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国对联网首页其他对联“绿色文物”对联

“绿色文物”对联

2021-03-30 22:39:14徐玉福青青导读对联杂志 0条评论

古树,有“绿色文物”之称,在历史悠久的广袤华夏大地上数以万计。中华民族始祖黄帝手植的柏树,至今仍存活于陕西黄陵县桥山黄帝庙中,已有五千余年树龄,约与中华文明史同龄,是世界上的奇迹。我国封建帝王为赏识的或立有功勋的树木封王赐爵,则更是人类文明史所罕见。历史上各方面人士爱树植树的佳话、传说见诸史籍记载的举不胜举,用诗文来歌咏的亦洋洋大观。所有这些形成了我国光辉灿烂的“古树文化”。“古树对联”是“古树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灌县青城山天师洞有被郭沫若称为“中国人文有生命的纪念塔”的孓遗植物银杏(俗称白果树)一株,传为东汉张道陵手植。树高五十米,胸围八米,树龄约一千八百年。树旁有后人建造的银杏阁一座。已故民盟主席沈钧儒先生于一九四○年三月为此阁题书一联,联云:


银杏千年征道性;

青城一洞试幽深。


九江庐山东林寺影堂前有一古松,虬枝盘结,树影婆娑。旁立一碑,上刻“六朝松”三字。此树为东晋高僧慧远手植,至今已有一千五百多年。它的卵形种子酷像人头,种托初为黄绿色,终为紫色,似披袈裟的罗汉,故又名罗汉松。民国初年,粤人古层冰为古松题一联:


莲社独寻千载后;

松柏犹响六朝前。  

“莲社”,指慧远在东林寺创立的白莲社。  


梓橦县七曲山大庙旁有晋柏一株,至今尚存。《梓橦县志》有记载。佚名题一联云:  


如佛子身,不生不灭;

同孔坛杏,有干有年。


“孔坛杏”,指孔子讲学处“杏坛》之杏。《庄子·渔父篇》有云:“孔子游乎缁帷之林,休坐乎杏坛之上,弟子读书,孔子弦歌鼓琴。”但据考,杏坛在宋以前被用于建大成殿,杏树亦根除。宋天圣二年(一○二四),孔子四十五代孙道辅始复杏坛,并在四周植杏。


图片



泰山灵岩寺内的摩顶松,树龄至今已一千四百年以上。相传唐贞观年间,玄奘法师降锡灵岩寺,将往西域取经,时寺内有一小桧树甚茂,玄奘手摩其顶曰:“吾西去,汝可西向;若归,即东向。”玄奘去,树枝果然西向。有一年,树枝忽然东向,弟子们说:“我师归矣”,果然应合。清乾隆帝东巡泰山,宿灵岩寺,题咏一联,联云:


奇松尔日犹回向; 

诡石何心忽点头。


上联用玄奘事,下联用东晋高僧朗公在灵岩寺讲经说法,用“猛虎归伏,乱石点头”典故。

新都县新繁东湖原有唐代任新繁县令、西川节度使和宰相的李德裕凿湖时手植柏树四株。清同治年间,泰州程祥栋知新繁,在四柏附近筑古柏亭。程之友人顾复初为亭题一集杜诗联:


柯如青铜根如石;

花为四壁船为家。


可惜的是,此四柏一九二九年全被焚毁,空余一亭。


图片



婺源县虹关古樟园,有一古樟高二十六米,胸径三点四米,冠幅三亩,栽于北宋,树龄约千年,有“江南第一樟”之称。据邑人詹佩弦编《古樟吟集》记载,它曾经几度荣枯,均与当地兴衰相应,村民因而奉若神明。历代许多文人学士都曾来此参观,吟诗作赋,其中有一联写道:


问年几何,曰宋曰唐,古樟有数;

溯源渊远,分吴分楚,浙水长流。


广州市朝阳北路的六榕寺,始建于南朝梁大同三年(五三七)。北宋初毁于火。端拱二年(九八九)重建,称净慧寺,植榕树六株。元符三年(一一○○)苏东坡从海南贬所北归,途经广州曾寓于此。寺中僧人道综请其留题,苏见寺中矗立六株大榕,遂书“六榕”二字。明永乐九年(一四一一),寺改名“六榕寺”。后六株大榕先后死去,至清始又补栽六株,并建补榕亭以志其事。清剑川赵藩为亭题一联云: 


补昔之无榕,不限于六; 

空诸所有亭,亦虚其中。


余杭县超山为观梅胜地。梅林中有宋梅一株,挺崛饶古意,旁筑宋梅亭。二十年代“齐卢之战”时,吴昌硕之子吴东迈迎养其父至离超山不远的塘栖,以避战氛。身为书画篆刻大师的吴昌硕,深为超山大片梅林花繁似海的景象所吸引,常徘徊其间,谓:“如此佳地,得埋骨其间,亦为快事。”并为宋梅亭撰书一联:


鸣鹤忽来耕,正香雪留春,玉妃舞夜;

潜龙何处去?看萝猿挂月,石虎啼秋。


吴昌硕病逝后,东迈即为营葬于宋梅亭畔,实现了其父生前愿望。超山宋梅系果梅,至今仍在开花结果。

通海县城南的秀山,有一宋栽古柏,旁建“秀山古柏阁”,供人赏柏之用。阁门悬一回文联,可正反读之。联云:


秀山轻雨青山秀;

香柏鼓风古柏香。

联中散嵌阁名。


安宁县城西北五公里处的曹溪寺,始建于宋。元初寺僧在寺旁植梅一本,时邑文士刘继方有一联云:


宋寺夺天工,邀月穿檐窥佛顶;

元梅舒地气,绽苞迎客见冰心。


现此梅已七百余岁,老态龙钟,以一石墩支撑,斜卧如龙,皮干肉结,但还暗藏生机,背吐青枝,小萼点珠,含苞如故。

洪洞县广济寺旁,原有一株高大的古槐树,枝叶繁茂,高耸入云。明代初年,河北、山东一带因连年战争,人口剧减,朝廷便命山西百姓东迁,规定以洪洞县为集中地。在广济寺登记造册,然后强迫遣送。移民一旦离开他们世代生活的乡土,莫不难舍难分,留恋不前。便三步一回头,五步一转身地默默向古槐告别。这些移民的后代在事过许多年以后,仍没有忘记这件往事。他们中间流传着一句歌谣:“问我祖先来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京剧《玉堂春》,写明代义妓苏三被陷害而关进洪洞县大牢,并判死刑。后来被解到省城复审,也是悲悲切切地告别这株古槐而去的。古槐下原有茶亭,亭悬联二,其一云:


香挹行襟留快饮;

荫清古道倚针阳。


其二云:


茶可解烦,碧乳澄香通世味;

亭堪栖迹,绿槐夹道识乡情。


古槐早已死去,现“古大槐树处”石碑旁的槐树为后人补栽。

我国古代仅次于“孔林”的一项特大型的人工森林工程“翠云廊”,位于剑阁、阆中、梓橦三县境内。从剑门关东南至阆中,西至梓橦,绵延一百五十公里。道路两旁,古柏参天,绿荫夹道,树冠相接,形成翠柏走廊。据《剑阁县志》记载,这些古柏为明代剑州知州李璧率众栽植,至今已五百余年。原本有十万株,经历代盗伐,现在还剩八千余株,株株粗壮,蓬勃生长。有关部门已一一挂牌编号,保护起来。今人有许多咏翠云廊联,其二云:


翠接蓝天,绿纱古柏八千株,栖鸾宿凤;

云连碧海,华盖驿程三百里,卧虎藏龙。


其二云:


翠柏森森,驿路险关,全赖绿荫护;

云天渺渺,民心深处,还须正道通。


图片



北京景山公园景山东麓有一株歪脖子古槐。明崇祯十七年(一六四四),李自成率农民起义军攻入北京。崇祯帝召各地发兵勤王,无人响应。召在京大臣进宫保驾,大臣避而不朝。崇祯帝自知大势已去,在走投无路之际,于三月二十九日清晨,在一太监的陪侍下,来到景山东麓之歪脖子槐树下,搭上白练,自缢身死。满清入关,以此树有罪,遂铁链相加。有人感而题一联云:


君王有罪无人问;

古树无辜受锁枷。


这棵老槐在解放后死去,原有碑,上书“明思宗殉国处”。今在原地竖有一碑,上书:“崇祯自缢处,原树枯死失存。”并补栽一株小槐树。 

  

婺源县城北门外的木古灵坛,有数百年老桑,佚名题一联云:


谷有神,木且有神,六府三事允治;

民无恙,岁亦无恙,一年四季平安。

吴恭享《对联话》在收录此联时谓:“枯寂题渲染亦工。”


相传乾隆南巡遇大风,曾维御舟于宝应县汜光湖滨的一株榷树,遂封此树为湖神,并建榷树湖神庙。清道光年间,麟见亭出守新安,阻风江口七日夜。梦三神同舟,许助顺风。次日,果泊西梁山。后麟督河南,过宝应,入庙谒神,题书一联:


示梦记江头,曾许我一帆风顺;

安澜遍河上,愿长此大树春荣。


湖口县石钟山六十本梅花寄舫(现名梅花厅),乃清咸丰八年(一八五八)以后彭玉麟率丁义方等建,四周原植梅六十株。清人沈葆桢题联云:


梅开六十本,雪是精神,梦寄罗浮忘物我;

航受两三人,花为知己,笑经沧海载乾坤。


清人谢震亦有题联云:


三千里萍梗飘来,重向山头著屐;

六十本梅花开遍,好凭国手调羹。


(选自《对联》1996年2期)

猜您喜欢

评论区

猜您喜欢的对联及诗文:

绿色文物

对联分类

对联知识

热门对联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