“联”得起,这就是“内容相关”的含义,两句不相关联的句子随便组合在一起,哪怕字词上对得再好也不能成为一副好对联。

一般说来,上下联应围绕相关的主题,或并行表达,或正反表达,也可构成延续、因果等各种关系。有一个“五行偏旁巧对”的上联:“烟锁池塘柳”甚是难对,所谓“五行偏旁巧对”就是要求出句与对句都有五个字分别具有“金木水火土”的偏旁,关于这个上联,有人对以“炮镇海城楼”,也有人用“茶烹凿壁泉”来对,哪个对得好呢?

表面看来,“炮镇海城楼”对的好,对得很工整,连照样偏旁在左的“火金水土木”的顺序都一致;但若认真追究起来,你就会发现上下联的内容缺少相关性,风格上也一个婉约一个豪放;而“茶烹凿壁泉”,虽然偏旁是上下结构(出句为左右结构),而且顺序也与出句不一致(“烹”的下边是火,繁体字“鑿”的下边是金)。然而仔细体味,你就会发现“茶烹凿壁泉”相对来说要好些,因为它与上联的内容具有相关性,容易共同拥有一个主题意境。

 

    三、相对应的字词要词性相同


这一原则要求一副对联上下联中处于相同位置的字词,尽量具有相同的词性。也就是要求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词对数词,量词对量词,代词对代词,疑问词对疑问词,虚词对虚词。例如:“禅门深似海,佛法大如山”(九华山普济寺对联),“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杭州岳飞墓对联),这两副对联对得都很工整,因为它们上下联对应词的词性完全一致。当然词性相同不是绝对要求,有时不便因形害意,也可以有个别的词性不同,即使是名家名联也有这种情形。

初学对联的人,往往产生误解,以为大量使用同义词才算对仗工整,例如有人为深圳特区创作的对联:“赤县无双宝地,神州第一名区”就是刻意追求对仗工整。其实,这一联中“赤县”就是“神州”,“无双”就是“第一”,“宝地”与“名区”也基本就是一个意思,大量同义词反复使用的结果,使上下联内容完全相同,这种情况叫“合掌”,就像两只手掌合在一处似的,是一种文字上的巨大浪费,为对联创作所忌,实不可取。

 

    四、出句与对句要句式相类


    所谓句式相类,大约含有以下几层意思:

    其一,语法结构相同。例如湖北黄鹤楼联:“黄鹤去来无定所,白云今古拥高楼”,上联为主谓句,下联也必为主谓句。又如四川青城山联:“览胜而登顶,留连而忘返”上联为并列结构,下联也必为并列结构。

其二,句子的分断节奏相同。例如四川都江堰伏龙观联:“两千年好事,车同轨,书同文,天府百流同灌;数万顷良田,水有源,禾有本,中华一大有洲”这副对联的上联是按“五/三/三/六”的节奏来断句的,下联也必然是采用这样的节奏。

其三,较长的对联断句并没有一定的规矩,只需上下联句式相同即可,例如四川乐山乌尤寺东坡读书台联:“江上此台高,问坡颖而还,千载读书人几个?蜀中游迹遍,看嘉峨并秀,扁舟载酒我重来”这副对联跟都江堰伏龙观联都是上下联各由17个字构成,但其断句节奏却是“五/五/四/三”的节奏。

 

五、对联整体要平仄相谐


对联的平仄问题,本《例话》拟将专题讨论,这里仅简单说一下。汉语语音注重声调的区分,古今都有四声之别,古代是平声、上声、去声、入声,现代普通话是阴平、阳平、上声、去声,进而把它们分为平(古之“平”、现代之“阴平、阳平”)和仄(“平”以外诸声)两大类型。古代的平声或者现代的阴平、阳平均可归入“平”一类,凡是“平”以外的各种声调都可归入“仄”一类型。

平与仄,既互相对立,又互相谐调,读起来方能流利舒畅,有抑扬顿挫的节奏感。原则上,对联的平声字与仄声字在同一联内要相间隔地分布,例如:“平平仄仄平平仄”;而在上下联的同一位置上要相对立(相反)存在,即上联用了仄声字,下联相应位置上应用平声字,反之亦然。例如:

平平仄仄平平仄(上联)

仄仄平平仄仄平(下联)

有这样一副一笔墨店对联,看看它是否符合平仄的要求:

纸上跃起黄山景(仄仄仄仄平平仄)

笔端题破锦江春(仄平平仄仄平平)

上例通过括号内的解析,可以看出这副对联无论是在一联之内还是在上下联之间,都没有完全达到平仄相谐的要求。

 

    六、上下联的异位字要文字相别


文字相别的要求就是不要有异位重复字。有许多对偶句也很整齐,上下句字数相等,词语对应也很工整,例如:“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论语·微子》),然而它的内部却含有相同的字词,上下句在相同的位置都用了“者”字与“可”字,那么这个对偶句可不可以看作对联呢?可以,因为它的重复字是“同位重复字”(上下句在相同的位置用了相同的字),不是“异位重复字”。

什么叫“异位重复字”呢?请看澳大利亚悉尼唐人街北牌楼的一副对联:

澳陆风光,物阜民康,邦交友善;

中原气象,德门义路,揖让仁风。

这一副对联中上联的“风”跟下联的“风”出现在不相对应的位置,这就叫“异位重复字”,凡是出现了这种情形,就违背了文字相别的原则要求。

也就是说,只要不是“异位重复字”,在一联之内可以随便出现重复字,在上下联之间的相同位置上有重复字也是允许的(一般为虚词,最好不是实词)例如:

正其谊不谋其利

明其道不计其功

这一联中,副词“不”和代词“其”都在上下联的相同位置重复,但它们都不属于“异位重复字”,而且副词和代词在古诗文中都可以看作是虚词,因此这是一副合乎规范的对联。

 

七、上联与下联要文气相当


对联虽小却是一个完整的文学作品,它跟其他文学样式一样也要讲究文气,什么是文气?通常是指文学作品中的隐形精神气质,对联的文气通常是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上下联内容强度的对照,一是上下联语气强度的对比。

对联的强弱,大体有三神情况:一种是上弱下强,这是允许的,也是常见的,国人喜欢用好戏压场,高潮在后面,但应注意“反差”不要过大;另一种是上下同等,上下联语气差别不大,力度要均衡,即强弱要大体相当,从理论上分析,这是最好的,但并不容易做到;再一种就是上强下弱,这是创作对联要忌讳的,也是必须克服的缺点。

上下联语气强度的对比是显而易见的,如果上联语气过强,下联就会压不住阵脚,例如《晚霞》杂志征联曾出过“精准脱贫,不到长城非好汉”的上联,由于出句气势豪迈,故不太容易找到既能对得工整又寓意合适的词语,难度较大,下联对以“辛勤致富,曾经沧海亦豪杰”才能勉强做到上下联旗鼓相当。因此创作对联时,上联的语气不要太强,方能为下联留有余地。

从上下联内容的强度对照来说,通常是:宏观为强,微观为弱;抽象为强,具象为弱;历史为强,地理为弱;议论为强,叙述为弱。请看下面这副征联:

出山海踞岭催涛纵观千秋华夏风流史

入校园挥汗洒血培育一代祖国向阳花

这副对联的上联是在宏观角度“纵观千秋华夏风流史”,属于抽象的、历史的、议论的因素居多,而下联则是在微观角度“培育一代祖国向阳花”,属于具象的、地理的、叙述的因素居多,其强度对比刚好是上强下弱,这就有违文气相当的原则。

 

(未完 / 待续)


猜您喜欢

评论区

猜您喜欢的对联及诗文:

对联特征

对联分类

对联知识

热门对联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