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国对联网首页其他对联柘林祠堂对联释义(一)

柘林祠堂对联释义(一)

2020-03-19 23:41:46未知《柘林古港》 0条评论

楹联是“对联”的雅称,因古时多悬挂于楼堂大殿的楹柱而得名,又称“柱联”。楹联是由两个工整的对偶语句构成的独立篇章。祠堂楹联典雅庄重,严谨有度,对仗工整,言简意赅,意蕴深长,是祠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祠堂楹联多出自名家贤士之手,成为对联艺术中的一朵奇葩。它通过对联形式,将姓氏发祥地、祖先居住地、名号、堂号、官位,勋绩等信息,以大众化的艺术手法,将其丰富的内涵反映出来。祠堂楹联对于敦亲睦族,弘扬正道,启迪后人,催人向上,维护家庭、宗族和整个社会的稳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网络配图)


祠堂楹联按其悬挂的位置,又可以分为堂联、门联、祠联,其所要表达的意义各不相同,而在用词造句也有严格的要求。一般说来,堂联庄重、门联典雅、祠联凝重。今已混而通用了。“堂联”是指厅堂上的对联,其作用是解释堂号。在正堂的正上方,堂号作横批,堂联居左右。堂联的内容一般是陈述本家族郡望及历史上本姓显赫人物的丰功伟绩。“门联”是指张贴在祠堂大门或大门两边门柱上的对联。一般上联为本姓氏的发祥地望,下联为本家族显赫人物的崇高业绩,兼顾居所名号。两柱之间为意门,所以门联中还包括一些廊柱上的对联,其内容往往是换一个角度陈述祖先血脉源流和颂扬祖宗功德,更多的是阐释祖先的功名或道德文章,以启迪教育后人;亦有记述肇居地的风水形胜或人文雅事,这类楹联趣味隽永,字句并不固定,内容丰富多彩,张贴也比较随意,在祠堂楹联中最具个性特色,令人回味无穷。“祠联”指张贴在祖公堂神龛两侧的对联,其内容主要是铺陈本家族血脉源流及迁徙过程,连带赞颂先祖的光辉业绩,它是堂联的阐释、扩展和接续。

柘林是个移民古镇,居民多数从中原徙居闽地,再由闽入粤。因这里拥有天然良港,而吸引众多人口集聚。各姓氏家族之血脉源流、迁徙过程,及先祖的光辉业绩等信息,从各宗祠的槛联可见斑。宗祠楹联中常出现或涉及“世泽”、“家风”、“家声”、“郡望”等词语,先浅释于下:

“世泽”指祖先遗传的恩泽。主要指地位、权势、财产等。典出《孟子·离娄下》:“君子之泽,五世而斩。”明·吴承恩《挽陈拙翁》诗:“龙楼动褒表,世泽正丕丕。”

“家风”又称门风,是指一个家庭或家族世代为之恪守的家训、风范与行为准则。它是民风世风的根基和社会和谐的基础。

“家声”指家族世传的声名美誉。典出《史记·李将军列传》:“单于既得陵,素闻其家声,及战又壮,乃以其女妻陵而贵之。”


“郡望”是指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每郡显贵的家族,世居某郡为当地所仰望,并以此而别于其他的同姓族人。例如张姓有43望。如今张姓族人则习惯称14望,即清河、南阳、吴郡、安定、敦煌、武威、范阳、犍为、沛国、梁国、中山、汲郡、河内、高平。

柘林祠堂大部分建于明清时期,建筑风格各异,楹联也各具特色,本文就部分祠堂槛联作一浅释:

将军世泽  学士家风


此联系霞塘汤氏家庙(绥成堂)门联,源自云霄刿屿汤氏家庙之门联“学士家风千古在,将军世泽万年长”。上联昭示继承汤智将军遗传的恩泽。《漳州刿屿中山汤氏族谱》载:智公,河南固始县人,唐总章二年(669年)跟随陈政、陈元光父子入闽,时任府兵校尉,宋绍兴二十年晋封竭忠辅国将军。其弟简授府兵仪尉,宋晋封昭德将军。漳州平定后,智公择居漳州柳营江乌浔坑(今龙海角美镇乌浔村),为开漳汤氏始祖。至七世昭兹公,生二子:长崇山,次崇海。崇山公于宋英宗治平丙午年(1066年)迁往王山。崇海公同子祖丙也于同年迁往漳浦六都云霄海滨刿屿。

汤氏有绥成堂,思成堂,奉先堂,顾将堂,迪光堂和霞塘三房柯(堂号未详)等六座祠堂,上图为始建于明永乐,成化年间的汤氏家庙(绥成堂),建筑面积264.74平方米。


下联明示传承学士之家风。联中之“学士”典指宋徽宗宣和年间(1119-1125),云霄汤氏三世汤景琛(汤祖丙之长子)官拜翰林学士,亦指《东里志》载:“大学士汤,忘其名,乃自漳州来寓大埕(一作东里柘林)。少松祖吴寅,洪武二十四年有祭外考学士汤公文。”此则记载所指之“大学士汤”,地方史籍、族谱未见相关记载。但霞塘汤氏确亦人才辈出,清代汤锡琦获乡试亚元,现代有香港中华总商会永远名誉会长汤秉达,知名教授汤擎民、汤琼城、汤慕忠、汤依群等,各界成功名人士层出不穷。

上汤汤氏宗祠思成堂

上汤汤氏宗祠顾将堂

上汤汤氏宗祠奉先堂

上汤汤氏宗祠顾将堂

犹龙世泽  射虎家风


此联系李氏大宗祠(序伦堂)门联,上联之“犹龙”典出自《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载:“孔子去,谓弟子曰:………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耶!”老子是李氏十七世裔孙,字伯阳,谥号聃,又称李耳,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且被道教尊为始祖。李氏族人为有这位伟人而倍感门庭增辉。

李氏有序伦堂、永锡堂、永思堂等四座祠堂。上图为始建于清嘉庆年间的李氏大宗祠(序伦堂),建筑面积353平方米。


下联之“射虎”典指《史记》记载的李广射虎故事:“李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视之石也。因复更射之,终不能复入石矣。广所居郡闻有虎,尝自向射之。及居右北平射虎,虎腾伤广,广亦竟射杀之。”明示要传承李广射虎之精神。

内里李氏宗祠永思堂

内里李氏宗祠永言堂

西奥李氏宗祠永锡堂

东汉家声  南湖世泽


此联系郑氏宗祠(敦本堂)门联。上联明示东汉经学家郑玄之声名美誉。“东汉”典指东汉儒家学者、经学大师郑玄。史籍载:郑玄(127-200),字康成,北海高密(今山东省潍坊市)人,曾入太学攻《京氏易》、《公羊春秋》及《三统历》、《九章算术》,又从张恭祖学《古文尚书》、《周礼》和《左传》等,后从马融学古文经。游学归里之后,复客耕东莱,聚徒授课,弟子达数千人,终为大儒。党锢之祸起,遭禁锢,杜门注疏,潜心著述。晚年守节不仕,却遭逼从军,终病逝于元城,年七十四。郑玄治学以古文经学为主,兼采今文经说。他遍注儒家经典,以毕生精力整理古代文化遗产,使经学进入了一个“小统一时代”。著有《天文七政论》、《中侯》等书,共百万余言,世称“郑学”,为汉代经学的集大成者。唐贞观年间,郑玄被列于二十二“先师”之列,配享孔庙,宋时被追封为高密伯。与晏婴、刘墉并称“高密三贤”。

郑氏有敦本堂、叙彝堂等二座祠堂。上图为始建于清嘉庆十七年的郑氏宗祠(敦本堂),建筑面积230平方米。


下联昭示继承莆田南湖郑的遗泽。据《南湖郑氏文化源流史略》记载:西晋水嘉年间,荥阳郑桓公第三十九世孙郑庠次子郑昭,龙骧将军,随父入闽,任泉州刺史,继建安刺史,调晋安(福州)太守,后世尊他为入闽始祖。郑昭初居侯官,转居永福,路经莆田南湖山,尝喜湖山之秀,遂将祖先骨骸迁葬于南湖山,史称“郑十二丘”。郑昭的第17世孙郑露、郑庄、郑淑三兄弟在莆田南湖山创建“湖山书院”,开莆田文献名邦、海滨邹鲁先河。唐贞元三年(787年),唐皇帝赐金敕建“开莆来学”木坊。隋唐时期,形成了莆田著名大姓南湖郑,其后瓜瓞绵绵,迁衍广泛,名人辈出,很多莆田郑姓后人迁徙到泉州、漳州、潮州、汕头、揭阳、台湾等地。

图为莆田遗存的刻画郑氏先贤郑露、郑庄、郑淑三兄弟在莆田南湖山创建“湖山书院”的情景之石雕。

(未完待续)

本文来自《柘林古港》

猜您喜欢

评论区

猜您喜欢的对联及诗文:

柘林祠堂

对联分类

对联知识

热门对联

精彩推荐